1. 森林生態旅游
1982年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建立。以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兼頎為目標,對旅游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是我國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應對氣候與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合理開發、利用當地生態環境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
2. 森林生態旅游環境名詞解釋
森林公園,以大面積人工林或天然林為主體而建設的公園。天然公園保管有自然景觀,森林公園除保護森林景色的自然特征外,并根據造園要求適當加以整頓布置。
公園內的森林,普通只采用撫育采伐和林分改造等措施,不進行主伐??梢蚤_展森林旅游與喜悅休閑,并按法定程序申報批準的森林地域,森林公園是經過修整可供短期自由休假的森林,或是經過逐漸改造使它形成一定的景觀系統的森林。
3. 森林生態旅游與康養專業
在廣義概念上,“康養旅游”是建立在自然生態觀光和人文環境體驗上的旅游方式,與傳統旅游形態相比,康養旅游具有滯留時間長、旅游節奏慢、消費能力強、重游率高等特點,是傳統旅游產業的升級版。
而在狹義理解上,康養旅游則是包括了養身、養心、養性、養老等多個方面,通過生態調養、文化休閑、親子娛樂等手段,使人在身體和心智精神上都達到與自然和諧的良好狀態,從而達到放松身心、怡情養性、祛邪扶正、延年益壽等目的。
當前市場上流行以優勢資源為主題引領特色的產品項目,如宗教、溫泉、田園、森林、海濱等主題,此類項目的建設發展對產品定位、組合特色、運營模式等均有長期的規劃要求。
4. 森林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中國的生態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發展起來的。1982年,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建立,將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此后,森林公園建設以及森林生態旅游突飛猛進的發展,雖然這時候開發的森林旅游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態旅游,但是為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至1999年初全國已經建起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森林公園近900處。從1956年開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護區以來,至1997年底,共建各類自然保護區932處,其中國家級的有124處,被正式批準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的有14個。中國共有512處風景名勝區,總面積達9.6萬平方公里。 99昆明世博會和1999年國家旅游局的“99生態環境旅游”主題活動雖然大幅度推進了中國的生態旅游實踐,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會場之機推出了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等景點,開發生態旅游產品。隨后,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舉辦國際森林保護節,推出武陵園等生態旅游區。以湖南和四川為起點,生態旅游逐漸在全國范圍內發展起來。在2001年對全國100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的調查結果顯示,已有82個保護區正式開辦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萬人以上的保護區已達12 個。但是在具有眾多生態旅游資源的縣級城市,生態旅游由于受到旅游市場的冷落、缺少推介和宣傳,并沒有提升旅游經濟,更沒有把具體的資源展示的機會。 目前,在國內,開放的生態旅游區主要有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旅游開發較早、開發較為成熟的地區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雙版納、長白山、瀾滄江流域、鼎湖山、廣東肇慶、新疆哈納斯等地區。
按開展生態旅游的類型劃分,中國目前著名的生態旅游景區可以分為以下九大類:
1)山岳生態景區,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為代表。
2)湖泊生態景區 以長白山天池、肇慶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為代表。
3)森林生態景區 以吉林長白山、湖北神農架、云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等為代表。
4)草原生態景區 以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等為代表。
5)海洋生態景區 以廣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紅樹林海岸等為代表。
6)觀鳥生態景區 以江西鄱陽湖越冬候鳥自然保護區、青海湖鳥島等為代表。
7)冰雪生態旅游區 以云南麗江玉龍雪山、吉林延邊長白山等為代表。
8)漂流生態景區 以湖北神農架等為代表。
9)徒步探險生態景區 以西藏珠穆朗瑪峰、羅布泊沙漠、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等為代表 。
5. 森林生態旅游與康養專業專升本
中職康養專業可以考取本科,只是中職學生考取本科的成功概率并不是很高,錄取的學生非常的少,一般只有學習特別優異的學生,高考成績達到550分以上的,才有可能被本科院校所錄取,如果喜歡康養這個專業,可以努力學習,爭取讓自己的高考成績達到550分以上,就可以考上本科。
6. 森林生態旅游具有什么功能
旅游景區森林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加強對景區森林資源的保護,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因而必須在開發與利用全過程中給予高度重視。
必須同時運用行政、經濟、技術等手段,加強對旅游景區森林資源的管理,使森林資源保護工作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7. 森林生態旅游屬于什么類
1、按旅游資源類型分類:自然景觀類景區:以自然資源為依托的觀賞景區,人文景觀類景區:指由各種社會環境、人民生活、歷史文物、文化藝術、民族風情和物質生產構成為人文景觀。
2、傳統旅游資源觀分類,我國旅游資源包括自然景觀資源、人文景觀資源、民俗風情資源、傳統飲食資源、文化資源和工藝品資源,以及都市和田園風光資源等。
3、現代旅游產業資源觀分類,中國旅游資源包括觀光型旅游資源、度假型旅游資源、生態旅游資源和滑雪、登山、探險、狩獵等特種旅游資源,及美食、修學、醫療保健等專項旅游資源。
4、旅游資源基本屬性劃分為三類:自然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社會旅游資。
一直以來生態旅游的概念極其模糊。也正因為這樣,往往使得投入越來越迷茫。
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
02. 生態旅游的要點 兩大要點、三大標準、四大功能
王躍華(1999年)將生態旅游歸結為兩大要點,三大標準和四大功能。
兩個要點:(1)旅游對象的自然性;(2)旅游對象不應受到損害。
三大標準:(1)旅游對象是原生、和諧的生態系統;(2)旅游對象應該受到保護;(3)社區的參與。
四大功能:(1)旅游功能;(2)保護功能;(3)扶貧功能;(4)環境教育功能。
小井官認為,生態旅游的第一要務是保護;第二要務是需要專業的規劃設計;第三要務需要強有力的后期管理,最后一點是對大眾的環境教育的普及。
03. 生態旅游景區分類
在中國生態旅游區主要有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另外還有近幾年興起的美麗鄉村旅游以及觀光農業生態旅游均屬于生態旅游這個大范疇。大致總結為以下幾個分類:
1)山岳生態景區
(黃山景區)
2)湖泊生態景區
8. 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的特點
地球三大生態環境是森林、海洋、濕地。生態環境就是“由生態關系組成的環境”的簡稱,是指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包括人工干預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質和能量)或作用的總和。
擴展資料:
1、濕地
濕地是位于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環境下,生長著很多濕地水生植物。濕地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遷徙離不開濕地,因此濕地被稱為“鳥類的樂園”。濕地有強大的生態凈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腎”的美名。
2、森林
森林是以木本植物為主體的生物群落,是集中的喬木與其它植物、動物、微生物和土壤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并與環境相互影響,從而形成的一個生態系統的總體。森林對二氧化碳下降、動物群落、調節水文湍流和鞏固土壤起著重要作用,是地球生物圈中最重要的棲息地之一,被譽為“地球之肺”。
3、海洋
海洋是地球上最廣闊的水體的總稱,指地球表面被各大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海洋的中心部分稱作洋,邊緣部分稱作海,彼此溝通組成統一的水體。
地球上海洋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里,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平均水深約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米的水,約占地球上總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類飲用只占2%。地球上四個主要的大洋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
9. 森林生態旅游發展的意義
一、人類對自然不合理的利用,工農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等都是人類對生態平衡的破壞因素.
1、改變物種(有意無意造成物種的消失或引入物種)
如1859年有農民從英格蘭帶了25只野兔到澳大利亞,由于沒有天敵,造成澳大利亞生態系統嚴重破壞.
又如,1906年美國亞利桑那洲的卡巴森林為保護鹿群,捕殺肉食動物,導致鹿群大量繁殖最后沒有食物,瀕臨滅就等.
2、環境因素的改變(大量污染物質進入環境)
3、信息交流系統的破壞(破壞生物釋放的驅趕天敵、排斥異種、吸引異性等的信息素)等.
二、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災、旱災、地震、臺風、山崩、海嘯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一環境問題.由人為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二環境問題.人為因素是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的主要原因.
10. 森林生態旅游的自然性體現為
森林的三大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3個方面。
1、經濟效益也稱直接效益。即主要提供下列物質和能源的效益:木材、能源、食物、化工原料、醫藥資源、物種基因資源。
2、生態效益由于森林環境(生物與非生物)的調節作用而產生的有利于人類和生物種群生息、繁衍的效益。主要包括調節氣候、涵蓄水源、保持水土(見森林水文作用)、防風固沙、減少旱災、洪災、蟲災等自然災害、改良土壤。
3、社會效益表現為森林對人類生存、 生育、 居住、活動以及在人的心理、情緒、感覺、教育等方面所產生的作用。社會效益難與生態效益截然分開。森林是最豐富的物質、 能量、 信息資源庫。它為人類提供的各種直接效益(經濟效益)和間接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既有穩定性,又有可變性。森林的存在,在地質史上已有2億多年的歷史,處于陸地植物群落演替進化的頂極階段;森林的個體生長發育時間也很長,如有的喬木可達數十年、 幾百年、 甚至上千年。所以森林的效益是相對穩定的。但效益的大小、 強度、范圍和深度則依森林生物群體的數量、年齡、質量、分布、代謝功能、每一個生物成分的地位以及環境不同而有變化。
11. 森林生態旅游與康養專業就業方向
就業前景不錯,就業方向與崗位:可就業于城市園林、森林旅游景區、森林康養基地、研學教育基地、自然教育培訓機構、自然保護區、林業技術推廣站、國有林場等單位;從事景區(康養基地)的森林生態講解、康養體驗培訓、森林產品設計營銷、森林資源調查與保護、景區規劃設計、景區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