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態旅游的綠色實踐報告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和民族前途的長遠規劃。面對資源緊張、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優先的方針,努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2. 關于綠色發展的實踐報告
一.生態制度文明
生態制度是指以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為中心,調整人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制度規范的總稱。生態制度文明,是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水平、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規范建設的成果,它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關系,反映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水平,也是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
二.生態產業文明
生態產業文明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是指生態產業的建設,包括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及環保產業。發展生態產業,改革生產方式,對現行的生產方式進行生態化改造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
三.生態意識文明
思想意識是要解決人們的世界觀、方法論與價值觀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它指導人們的行動。以生態科學群、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綠色技術群為代表的生態文明觀,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樹立人與自然同存共榮、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建立社會、經濟、自然相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健康消費,適度消費。
四.生態行為文明
生態文明不僅是一種思想和觀念,同時也是一種體現在社會行為中的過程。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人類應該應用行為科學的理論指導自身的行為,協調人與自然以及人類自身的矛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
3. 生態城市綠色發展實踐報告
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就是正確處理好發展與環境的關系.綠色發展是正確處理環境與經濟兩者關系的本質要求,是正確經濟政策和正確環境政策相協調、相融合、相促進的集中體現.綠色發展正在成為全球環境與經濟領域的重要趨勢和潮流.經濟快速增長中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現實,客觀上決定我們在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必須重新定位人與自然的關系,使經濟社會發展逐步實現綠色轉型.
生態文明建設貴在實踐、重在行動.當前,要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充分激發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建立健全政府負責、部門協作、企業自覺、群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工作機制,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廣大公眾應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在享受環境權益的同時,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要充分認識并維護自己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對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進行社會監督,檢舉揭發各種環境違法行為,推動環境公益訴訟順利開展,積極推行綠色消費.
湛藍的天空、清澈的水流、綠茵茵的大地,在如此優美的生態環境中,人們踐行著低碳環保的工作和生活,能夠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這是多少人內心憧憬的和諧社會的一幕,也是可以共享的綠色未來.
積力之舉無不勝,眾智之為無不成.只要全社會共同行動起來,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發展,我國生態環境全面改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景就一定會實現.
4. 綠色生態旅游發展趨勢
第一,資源的回歸。貴州是一個自然環境特殊的省份。該省特殊的地理環境創造了廣泛的景觀奇跡、豐富的礦藏和生物多樣性。世界人民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建造了一座令人驚嘆的“文化千島”。貴州的自然、人力資源和環境是生態的。生態資源應該轉化為生態成果,讓更多的人分享。
第二是法律。旅游業是一個高度依賴資源和環境的地區。它注定是一個環境友好和生態友好的產業。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日益成為主要的消費取向。旅游業是一個美麗的產業,它可以通過創造“真、善、美”和傳播“真、善、美”來充分發揮生態環境的優勢。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旅游發展,以旅游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面向未來的生態旅游產業體系是必然選擇。
第三,發展方向。國家和省的發展戰略和決策安排反映了國家戰略的可持續旅游發展目標,國家對貴州生態省建設的重視和支持,以及貴州為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產業建設所做的努力。這些都為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建設綠色發展、綠色經營、綠色產出的生態工業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四個是由問題引起的。貴州在發展生態旅游方面確實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上帝給了我們獨特的資源和環境,使我們擁有巨大的潛在財富。然而,我們必須看到,在我們喜歡談論的這些資源和環境背后,還有一個不可避免的根本問題,即自然和人力資源以及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和不可恢復性。從旅游業本身來看,雖然在工作過程中已經確立了“四綠一山”、“五一面”的發展理念,但在實現方式上仍然缺乏理論和實踐的有力支持,仍然存在許多制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5. 綠色生態實踐感受
生態農業與綠色農業的區別
1、生態農業
(1)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現代化高效農業,它可以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
(2)生態農業強調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以“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為原則,全面規劃、優化、調整農業結構,使農、林、漁、牧、副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并讓各產業之間互相支持,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2、綠色農業
(1)綠色農業是指將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協調起來,在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戶收入的同時,保護環境、保證農產品綠色無污染的農業發展類型。
(2)綠色農業的主體為“綠色技術”、“綠色環境”、“綠色產品”,使過分依賴農藥、化肥的化學農業轉變成主要依靠生物內在機制的生態農業。
(3)綠色農業的實質是新的技術革命、產業革命,也是人類進入綠色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
6. 綠色生態社會實踐報告
一、數學實踐情況。
二、實踐方法。
三、主要收獲。
7. 生態旅游實踐心得
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滿 足最基本的物質條件的基礎上,廣大城鄉居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曰益 加深。因此,生活環境及生產環境問題、飲食安全與衛生問題、農村 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從生態農業的發展前景上看,加快生 態農業的發展進程、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建設村容整潔、環境優美、 經濟富足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生態農業發展的新方向。
這與發展生態經濟,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及推進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 型生態農業建設進程息息相關。關注生態農業發展前景,必須著眼于生態農業產品和服務需求定 位。農業生產歸根到底追求的是效益,而生態農業的最終產出包括兩類, 一類是產品,一類是服務,無論是產品還是服務,都需要滿足市場和 消費者的需求。
從生產環節看,生態農業的發展前景就是在產出傳統 的肉、蛋、奶、蔬菜、水果、糧食作物的同時,關注糧食安全,降低 能耗,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這就需要在生產過程中盡可能地減少污染, 不用或少用相應的化學物質,使其最終產品具有綠色、有機、安全無 公害的特點。
從銷售環節看,生態農業要求管理科學、技術先進、理 念新穎。此外,生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與第三產業有了更為緊密的聯系。 生態農業在生產農產品的同時對其配套設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例如 相應的地域文化、美學含義等。因此,近年來具有旅游觀賞價值的農 副產品以勢不可擋的姿態沖入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此外,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是保障生態農業長足發展的根 本。生態農業發展程度以及生產規模最終要受到科技水平的制約。因此, 要想發展生態農業,必須重點關注并積極采用與之相關的高新技術, 以科技進步帶動生產與服務的發展。另一方面,生態農業還需要投入 現代化科技的產物,如新型肥料、機械設備等,同時注意生產過程中 可能產生的各種負面問題,并及時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
例如農畜糞 便對環境的污染問題、土壤肥力下降的問題等。這些方面考慮成熟了, 生態農業建設就已經成功了 一半。對于生態農業發展前景的展望,主要集中在生態文化建設方面。如 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精神層面的需求,農業作為第一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就更不能落后。
這就要求農業發展也要跟上時代潮 流,積極發展人文氣息濃、底蘊深厚的農業生態文化。相應舉措包括: 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 向平衡、致力于品牌建設等??偠灾?,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生態農業的發展應該與當下市 場需求靠攏,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有意識地發展和發掘其內涵,同時 配合相應的服務,使生態農業得到良性、可持續的發展。
8. 綠色旅游和生態旅游
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生態旅游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旅游。
生態旅游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以保護自然環境和生物的多樣性、維持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
不破壞生態,使人和環境達到永久的和諧,所以說“生態旅游”是一種綠色旅游。生態旅游的特點是以旅游促進生態保護,以生態保護促進旅游,準確點兒說,就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了解環境的文化和自然歷史,它既不會破壞自然,還會使當地從保護自然資源中得到經濟收益
9. 生態旅游的綠色實踐報告怎么寫
在云南西雙版納地方發表我國生態旅游倡議。在中國召開的生態旅游研討會在西雙版納舉行,在這次會上發表了《發展我國生態旅游的倡議》,在云南西雙版納地方發表我國生態旅游倡議。各區域組織發布的2006旅游市場調查報告紛紛指出,生態旅游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旅游業發展的熱點,生態旅游的實踐區域也在不斷的擴大,較早發展生態旅游的地區和國家也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0. 生態旅游的綠色實踐報告范文
旅游業tourism1、定義旅游業的意義(1)定義旅游業的實際需要對旅游業進行定義有學術和實踐兩個方面的需要:研究的需要:一個學科的研究首先要求對這一個學科的研究內容有一個標準的定義,在定義的限制下建立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實踐的需要:度量旅游經濟活動對地方、國家和全球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影響要求有統一的口徑。
因此建立地區之間統計數據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而得到這些數據必須要有統一的標準。
(2)定義旅游業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對旅游統計量度的準確性是十分重要的,準確性直接關系到評估旅游業和旅游活動直接、間接和誘發性的經濟影響,關系到旅游設施和資源的規劃與開發,關系到如何確定旅游者結構并制訂營銷和促銷策略,以及識別游客的流向、方式和偏好等。
聯合國十分關心對國際旅游相關資料的統計工作,在1971召開了的 “貿易與發展會議”,制定了旅游統計的準則。
指出,國家旅游統計的綜合系統在功能上應滿足以下要求:——在需求方面,能夠度量在該國的國外(和國內)旅游(和出國旅游)的數量和方式;——能夠提供有關旅游者使用的住宿和其他設施供給方面的信息;——有助于評估旅游對國際收支和總體經濟狀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