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贊成中國過那些洋節日!中國乃泱泱大國有我們傳統的民俗文化,有好多節日干嘛要過外國的節?不要一味地崇洋媚外。我們炎黃子孫還是好好秉承我們祖國的民俗文化,要把中國的特色推廣國外,國家富強靠的是團結一致,靠的是強大的軍隊。中國人一定要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西方節日和傳統節日如何共處?
節日的背后是文化!
節日是民俗的縮影,當民俗逐漸消退,節日就失去了靈魂,只留下“假期”這幅軀殼,空蕩蕩、冷清清,于是新興事物乘虛而入,比如——熱熱鬧鬧的消費狂歡。
小時候,覺得節日越多越好,至于怎么過不重要,可以放假、不上學就好。以前習慣叫“禮拜天”,對大多數人而言,只是一個名稱、一個放假的日子,現在叫星期天?,F在的人們,都覺得春節越來越沒年味了。當下,西方節日和傳統節日都尷尬,誰也不比誰強。
很多國人,自己的傳統節日都沒過明白,估計也不會深究圣誕節的背景,熱鬧就好?,F在的節日,更像一場快餐,還沒到日子,商家就幫你安排好了,商超希望你去購物,景區希望你去旅游,餐館希望你去吃飯,看樓車早就到位,院線希望你能再擠點時間,去看場電影。還不夠的話,商家為你再創個新節日,花錢就對了哦。
還原節日元素,輸出節日內涵。當你真的了解屈原,你會發現,包粽子比吃粽子更有意義,劃龍舟比看龍舟更過癮。
端午是祛病防疫的節日。時值寒氣和暑氣交替,陰雨較多,容易形成寒濕之邪,因此古人在端午時節用艾葉、菖蒲、大蒜等祛除寒濕以防疾??;陽氣變盛,五毒出動,古人以雄黃酒克之,大人飲用,小孩臉上涂個“王”字。許仙的白娘子,注定逃不過端午這一劫。
“端午三友”艾葉、菖蒲、香囊,你齊集了幾個?雄黃酒涂在哪里了?還有什么健康生活方式值得推廣?只吃幾口粽子,不算過端午節。
把文化底子做足了,把活動形式豐富了,在節日中找到民族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才算是過好了傳統節日。
你能西化,我也能東進。光緒年間,李鴻章在俄方的招待酒會上,見盤中的冰激凌冒著白氣,以為是冰激凌熱得冒氣,就向冰激凌吹氣為其降溫。俄國人見此哈哈大笑,李鴻章十分尷尬,心中一直耿耿于懷。
不久后,李鴻章請俄國使臣吃過橋米線。俄國使臣不知有詐,以為這是一種溫熱食品,俯身就喝湯,被燙得哇哇直叫。
文化是包容并蓄的,吸收外來文化的養分,可以化為自己的一部分。廣東地區有很多僑鄉,有很多中西風格結合的建筑,建在中國的土地上,就成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象婦女節、勞動節這類西方現代節日,我們就過得很愉快。幼兒園做得很好,母親節、父親節時,教會小朋友做卡片向父母表達愛意,就很有意義。
提出這個問題,估計是擔心西方宗教節日。知己知彼,開眼看世界,都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取其精華吧。我們要有文化自信,相信中華民族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幾千年來,底蘊和底氣都應該是杠杠的。
我們既要參與到西方節日中去,也要肩負使命,將傳統節日推廣出去,讓世界過好中國節。
西方節日和傳統節日如何共處,我覺得很簡單,合理安排好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