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游節慶定義和意義
轉山轉海節是瀘沽湖畔摩梭族人的傳統節日。
轉山轉海節這天的清早,摩梭姑娘小伙們穿上節日的盛裝, 帶著食物,或騎馬、或步行、或坐船繞海,有的來到獅子山下,燒香、祈禱,祈求格母女神保佑人畜平安、五谷豐登。
“轉山轉海節”活動旨在以節慶聚集旅游人氣,打造三大節慶旅游品牌;充分利用地域文化打造四川瀘沽湖摩梭文化旅游品牌產品。
2. 旅游節慶的作用
人員流動大,消費水平高
3. 旅游節慶定義和意義怎么寫
經濟的發展,旅游發展的大眾化,是節慶旅游的發展背景。
4. 簡述發展節慶旅游的重要意義
有助于提高國民旅游意識促進旅游消費推動政府重視發展旅游業打造地方旅游品牌設立“中國旅游日”體現了國家對旅游業的重視,對提高旅游業的地位有著積極的意義設立“中國旅游日”,可以讓人們關注旅游,引導人們出游設立‘中國旅游日’后,旅游業從業者就有了真正屬于自己節日?!?
5. 旅游節慶的分類
民俗與旅游
民俗文化具有鮮明的原始性、地方性和民族性.從旅游文化的角度來說,也具有奇特性和區域壟斷性,因而為當今的旅游開發服務,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文化資源之一.
中國的民俗旅游開發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進入了它的輝煌時期,各地民俗旅游項目如同雨后春筍一般不斷涌現,大致可分為幾種類型:
(1)品牌經營模式,比如山東長島縣包裝推出的“漁家樂”民俗旅游產品,以“公司+農戶”的形式組織生產和市場推銷,在發展海島觀光旅游的基礎上,以傳統的漁家生活民俗為主,結合休閑漁業生產民俗,讓游客住漁家炕,吃漁家飯,與漁民一起下海捕魚,體驗漁民生產和生活的樂趣.這個模式取得了成功,“漁家樂”成為中國北方著名的旅游業品牌.
(2)社區——歷史(傳統)街區模式:強調“社區”的概念,打破了傳統的旅游景區封閉管理、收取門票的經營模式,把一處完整、鮮活的城鎮街區變成一個吸引游客休閑購物的場所.北京的“胡同游”、上海的豫園、南京的夫子廟都屬于同類的城市民俗旅游開發模式的成功范例.
(3)鄉村模式:這種模式在理念上與社區模式有相通之處,都處在有人生活的區域,不改變人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但它更多依托于鄉村的田園風光和農民生產生活的自然情趣.蘇州的周莊和同里、安徽的西遞村都是有名的鄉村民俗文化游的景點.
(4)生態博物館模式:是指不移動文物的原始位置,把它保持在其原生狀態下的一種“博物館”建設形式,能夠讓人們了解文化遺產的本來面貌和原始風貌,滿足對文化的“本性追求”.把這種理念引入民俗旅游,最突出的成果是“民俗主題小院”的產品模式.“主題院落”就是就是依托傳統民居,把農村豐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進行分類整合,集中展示,一個小院一個主題,形成包含民俗傳統各方面的綜合產品.目前比較成功的是北京郊區的農家“主題院落”產品.
(5)主題公園模式:是在一處專門為開發旅游而建設的園區內,通過仿造民俗環境、表演民俗節目或生產、生活民俗中的某些活動,形成規模展示來經營的模式.這種模式所展示的民俗是移植復制而來的,是一種“假民俗”,但是它有利于將民俗資源進行集約化開發,實現“工廠化”生產與經營,是一種有效的資源利用模式,在世界各地都被廣泛采用.如泰國的“東巴文化村”、南非開普敦的“原始叢林”等以當地文化為主題的文化公園;中國則有深圳的“中國民俗文化村”和河南開封的“清明上河園”是典型的主題文化公園模式.
(6)節慶活動模式:是以傳統的民俗節日活動為主題,以舉辦大型節慶活動為形式而進行的一種民俗旅游開發模式,分為民俗節日和民俗活動兩種類型.前者如傣族的潑水節、福建的媽祖節和藏族的達瑪節、林卡節等都是這些地區和民族的傳統節日,現在都被開發成獨具特色的專題旅游活動;后者如濰坊的“國際風箏節”、海南的椰子節、新疆的葡萄節、內蒙古的那達慕大會、吳橋的雜技節和岳陽的國際龍舟節都是大型的主題民俗節慶活動.
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帶來了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為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6. 節慶旅游的定義
每年的5月5日是丹麥旅游節。
丹麥旅游業近10多年來,丹麥旅游業發展迅速,服務周到的民航客機通往世界各國,國內開辟了專為旅游、度假的包租客機。還有發達的鐵路、公路與輪渡等與周邊國家相通、四通八達的運輸業,為國外游客提供了極方便的條件。游客主要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各國、德國、美國等,旅游收入逐年增加。
丹麥的地勢平坦,加之有美麗如畫的大自然景色,使游人流連忘返,更適合騎車旅行,丹麥的自行車旅行,也頗受外國旅游者歡迎,全國開辟了許多自行車租賃店。
丹麥修建了許多高級的旅館、飯店,供游客居住。
7. 節慶旅游的意義
世界其他文明古國都出現過大幅度的文明斷層,甚至盛極而衰。唯有中華文明,雖歷盡滄桑,飽經磨難,卻在跌宕起伏中傳承不輟,這表明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以民族傳統節日為基本載體的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動力。繼承和發揚傳統節日中豐富的優秀文化傳統,可促進國家民族認同、凝聚人心、激發民族意志,可扭轉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范,有助於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
在全球化條件下,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沖突和文化競爭日趨突出,中國以文化為核心的軟實力受到嚴峻挑戰。中國和平崛起,中華民族邁向全面復興,在融入世界和吸取世界先進文化的同時,弘揚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發揚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提高人民素質,是十分重要的一環。比較香港而言,內地包括清明節在內的傳統節日,不僅仍未被列為法定假期,而且過節氣氛逐漸淡化,這是一個值得憂慮的現象。
傳統文化的失落,不僅僅表現在孝道文化上,更表現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即誠信道義的失落。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敝v求誠信,不僅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國民素質的重要表現。近年來,內地治安問題突出,各種騙案層出不窮,假冒偽劣產品屢禁不止,食品安全問題時有發生,以及商人缺乏商德、醫生缺乏醫德、教師缺乏師德等現象,從表面上來看,似乎是經濟與社會的管治問題,但從根子上來說,仍然是誠信道德問題,是傳統文化失落的問題。
中華文化講究禮義廉恥忠孝仁愛,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注入了時代特點。這對香港和內地共同復興傳統文化,具有啟示意義。只有國民繼承和發揚優秀和先進的文化,蔚然成風,國家民族才能真正興旺發達。
如今,對富裕起來的群眾來說,吃、穿、看大戲等已經很平常了,所以感到傳統節日再以吃、穿、走親戚等為主已經跟平常沒什么兩樣了,也就是說傳統節日最初的內涵與形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對生活的渴盼和需要了,然而傳統節日又沒有被系統地賦予新的內涵,以致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下降。
所以我認為要使傳統節日與現代生活對接,必須賦予傳統節日以新內涵,在保持其民族性的同時與時俱進。這就需要有關文化部門出面加大對風俗習慣的整理與宣傳力度,并賦予新的內涵,只有這樣,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才能紅紅火火傳承下去。
8. 旅游節的意義
第十一屆寧德世界地質公園文化旅游節將于2021年11月18日在福鼎市舉辦,11月10日,市太姥山管委會書記曾慶貴一行到前岐調研馬燈展演節目的彩排情況,鎮黨委宣傳委員鄭飛燕陪同調研。
曾慶貴指出,前岐《馬燈舞》歷史悠久,作為列入第四批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技藝。要繼續加強對《馬燈舞》的保護與傳承,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傳統文化。還要要加大宣傳力度,創新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馬燈舞》走出去。
9. 節慶旅游和旅游節慶的區別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是清明和冬至。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古時民間有在“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
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
10. 旅游節慶定義和意義是什么
學術界對于酒文化旅游還沒有明顯的概念界定。筆者認為,酒文化旅游是酒文化資源在旅游活動過程中整合而形成的一種旅游方式,它是一種圍繞酒文化主題而展開的專項旅游,具有明確的以欣賞、體驗酒文化為核心的目的。
根據酒文化的不同側面,可以把酒文化旅游歸屬為生態旅游、工業旅游、節慶旅游、遺產旅游、養生旅游5種常見旅游形態。生態旅游表現為參觀、體驗釀酒原料種植園;節慶旅游表現為酒主體文化節、地方節日酒俗體驗;遺產旅游表現為參觀古代釀酒遺址遺跡、出土釀酒、飲酒的相關器皿;養生旅游表現為以追求藥酒醫療養生功能的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