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方法
生態旅游是一種以欣賞和研究自然、野生動植物以及任何文化特點為目的的所進行的有助于自然保護的自然旅游。其最大的特點是在保護環境和對維護當地正常生活承擔義務的同時,仍能把商業性的旅游業與旅游地生態旅游結合起來,以支持當地的經濟發展。
區別:
1、生態旅游與傳統旅游有時利用相同的自然區域,然而其態度、興趣明顯不同。
2、傳統的旅游與觀光地區的生態學及特點無關,其目的在于消遣和娛樂。而生態旅游則是為自然區域本身所吸引,研究和欣賞其自然特征,并對野生生物和自然資源進行非消耗性的利用。
3、生態旅游是一種計劃性活動,依賴于嚴格的管理以防止嚴重的環境危害,所以事先要進行影響和效益評價,避免了傳統旅游常因計劃不周而帶來的環境負效應。經過精心設計的說明性計劃還能使保護區成為一個支持地方傳播知識、技能和生活方式,以保存當地居民的傳統價值并向外界傳播其文化的中心,促進文化繁榮。
2. 如何實現可持續旅游發展
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旅游資源,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同樣,旅游業的合理發展也有助于改善產業結構、改變開發和利用生態環境的方式,減輕經濟發展對環境和資源的壓力,增強人們保護旅游資源和環境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因此,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兩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在整個經濟和社會系統中,旅游業作為其中的組成部分,它的發展本身就是對其他領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促進。旅游與可持續發展之間有一種天然的耦合關系。旅游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多方面的作用,對推動國家可持續發展也將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又為旅游業創造了好的條件。從代價角度看,在同等產業發展條件下,相比其他多數行業,旅游業的投入和消耗的資源較少,環境代價也小,有“無煙工廠”的美譽,因此,旅游業是天然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優勢的產業。從可持續發展的目的來看,旅游活動產生于人的一種需要,是人類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的統一,反映了人類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古代只有少數人形成的這種自發行為到了近現代逐步變成一種經濟活動,乃至形成一種產業,但旅游產業的屬性有其文化經濟的特性及優勢。而文化經濟是最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從這一角度來看,發展旅游業本身就是可持續發展目標體系的組成部分。
二是就旅游業本身而論也存在一個是否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茖W合理地發展旅游業當然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但違背自然、社會規律的片面發展,也會導致旅游業本身不可持續的問題,如旅游吸引物的破壞,文化古跡的大量開發破壞其原有的風貌,有些開發對環境的破壞是致命的、永久的,會為后代帶來難以彌補的代價。 因此,必須明確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應然之義。旅游業可持續發展追求旅游開發的長期價值,以旅游開發的組合效應評價為出發點,強調旅游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以及社會承受力的綜合統一,使 旅游經濟的發展建立在長期支撐體系上。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規劃署和世界旅游組織等通過的《可持續發展憲章》所說:“旅游是一種世界現象,也是許多國家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的重要因素,是人類最高和最深層次的愿望。但旅游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須改善環境質量?!?/p>
3. 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
據國家旅游局網站消息,日前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2017年定為國際可持續旅游發展年。為此,旅游局從2016年起推出旅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大舉措:舉辦首屆世界旅游發展大會、推出促進綠色旅游發展行動方案、推出公共服務和目的地建設行動方案、推出旅游信息化行動方案、推出旅游產業促進行動方案、推出旅游促進創業創新行動方案、推出鄉村旅游和旅游扶貧行動方案、推出旅游市場秩序治理行動方案、推出文明旅游促進行動方案、推出旅游人才隊伍建設行動方案。
4. 實現可持續旅游發展的途徑
指導方針: 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改革創新、堅持統籌協調、堅持重點推進,加快完善旅游產業體系,全面提升旅游產業素質,綜合發揮旅游產業功能,推動旅游業又快又好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重視旅游業實施措施: 第一,把建設和諧旅游,促進旅游業持續增長,納入中國旅游業發展目標體系; 第二,促進入境旅游、國內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場協調發展; 第三,大力推進旅游誠信體系建設,促進旅游業健康有序發展; 第四,擴大開放,深入開展與世界各國和地區旅游交流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 第五,建立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從業人員隊伍建設。
5. 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措施
生態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準則,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采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的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并獲得心身愉悅的旅游方式。
傳統旅游所表現出的問題促使人們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思考,是堅持還是摒棄?生態旅游一經提出,立即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響應。
生態旅游(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十幾年來,生態旅游的發展無疑是成功的,平均年增長率為20%,是旅游產品中增長最快的部分。
中國最佳生態旅游縣縉云
生態旅游(ecotourism)[1]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k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1990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把其定義為:在一定的自然區域中保護環境并提高當地居民福利的一種旅游行為。[2]
生態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進行的有責任的旅游行為,為了享受和欣賞歷史的和現存的自然文化景觀,這種行為應該在不干擾自然地域、保護生態環境、降低旅游的負面影響和為當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會和經濟活動的情況下進行。[3]
當時就生態旅游給出了兩個要點,其一是生態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態旅游的物件不應受到損害。 在全球人類面臨生存的環境危機的背景下,[1]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覺醒,綠色運動及綠色消費席卷全球,生態旅游作為綠色旅游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生態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的充實,針對目前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的狀況,[1]旅游業從生態旅游要點之一出發,將生態旅游定義為“回歸大自然旅游”和“綠色旅游”;針對旅游業發展中出現的種種環境問題,旅游業從生態旅游要點之二出發,將生態旅游定義為“保護旅游”和“可持續發展旅游”。同時,世界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開展生態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旅游。[4]
生態旅游發展較好的西方發達國家首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生態旅游物件從人文景觀和城市風光轉為謝貝洛斯·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較為原始的大自然,這些自然景物在其國內定位為自然生態系統優良的國家公園,在國外定位為以原始森林為主的優良生態系統,這就使不少發展中國家成為生態旅游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區和非洲野生動物園成為生態旅游熱點區域。
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估計,1988年,發展中國家旅游收入為5500億美元,其中生態旅游為120億。在哥斯達黎加,每年接待的國際游客中,幾乎半數以上是去欣賞熱帶雨林的生態旅游者。據世界旅游組織統計,1994年去非洲的國際旅游者為1857.73萬人次,其中生態旅游者占相當比例。 在西方發達國家,周末和節假日到大自然去旅游已成為一種時尚。
西方發達國家在生態旅游活動中極為重視保護旅游物件。在生態旅游開發中,避免大興土木等有損自然景觀的做法,旅游交通以步行為主,旅游接待設施小巧,掩影在樹叢中,住宿多為帳篷露營,盡一切可能將旅游對旅游物件的影響降至最低。在生態旅游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腳印,帶走的只有照片”等保護環境的響亮口號,并在生態旅游目的地設置一些解釋大自然奧秘和保護與人類攸息相關的大自然標牌體系及喜聞樂見的旅游活動,讓游客在愉怡中增強環境意識,使生態旅游區成為提高人們環境意識的天然大課堂。
過去,西方旅游者喜歡到熱帶海濱去休閑度假,熱帶海濱特有的溫暖的陽光(Sun),碧藍的大海(sea)和舒適的沙灘(Sand),使居住於污染嚴重,競爭激烈的西方發達國家游客的身心得到平靜,“三S”作為最具吸引力旅游目的地成為西方人所向往的地方。隨著生態旅游的開展,游客環境意識的增加,西方游客的旅游熱點從“三S”轉“三 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緬懷人類曾經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懷舊(Nostalgia)”情結,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進入“天堂(Nirvana)”最高精神
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
6. 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途徑
發展鄉村旅游就不得不提我們的政府近些年來提出的“鄉村振興計劃”,而發展鄉村旅游也是“鄉村振興計劃”的重要一部分。我們國家隨著這些年的蓬勃發展,工業化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程度,緊跟著中國的城鎮化也接近了60%。因為工業化的發展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涌入城市定居就業,所以導致了農村空心化,缺少了青壯年勞動力的農村開始變得蕭條。從長遠發展戰略來講工業和農業必須要協調發展,兩者缺一不可。所以這個時候從國家戰略層面上來說振興鄉村是很及時和必須要去努力做的。
我是出生成長在農村現在在城市買房工作的一個農民,發自內心來講將來我還是希望回到農村生活,一是因為對農村生活的眷戀、二是因為自己就屬于那里。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就在鄉村,發展鄉村旅游重點就要發掘出傳統文化,廣袤的鄉村大地有青山綠水有沒被污染的環境,有詩情畫意的田園生活、有延續了幾千年的農耕文明。鄉村未來的發展方向還是要以生態農業、保護鄉村生態環境、宜居的方式來促進鄉村旅游。因為鄉村主要是以產出農產品為重要基地,所以它的發展建設注定不能像城市那樣搞。對鄉村來說有些地方是可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有些地方就不能。比如說鄉村的道路就必須要修的非常便利,這方面我們的政府做的非常好,現在全國各地基本上做到了村村通水泥路或者瀝青路,早些年“要想富先修路的口號”終于得以實現。鄉村原有歷史人文景觀就不能進行現代化改造,那樣會失去它原有的意義,即使改造那也是保護性的修舊如舊。
鄉村的振興也要秉持農產品出的去人進的來的理念,讓人進的來,鄉村旅游就是可以發展起來。鄉村怎么吸引外面的人進來消費旅游,其實去問問久居都市中的人們就有一個很簡單的答案他們會說:喜歡鄉村的藍天白云、詩情畫意慢節奏的田園生活、喜歡鄉村的柴門雞犬吠;喜歡鄉村的綠色食品、喜歡鄉村的鄰里宗族人文關系;喜歡鄉村的民俗傳統文化。所以在鄉村要做好這些事情是一個很系統很全面的事情,政府現在已經投入足夠的資金和政策支持,農民要有足夠信心的同時也要改變舊有的思維。
農村是一塊風水寶地,每一地方都可以依據本地的地域特征和傳統的人文歷史來打造屬于自己的地域名片。比如安徽的鳳陽小崗村,因為它是中國大包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發源地。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在這里你可以見識到現代化的生態農業;可以體驗到牛耕手鋤的老式傳統農耕畫面、也可以領略到籬笆墻茅草屋那種愜意的居住場景。鳳陽花鼓向你展現古人謳歌美好生活的愿望,大包干帶頭人和新時期的優秀村干部沈浩向你展示小崗村人大膽探索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小崗正因為擁有這樣獨特鄉村人文歷史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使小崗通過鄉村旅游發展了自己富裕的當地農民。所以說發展鄉村旅游小崗村的成功也是一面可以很好借鑒的鏡子,當然每個地方的鄉村都有每個地方的不同,發展鄉村旅游都需要當地政府和農民去積極摸索實踐找出適應自己的發展模式。
最后真心希望我們中華大地上的每一個鄉村都能繁榮安康、農民安居樂業!
7. 如何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促進發展,壯大規模
對于社會來說,發展才是硬道理,對于生態旅游業來說,促進其發展是主要的目標。
(二)發展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
對于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來說,在發展的同時對環境和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和合理的利用是發展的主要目標。
(三)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加快生態旅游的發展
在開發生態旅游環境發展的過程中,就要堅持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才能有效長久的走生態旅游發展的道路。
(四)加強綜合協調,實現系統優化
大家都說生態旅游發展是具有獨立性的,其實生態旅游發展并不完全是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