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游業的特點?
旅游信息化是未來旅游業發展的最顯著特征。
世界旅游發達國家在資源整合、設施建設、項目開發、市場開拓、企業管理、營銷模式、咨詢服務、電子交易等領域已經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從而引發了旅游發展戰略、經營理念和產業格局的變革,帶來了產業體制創新、經營管理創新和產品市場創新,改變了旅游產業的發展方式。
旅游接待業的特征:
(1)組織形態的規?;?,形成連鎖型業態。主要表現中小型旅游企業的連鎖化擴張;大型旅游企業的集團化發展;超大型旅游集團(聯合體)的戰略聯盟和跨國經營的出現。
(2)經營方式的專業化,形成專業型業態。主要表現在服務外包現象的快速發展和旅游專業服務公司的產生。
(3)資源整合的集約化,形成集約型業態。主要表現在旅游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優化整合,如以旅游集散中心為代表的旅游超市的發展。
(4)技術手段的信息化,形成虛擬性業態。主要表現在旅游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和數字虛擬旅游的應用等。
(5)空間形態的集聚化,形成積聚型業態。不同的旅游組織如酒店(或景區、旅行社等)在區域的集聚會形成空間意義上的業態。
2. 數字經濟時代旅游業的特點
(1)組織形態的規模化,形成連鎖型業態。主要表現中小型旅游企業的連鎖化擴張;大型旅游企業的集團化發展;超大型旅游集團(聯合體)的戰略聯盟和跨國經營的出現。
(2)經營方式的專業化,形成專業型業態。主要表現在服務外包現象的快速發展和旅游專業服務公司的產生。
(3)資源整合的集約化,形成集約型業態。主要表現在旅游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優化整合,如以旅游集散中心為代表的旅游超市的發展。
(4)技術手段的信息化,形成虛擬性業態。主要表現在旅游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和數字虛擬旅游的應用等。
(5)空間形態的集聚化,形成積聚型業態。不同的旅游組織如酒店(或景區、旅行社等)在區域的集聚會形成空間意義上的業態。
3. 旅游業的特點 A 綜合性 B 聯動性 C 經濟性 D 脆弱性
一是綜合性:旅游業是集食、住、行、游、購、娛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行為;
二是聯動性:綜合性決定了旅游業的聯動性,旅游業的發展,必然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
三是涉外性、開放型:旅游業是一個涉外性很強的經濟產業,這就決定了旅游業的發展必然要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
還有一個特點勞動密集型性。
旅游業提供的大部分產品是以服務形式表現出來的無形產品,因此以出售勞務為主的行業特征十分明顯,組成旅游業的企業大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
4. 闡述旅游業的特點
旅游業40年經歷了四大階段:
一、初創階段(1978-1986年)
1978年、1979年,國家為改革開放大局所需提出“大力發展旅游事業”。
國家第一個關于旅游業發展的戰略性文件——《國務院關于加強旅游工作的決定》(1981年國務院80號文件)有兩個定位:
1、雙重性質雙重目標,“旅游事業在我國既是經濟事業的一部分,又是外事工作的一部分”,旅游業發展要“政治經濟雙豐收”,這是用以確定旅游業“中國式道路”特征的定位;
2、把旅游放在經濟領域中比較、調試后的定位,“旅游事業是一項綜合性事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一項不可缺少的事業”。
這也是第一次關于產業重要性的精準定位,為旅游業在40年“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大發展中“選對跑道”“對上表”。
二、產業化進程階段(1986-1998年)
從1986年國民經濟“七五”計劃,到199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旅游業明確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1981年,國務院主持制定了旅游業第一個發展規劃,在5年后列入國家第七個國民經濟發展計劃。5年實踐、5年探索有多難可以想見,最終這個《規劃》敲定了作為“國民經濟一個組成部分”的產業應該有的基本政策體制保證,旅游業在國民經濟的軌道上開始了產業化進程。
5. 現代旅游業的特點
(一)地形多樣。亞洲以山地、高原為主,但在東部和南部、北部也有許多地勢低平的大平原,高原融雪形成后河流是人類文化的搖籃。如黃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都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古文化發源地,古跡眾多。
(二)海岸線長。約為69900公里,南部多大半島,如中南半島,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東緣多島弧群,如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和馬來群島等。由于處于較溫和或炎熱氣候條件下的海岸線和島嶼比例較大, 因而具有較為豐富的海灘旅游資源。
(三)流域廣闊。亞洲的大河不但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而且也在兩岸形成壯麗、險峻的自然景觀。在中下游河道,由于水流較為平靜,河道寬廣,一般可開展沿江、沿河的巡游活動。
(四)湖泊眾多。不僅有航運或滯洪之利,而且是主要的旅游資源。如,天池和死海,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風景游覽勝地。
亞洲地區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擁有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旅游資源。但由于近代史上大多數國家都遭受過殖民主義的侵略,經濟社會發展曾長期落后,旅游業發展也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的60年代,旅游業才逐步在一些國家興起。作為世界上后起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發生地,亞洲旅游業后勁越來越足。
6. 西安旅游業的特點
西安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中國歷史悠久的著名古都,其歷史和自然魅力是非常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的。以西安為龍頭的旅游城市,對于拉動整個中國西部的旅游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對于中國走向世界,宣傳中國的悠久歷史和文明也有重大的引領作用。這就是為什么外國元首到中國訪問,必到西安的原因。目前西安正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目標就是國際化大都市。旅游設施日趨完善,鐘鼓樓丶大小雁塔丶大唐芙蓉園丶大唐不夜城丶曲江池遺址公園丶昆明池等等,都成了西安歷史文化的標志,也是西安引領中國旅游文化的名片。因此,西安作為引領中國旅游業的頭部城市,發展是不可限量的。
7. 東南亞旅游業的特點
(1)東南亞旅游費用較低~ 當地消費水平較低 (2)東南亞華人眾多,與中國文化比較接近 (3)東南亞主要是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常年季節都比較適合旅游~ (4)東南亞宗教文化對游客都很有吸引力~ (5)東南亞有獨特的人文景觀
8. 德國旅游業的特點
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和范圍: 東半球西北部,亞歐大陸西部,包括歐洲的西半部,面積約為歐洲的一半。
地形:中部的平原分布在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萊茵河以東叫做波德平原,以西為西歐平原北部和南部山地分布較廣,冰川對地形的作用明顯。
氣候:地中海氣候:分布在地中海沿岸 科西嘉島等,冬季溫和濕潤 冬季收西風帶影響,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帶影響。
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大陸西部 冬季溫和 夏季涼爽 全年濕潤。溫帶大陸性氣候 大陸內部 冬冷夏熱 全年降水較少。
湖泊與河流:河網密布,水量豐沛,無長河,便利的河道航運網,多湖泊。
人文地理特征:
以白種人為主;人口稠密區沿煤礦和工業地帶分布,略呈十字形;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地區;城市人口比重大。歐洲西部是世界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對外貿易發達,德國居第一位。旅游業發達。
9. 旅游概論旅游業的特點
《旅游學概論》是2015年7月1日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丁勇義、李玥瑾、焦丁寧、劉丹丹。
本書適應旅游業和高職教育發展的趨勢,充分考慮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針對職 業教育院校的教育特點和實際需要,緊密結合課程的特點編寫而成。
本書設置了三篇,共九章,每章附有最新資料或翔實的案例,并以此來介紹旅游的相關概念、旅游的歷史、旅游活動的基本 要素以及旅游對經濟、生態環境、文化、社會產生的影響。本書突出了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技 能的培養,實現了旅游概論教學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
10. 旅游業的特點有哪些?
(一)古代旅游
原始社會時期的人類遷徒行為,是出于謀生的目的了,或者出于自然原因(如此爭的威助)被迫離開常居地,在新的地方定居下來。
人類有意識外出的旅游活動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它是伴隨商業活動的興起而產生的。隨著商品生產和需求情況,要到其他地區去交換的地域地范圍不斷擴大、人們需要了解其他地區的產生了旅行經商或外出交挽產品的需要。這種旅行在奴隸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
這個時期也相繼開展了各種非經濟目的旅行活動,如帝王將相的巡游、文人墨客的漫游丶貴族子弟的求學丶宗教信徒的朝圣和科學探險旅行但由于參加者人數很少、不具有普通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