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長三角旅游消費高嗎
去年長三角地區的人均消費水平基本上達到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消費小平
2. 長三角去哪些城市旅游
長三角地區除了經濟發達外,旅游資源也十分豐富,帶動了笫三產業的發展。其中上海市,浙江省杭州市和江蘇省蘇卅市的旅游收入位居長三角城市群的前三甲。
1: 2019年上海以5357億旅游收入位居長三角第一,
2: 杭州市旅游收入4000多億,
3: 蘇卅市旅游收^2700多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雖然蘇杭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但是旅游收入均遠遠低于上海,足見上海旅游實力強悍。上海的商業非常發達,現代和近代建筑非常壯觀,同時上海陸空交通世界一流,上海的外灘,浦東新區和迪斯尼等網紅景點人氣推動了上海旅游市場繁榮。
3. 春節長三角旅游
蘇杭地區有很多古鎮,網紅很多,烏鎮,西塘,南潯,同里,周莊,甪直,錦溪,千燈,木瀆,惠山,蕩口,等等,很多很多。每個古鎮賣臭豆腐,賣烤尤魚,各鎮都有老酸奶,更為怪象就是旅游紀念品統一進貨。古鎮改革了,酒吧一條街。只要有個鎮名,造,造,造,造出一個古鎮。去了一次就不想再去了。當然,還是有一些正在開發,商業化還未成形的可以去看看,如太倉沙溪,吳江黎里都是不錯的選擇。
4. 長三角適合旅游的地方
蘇州是必須去的,市區的園林及周圍的周莊同里相當于兩個城市,如果還有時間建議你去鎮江,鎮江的三山比較有名,另外揚州也不錯。
5. 長三角旅游消費高嗎知乎
杭州這幾年消費快速增長,2019年社消總量趕超蘇州和南京,上升至全國第八、長三角第二,這與其數字經濟快速增長,帶動人口快速流入有關。去年杭州人口增量達到55萬人,首次超過深圳,居全國第一。
6. 長三角旅游優勢
長江三角洲地區旅游勝地很多啊,試舉一些。
江南水鄉游:蘇州周莊、嘉興西塘、嘉興烏鎮、紹興柯巖、寧波錢塘湖,等等。
湖光山色游:杭州西湖、無錫太湖、揚州瘦西湖、江蘇天目湖、安徽太平湖、合肥巢湖、安徽黃山、安徽天柱山、浙江莫干山,等等。
宗教名勝游:浙江普陀山、杭州靈隱寺、安徽九華山、安徽齊云山、無錫靈山大佛、南京棲霞寺,等等。
紅色文化游: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嘉興南湖、安徽涇縣云嶺新四軍紀念館、合肥渡江戰役紀念館,等等。
歷史園林游:蘇州掘政園與虎丘、南京中山陵、南京秦淮河、上海豫園,等等。
主題文化游:寧波天一閣、紹興魯迅故居與大禹陵、杭州西溪濕地、蕪湖方特、常州春秋淹城、安徽西遞宏村與古徽州,等等。
長三角旅游勝地太多太多…
7. 長三角旅游市場
“99玩1城悠游長三角旅游年卡是上海都市旅游卡公司與長三角各城市合作推出的又一惠民產品。通過“都悠游”手機APP、支付寶搜索“上海旅游節”或“都市旅游卡”支付寶生活號、“上海都市旅游卡”微信公眾號等線上渠道可以購買99玩1城悠游長三角產品。
8. 長三角旅游消費高嗎現在
南京消費沒有杭州高
南京除了房價高 其他方面物價都比較便宜 南京屬于中上等消費水平的城市,工資也不是太高,還是一座適宜居住生活的城市的,杭州的消費水平普遍高一些。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杭州消費水平高主要是因為當地產業發展很快,居民收入薪酬高。
9. 長三角消費低的城市
杭州南京是長三角地區發達城市,發展水平一直很高,自然消費水平要高一些,從兩市的房價就能看出來。而成都是近些年發展起來的中部地區發達城市,消費水平自然比前兩個城市要低一些,房價更是如此。
10. 長三角消費水平
推進區域內部統一的社會文化市場建設,必須強化區域共同的社會文化理念、社會文化認同,以區域社會文化協定、社會文化規劃、社會文化建設行動計劃和社會文化框架等系統化政策模式推動區域社會文化認同與合作交流。推進長三角社會文化市場區域合作與一體化,主要在以下六個方面發力。
1.深化社會文化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現代社會文化市場體系
繼續深化社會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社會文化市場體系。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國有資本占比過高所造成的長三角內資本準入門檻過高、社會文化企業競爭活力不足等問題,加快社會文化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社會文化企業投融資體制改革,推動市場準入監管體制改革。繼續推進國有經營性社會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對社會文化產業進行投資經營,實現所有制結構和投融資渠道的多元化,充分發揮市場對社會文化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解放與釋放社會文化發展活力。
另一方面,要加強長三角各地社會文化管理部門的合作與交流,推動社會文化領域大部制改革,促進政府轉變管理職能,提高行政效率,創建新型政府社會文化治理模式。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各項有關政策意見,改“先證后照”為“先照后證”,改審批制為備案制,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消除地區間貿易壁壘,降低社會文化市場交易成本,為社會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2.推動社會文化資源協同開發,打造特色社會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長三角特色社會文化資源,以特色社會文化項目打造為抓手,深入實施重點文學、舞臺藝術、影視劇、重大主題美術、優秀少兒作品等精品創作生產工程,創作生產出一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社會文化、具有江南文脈特質、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社會文化產品,實現社會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競爭優勢轉變。積極鼓勵社會文化IP創新、技術創新,在各類省市社會文化產業引導基金中,優先扶持具有高技術含量與高社會文化創意的社會文化項目,實施長三角特色社會文化科技保護示范工程,完成對江南社會文化、運河社會文化、海派社會文化等社會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創新建設,建設一批具有長三角特色社會文化資源IP數據庫。
統一設計長三角社會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和主題宣傳口號,利用“大運河”“江南古鎮”“江南水鄉”等特色社會文化元素,打造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領域頂級節慶、論壇、賽事等高端品牌,如“長三角社會文化藝術節”“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高峰論壇”“江南民俗節”“江南演藝節”“長三角動漫節”。引導社會文化企業利用上述品牌對長三角各地的相同資源和互補性資源進行整合,打造“大運河休閑娛樂街區”“江南古鎮游”“世界社會文化遺產游”“長三角社會文化節慶聯盟”等品牌。
3.加快價值鏈整合,以產業聯合升級實現發展一體化
一是對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進行專業化分工布局。通過政府協商、規劃引導,形成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垂直水平的合理分工布局,如上海發展高端工業研發設計和國際社會文化貿易,江蘇重點發展社會文化制造業的工藝設計,浙江強調各種社會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銷售體系的建設;安徽則更多注重社會文化產品的生產制造,逐步形成以上海居首、江蘇和浙江居中、安徽居尾的雁陣分工格局。
二是重視培育產業組織者。推動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各行業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能力強、發展前景好的知名品牌企業,培育一批輻射能力強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骨干企業。以一批“高成長性、高附加值、高帶動性”的社會文化項目為引領,積極扶持部分龍頭社會文化企業成為社會文化創意產業鏈的系統整合者和產業組織者,使龍頭社會文化企業向更加關注創意設計、版權交易、發行等高附加值的“產業鏈高端壟斷模式”轉型。
三是強化企業間創新融合。鼓勵社會文化產業園區以大型社會文化企業為核心形成區域創意系統,引導大型社會文化企業以項目外包的方式與中小、小微社會文化企業分工協作。加快相關性產業的關聯互動,引導長三角社會文化企業間、社會文化企業與非社會文化企業的跨界、跨區域合作。
四是積極參與國際社會文化產業分工。引導更多社會文化企業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組建長三角社會文化企業走出去的“聯合艦隊”,利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國家自貿區的戰略機遇,推動并培育長三角內更多社會文化企業、社會文化項目進入《國家社會文化出口重點企業目錄》和《重點項目目錄》,鼓勵其在發達國家設立分支機構、信息展示中心和工作室,使長三角成為國際社會文化產業鏈的重要節點。
4.鼓勵第三方平臺企業發展,推動政府、協會和企業聯動發展
以“創造性的長三角”為價值導向,構建“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聯盟”平臺,由政府主導,重點建設長三角六大共享平臺。
一是社會文化產業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包括公共信息源、合作信息源和交易信息源等在內的信息保障與來源系統。
二是市場協同監管服務平臺。協同建立演出、院線等社會文化市場的準入審批、日常監管、執法處罰等信息抄告制度,協同建立市場監管預警機制與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加強區域協同處置能力。
三是社會文化市場主體信用等級評價平臺。每年定期向社會公布區域社會文化市場社會文化企業誠信名單,作為獲得區域社會文化產業類發展專項政策扶持前提條件。
四是社會文化消費信息服務平臺。以政府采購方式,打造集信息集成、業務開放、支付便捷、服務多元的長三角社會文化消費門戶網站、官方微博、微信與APP應用,提供全方位的社會文化信息服務與票務銷售服務,打造區域社會文化消費“一卡通”項目。
五是社會文化產業國家貿易服務平臺。以上海自貿區為依托,搭建“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國際貿易服務”平臺,在政策支持、出口退稅、風險保障等方面做好社會文化企業“出?!钡摹氨D贰?。
六是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人才服務平臺。由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知名高校領銜,與阿里巴巴集團、閱文集團、蘇寧集團、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等知名企業聯手,共建建設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人才聯盟,共建“創意創新人才培育基地”“大學生創意創新產業園”等平臺。
5.實施制度與政策驅動,加快推進社會文化市場環境一體化
一是進一步完善社會文化法規政策,尤其是社會文化投融資政策、市場準入與監管政策等,實現長三角城市之間市場監管信息的共認共享、消費者權益保護異地受理處置、行政執法協作與支援等目標,構建統一的社會文化市場準入環境、社會文化市場法制環境和社會文化市場服務環境。商定簽署基于形成三省一市區域社會文化認同、保護和促進四地社會文化多樣性發展、推進四地社會文化共同繁榮發展的社會文化協議。
二是規劃引領。根據《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的目標要求,聯合制定《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確定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高質量目標、定位、要求、發展戰略等,商定建立健全現代社會文化市場體系,實現長三角社會文化市場一體化發展的時間表、實現步驟、政策保障等,有計劃地推進長三角社會文化市場合作與一體化建設。
三是以“創造性的長三角”為母題,設計長三角城市社會文化發展的框架模式,為長三角41個城市提供社會文化發展的政策模式和母本,形成長三角41個城市社會文化發展的共同主題,同時促進和保護各城市歷史社會文化、特色社會文化的多樣性發展。通過社會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多樣化、社會文化活動的豐富化,推動長三角內園區、企業與校園、社區的互動融合,以“時尚性、體驗性、活力性、多樣性”引領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創新發展。
6.加強社會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建立人才激勵機制組織
開展實施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人才行動計劃,加快構建具有長三角特色的社會文化產業人才發展機制,創造自由寬松人才發展環境,讓優秀的社會文化產業人才“留得住、進得來,用得好”。
一是加快制定人才引進計劃。共同制定《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人才引進辦法》,建立引進人才的專門組織,以項目補貼、技術入股、柔性流動等方式,吸引全球各類社會文化產業類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在功能區開設工作室、創意坊、設計所,使長三角地區成為全國頂級社會文化產業人才集聚區。
二是重視社會文化創意人才培養。三省一市達成社會文化產業人才培育計劃,推動產、學、研深入融合,優化社會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針對社會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及關鍵技術開展專項教育。
三是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產業人才發展環境。健全社會文化產業人才使用、流動、評價和激勵體系,建立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人才供需網和高級社會文化產業人才數據庫。鼓勵社會文化企業實施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大小參與價值分配的辦法,對具有重大貢獻的社會文化創意人才給予重獎,對帶技術、帶項目、帶創意來長三角創辦企業的文創人才給予重點扶持。(郭新茹,陳天宇,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