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柏林有哪些景點可觀賞
柏林地處德國東北部平原上,四面被勃蘭登堡州環繞,施普雷河和哈維爾河流經該市;著名景點有國會大廈、勃蘭登堡門等。
城市中心坐標為北緯52°31′,東經13°2′。柏林位于易北河的支流施普雷河(Spree)注入哈弗爾河(Havel)的河口處。北距波羅的海約180千米,南距捷克190千米,總面積約892平方千米。
2. 德國柏林景色
第一個 柏林 德國首都 最大的城市 政治 經濟中心 有居民300多萬
第二個 漢堡 漢堡是德國三大州級市之一 德國第二大城市也是德國最重要的海港和最大的外貿中心 也是德國北部經濟文化大都市 有居民180萬。
第三個 慕尼黑 慕尼黑是巴伐利亞州第一大城市 (德國第三大城市)是巴州首府 面積310平方公里 坐落于阿爾卑斯山北海拔500多米的高原上 慕尼黑建于1158年 至今已有850年歷史 是巴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人口150萬。
第四個 科隆 德國的第四大城市 德國西部萊茵河畔名城和重工業城市 人口100萬 僅次于柏林 漢堡 慕尼黑
第五個 法蘭克福(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乃至歐洲重要工業商 金融和交通中心 位于德國西部黑森州境內 有人口70萬
第六個 斯圖加特 位于德國西南部的巴登 符騰堡州中部內卡河谷地 靠近黑森林 斯圖加特區域是全國第四大城市聯合體 有居民61萬
第七個 杜塞爾多夫 北萊茵 威斯特法倫州的首府 位于萊茵河畔 緊鄰世界著名的魯爾區 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 有居民60萬
第八個 埃森 是魯爾區最大城市 位于德國西部北萊茵 威斯特法倫州 是德國鋼鐵工業先驅克虜伯家族發跡地 主要工業有采煤 鋼鐵 機械 軍工化工等 還發展了電子服裝塑料等部門 有人口57萬
第九個 多特蒙德 位于德國西部北萊茵 威斯特法倫州 魯爾區 是北威州重要經濟貿易中心位于魯爾區東部 魯爾河從室內南面流過及埃姆斯河流過多特蒙德市區 有居民58萬
第十個 不來梅是德國西北部不來梅州的首府位于威悉河下游 距北海70千米 面積326平方千米 人口約52萬
3. 德國柏林的旅游景點
1、無憂宮推薦理由:柏林近郊最著名的宮殿,被稱為“普魯士的凡爾賽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德國聯邦議院推薦理由:德意志帝國和魏瑪共和國時期國家議會所在地,玻璃的圓形穹頂是俯瞰柏林全貌的絕佳地點3、東區畫廊推薦理由:現存的三段柏林墻中最長最著名的一段,世界最大的露天涂鴉畫廊,柏林分裂與統一的歷史證明4、勃蘭登堡門推薦理由:柏林和德意志的標志,兩德統一的歷史見證5、柏林大教堂推薦理由:柏林最大的教堂,在穹頂回廊可以俯瞰博物館島的迷人風光6、博物館島推薦理由:德國博物館精華聚集地,濃縮了柏林的歷史和藝術,古老的建筑本身也值得細細品味7、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推薦理由:德國對屠殺猶太人歷史悔悟的見證8、柏林墻紀念館推薦理由:學習城墻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方式9、查理檢查站推薦理由:東西柏林分離期盟軍唯一的出入檢查站10、佩加蒙博物館推薦理由:柏林博物館島眾多藏館中最著名的一座博物館,藏有古希臘和古巴比倫的珍稀文物
4. 德國柏林的著名景點
33%窮游兒住柏林東部,20%窮游兒住中心區,20%窮游兒住植物園,17%窮游兒住普倫茨勞貝格區,8%窮游兒住夏洛藤堡
柏林夏季涼爽,5月-9月為最佳旅行時間。
柏林市內地鐵、輕軌、公交及其發達,還有世界上歷史最久的有軌電車系統,推薦住在公共交通站附近,到哪里都極方便~
在中心區探究普魯士王國,尋找二戰遺跡,是歷史與軍事迷決不能錯過的地方,著名的勃蘭登堡門、國會大廈、柏林墻都位于這一區域。
波茨坦廣場是中心區的交通樞紐,富有設計感的現代建筑林立,是柏林的商業、美食中心。每年2月的柏林電影節和5,6月的文化狂歡節都會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往。
55%的窮游er選擇住在中心區,18%的窮游er選擇住在夏洛滕堡
【柏林東部】
柏林東部比較偏僻,距離市中心的景點較遠。
舍訥費爾德機場位于該區附近,乘早機或者夜晚班機到達柏林可選擇在此。
【中心區】
著名的勃蘭登堡門、國會大廈、柏林墻都位于這一區域。
波茨坦廣場是中心區的交通樞紐,富有設計感的現代建筑林立,是商業中心。
可以選擇住在柏林中央火車站附近,方便前往下一站。
【植物園】
美麗的萬湖、綠林森林、柏林植物園使植物園區成為療養勝地。
有很多的高檔住宅區,可以讓游客除參觀景點外,感受當地人的生活。
眾多的優秀博物館聚集,讓您充分體驗德國人文文化。
【普倫茨勞貝格區】
普倫茨勞貝格區是柏林中產階級移民的社區,景點不多。
該區距離市中心較近,也是不錯的住宿選擇。
【夏洛藤堡】
夏洛騰堡區以夏洛騰堡而聞名。
在這個區可以找到些19世紀建筑改裝成的小旅館,至今仍然貴氣十足。
酒店的住宿價格可能會稍低于中心區。
我每次旅游都是用窮游APP來找攻略、規劃行程,然后預訂機票、酒店。平時我也會用窮游APP約伴,找周末去哪兒玩,里面還有很多小眾和特色推薦,你也可以去試試哦~
5. 德國柏林有什么景點
馬克思-恩格斯廣場是德國首都柏林市中心的一個公園,得名于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作者,現代社會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
位于施普雷河的東岸,廣場上的馬克思、恩格斯銅像與柏林電視塔遙遙相對。
公園外側是長方形的林地,內部地面鋪設的圓形區域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廣場,其中心是馬克思(坐)和恩格斯(站立)的雕像。雕像后方是一面展示德國社會主義運動歷史的浮雕墻。柏林大教堂,博物館島都在這附近。
二戰前這里是一個人口密集的舊城區,在1944年和1945年受到盟軍的猛烈空襲,大部分建筑成為廢墟。戰后廢墟得到清理,原址上沒有再新建建筑。
1977年,東德政府任命雕塑家負責這一地區的改建工程,獻給共產主義思想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
6. 德國柏林的特色介紹
柏林危機共有三次,第一次發生于1948年,又稱“柏林封鎖”,是冷戰開始后其中一個最早發生的危機,其導火線為1948年6月24日蘇聯阻塞鐵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2日蘇聯宣布解除封鎖,停止行動之后,危機緩和。
第二次發生于1958年,蘇聯發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個月內撤出西柏林駐軍,后來以蘇聯讓步完結。
第三次發生于1961年,蘇聯重新提出西柏林撤軍要求,事件以蘇聯在東柏林筑起柏林墻作結,美蘇關系以蘇聯凍結柏林問題而得以緩和。
那么柏林危機爆發的歷史背景是什么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四國因對西柏林法律地位的爭執而引起的三次國際危機。根據1945年《蘇英美三國雅爾塔會議公報》《蘇美英三國柏林波茨坦會議議定書 》及其他有關文件規定 ,在德國投降后,由蘇、美、英、法四國分區占領德國和柏林。上述文件還規定了處置戰后德國政治、經濟的基本原則,以防止其再發動戰爭,危害世界和平。
第一次柏林危機是怎樣的?
隨著德國重建的開始,美英與蘇聯在德國的問題上矛盾加深,蘇聯遲遲不愿讓德國各占領區合并,并拒絕西方的經濟政策。為此美國計劃將德國西部占領區三合為一。為了使法國在合并占領區問題上與英美方向一致,美國用戰后馬歇爾計劃的巨額援助安撫法國,另一方面在1947年通過《薩爾憲法》,從法律上給予法國甜頭,保證薩爾并入法國,促使法國同意法占德區與美英占德區合并。
1948年2月至6月,美、英、法、比、荷、盧六國召開倫敦外長會議,提出的“倫敦建議”,內容為法占區與英美雙占區協調經濟政策,共同管制對外貿易,并共同制憲,成立聯邦德國,將聯邦德國納入歐洲復興計劃。
1948年5月18日,蘇聯政府通過了《關于在德國蘇占區實行貨幣改革的決定》。決定責成蘇聯駐德軍事當局在西占區單獨進行貨幣改革時立即在蘇占區實行貨幣改革。要求“蘇聯軍事當局爭取在整個大柏林地區發行蘇占區新貨幣”。6月18日,美英法三國宣布由6月21日起西占區實行單方的新貨幣改革,即發行有B記號之馬克。
蘇聯得知該計劃后,于1948年6月19日提出抗議,占領軍長官索洛科夫斯基發布“告德國民眾書”,書中稱英美法三國欲分解德國。6月22日,蘇占區也實行貨幣改革,發行新的D記號馬克,并于6月24日,全面切斷西占區與柏林的水陸交通及貨運,只保留從西德往柏林三條空中走廊通道,史稱第一次柏林危機,形成第一次美蘇冷戰高潮。
1948年6月29日,美國實行空運,派出大批飛機向柏林250萬居民大規??者\糧食及各種日用品,在一年間飛行次數277,728次,空運貨物211萬噸,同時對蘇占區所缺的鋼、焦煤及電力等實行反封鎖。
1948年9月,西占區以阿登納為首的65名州代表開始擬定新憲。1949年5月8日,德國議委會通過新法。5月12日,美英法三國軍事長官在法蘭克福批準新法,同時公布占領法,標志著西德政府結構基本確立。
蘇聯于封鎖中蒙受道義損失,它深知此時封鎖不能阻止建立西德國家的進程,于1949年5月12日宣布撤銷封鎖,延續324日的柏林危機結束。5月23日,英美法三國代表參加下,西德通過“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9月20日,西德建立,定都波恩,以阿登納總理組成了第一屆聯邦政府。9月21日,占領法生效,令西德享有自主權,英美法三國保留管制聯邦德國之外交、外貿、國防特權力。
同一時間下,蘇聯亦在德國東部籌措成立共產黨控制的德意志國家,蘇占區在1949年5月30日通過憲法,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憲法生效,東德建立,定都東柏林,皮克為總統,格羅提渥為總理,取代蘇聯管制委員會對民主德國的外交及外貿監督,德國徹底分裂為東西德。
第二次柏林危機
柏林于1949年分裂后,西柏林由于重建順利,經濟逐漸繁榮,令蘇聯決意解除問題。
1958年11月27日,蘇聯單方面向英美法三國發出照會,要求它們六個月內撤出西柏林的駐軍,使西柏林成為自由市,否則,蘇聯會把西柏林的過境檢查改由東德負責。蘇聯自知統一無望,故迫使西方承認東德。
英美法三國拒絕了蘇聯的要求,并且宣稱如果蘇聯封鎖進入西柏林的通道,它們將不惜訴諸武力,蘇聯對回應作出強烈抗議,史稱第二次柏林危機。
蘇聯對西方國家的強硬態度放低了調子,表明六個月的期限非最后通牒,并希望透過國家領導人會晤改善東西方關系。美國表明如果蘇聯能先收回六個月的最后通牒及由蘇聯先舉行外長會議,美國將同意召開新一輪四國首腦會議,討論柏林問題,蘇聯接受,第二次柏林危機稍稍緩和。
第三次柏林危機
1961年6月3日及4日,美國總統肯尼迪與蘇共領導赫魯曉夫于維也納舉行兩天會談,討論焦點集中于柏林問題,赫魯曉夫舊事重提,要求英美法撤出西柏林,否則西方國家進入西柏林都需先得東德同意,肯尼迪斷然拒絕。
1961年7月初,蘇聯宣布暫停復員,并將軍費增加三分之一,肯尼迪作出強硬反應,因他認為西柏林是抗蘇焦點,絕不容重演綏靖政策,肯尼迪要求國會增加32.5億美元的國防預算,征召部份后備役人員及國民警衛隊入伍,擴大民防及修筑防空措施,頓時美蘇關系再次緊張,史稱第三次柏林危機。
1961年8月13日,蘇聯及東德封鎖東西柏林之間的邊界,從15日起沿東西柏林分解線在東柏林境內筑起柏林墻,西柏林人進入東柏林都需經過邊境站的檢查,還需辦理入境手續.這一舉動令西方國家措手不及。但除發出警告外,不得不把柏林墻的事實加以接受。柏林墻既已筑起,赫魯曉夫便在同年10月10日蘇共22大正式取消英美法于12月底前撤出西柏林的期限。后來,蘇聯凍結了德國和西柏林的問題,美蘇關系再度緩和。
柏林墻筑起兩個星期后,赫魯曉夫單方面撕毀美蘇兩國為期三年的禁止核試驗協議,恢復一系列試驗??夏岬想m看出蘇聯虛張聲勢,但也不甘示弱,在九月恢復地下核試驗,美蘇軍備競賽又進入新高潮。
柏林危機的歷史結果和影響
70年代初蘇聯推行緩和政策, 爭取西方國家承認歐洲現狀,在與聯邦德國改善關系的同時建議就柏林問題舉行談判,為西方國家所接受。1970年3月6日,蘇、美、英、法四國開始談判。1971年9月3日簽署了《西柏林協定》,并于1972年6月3日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