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降公就是神靈說話的媒介,木頭是不會說話的,所以得通過人來表達。
而“降公”是“軍坡節”里的一個環節。
“軍坡節”是海南特有的風情習俗。這個在民間自發興起的傳統節日相傳已有1300年歷史。據悉,海南較大的軍坡廟會有??谑械男缕骆傎蛉宋幕潱筒h的屯城鎮圣德娘娘軍坡、楓木軍坡,南典軍坡,萬寧市的龍滾芋頭軍坡。該節日在定安縣亦頗為隆重,有定安冼夫人文化節、翰林鎮石碌軍坡節、來統軍坡節、龍河鎮龍塘軍坡節、龍門軍坡節、雷鳴軍坡節,文筆峰軍坡節等。2014年,“定安軍坡節”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定安軍坡活動主要集中在嶺口、龍河、龍門、雷鳴、龍河一帶,活動時間從每年正月初九到3月,歷時3個月之久,范圍覆蓋定安半個縣及部分周邊市縣。軍坡時,節前各境(峒)須給神像重繪金身,開光召神,上刀山、過火山、催童子、驗“神功”繼而給各境(峒)發邀請函;軍坡日彩飾坡場,喜迎賓朋;午時主賓合祭、禱告祈福;禮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三軍整肅,主神先導、客神按先來后到的秩序,擁從奉帥,裝軍游演,間有舞獅游龍、功夫展示,各路童子頻頻穿刺臉頰,場面熱鬧、氣氛友善;下午主人歡送賓友,晚間請戲娛神,呈現神歡人樂,歌舞升平的景象,突出“嬉鬧”氣氛,日后,該境(峒)將當“賓客”赴他境(峒)參拜共賀,世代延續。
而在“裝軍”、“鋼釬穿腮”、“過火山”、“上刀梯”等表演中,以“穿杖”最神奇。穿杖者有神靈欽點的說法,能將1米至5米左右的鐵釬穿腮從嘴中而過,不滲血也不留疤痕。
軍坡歷史悠久,最早文字記載于定安籍明代禮部尚書王弘誨所寫的《譙國冼夫人廟詩》—“年年誕節啟仲春,考鐘伐鼓聲淵闐。軍麾儼從開府日,殺氣直掃蠻荒塵。李家墟市龍梅里,一區新筑神之宇。歲時伏臘走村氓,祝厘到處歌且舞?!?/p>
據調查,軍坡節是一種形成并長期流傳于定安縣及周邊地區的大型信俗活動,是中原廟會的嬗變,它在每年春季舉行,以“境、峒”為單元有固定不變的時間,從農歷正月初旬末開始,是民間祭祀的“活化石”,是祭祀歷史有功人物的傳統信俗,沒有“抽簽”“算命”“卜卦”等佛、道教色彩,側重交游、裝軍、嬉鬧、顯“功”而展示“神威”等環節,有祈禱安定,追求歡樂的精神境界,歷經數代而不衰。
年年往復的軍坡節是民間友誼的平臺,軍坡節裝軍、游演,展示功力,娛神而娛人,拓展鄉村文化活動空間,充實民眾精神生活內容。軍坡節食品、副食品消費激增,人員高峰流動,促進交通運輸業,拉動內需、刺激經濟發展;鄉村跨區域的互訪,為青年男女創造認識和深交的平臺;節期舉行各種文化體育活動,起調節和促進民眾身心健康的作用;神像雕刻、彩繪及相關制品的制作,使民間工藝得以傳續。
經過歷史的傳承、時代的演變和民間的宏揚,軍坡沉淀了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定安軍坡節蘊含有戲曲文化、美食文化,及濃厚的人情文化。通過軍坡節可以展示定安人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的優良品質。這樣的節日能更好傳承了千百年的民俗活動,很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