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劇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晉劇已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晉劇唱腔婉轉細膩,旋律流暢,曲調優美,道白清晰,表現技巧多姿多態,獨具特色。除晉劇、蒲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四大劇種外,山西還有其他50多個小劇種。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有丁果仙、丁巧云、牛桂英、王愛愛、謝濤等,劇目有《下河東》、《打金枝》、《三關點帥》、《三娘教子》、《傅山進京》、《范進中舉》等100多種。山西人喜歡看晉劇,現存古戲臺就有2886座,中國現存最早的古戲臺全在山西,其中之一就在太原市陽曲縣。
太原鑼鼓太原鑼鼓以堂鼓、鐃、鈸為主,最大特色是曲牌套路豐富,場面火爆激烈。表演時兩隊擺開陣勢,互相對抗,恰似兩軍對壘,勢必決一雌雄。表演形式分“單一二五”、“雙一二五”,曲牌有《五點子》、《七虎下山》、《十三排》、《唐王點兵》、《單刀赴會》等。在太原每逢喜慶必有鑼鼓,鑼鼓表演已成為太原人民的傳統習俗。太原鑼鼓多次參與國際性大型活動,有“中華第一鼓”的美稱。
棍藝棍藝是太原傳統習俗中“鬧紅火”的主要內容之一,無論是鐵棍、背棍,還是抬棍,都是以棍抬人進行表演的民間文藝活動形式。
鐵棍的表演者固定于抬架上,由八個中青年人抬著前進,行進時舞步輕盈,腰際閃動,使長長的抬桿上下漂浮搖動,翩翩起舞。棍上棍下,節奏一致,抑揚頓挫,如行云流水,地方習俗濃郁,表演氣勢非凡,給人以美的享受。
背棍,一般由兩人表演。下面的男子肩背一種特制的三角形鐵架,鐵架上固定著5至9歲的小演員。背棍人前后左右舞步前進,上面的小演員根據下面男演員的舞步,稍動腰際,輕甩兩袖,手中的紅綢隨著舞姿飄灑,好似空中芭蕾。
抬棍,又稱抬閣。抬桿比轎桿略長,有彈性,中間設方形抬架。架上表演者多選10歲左右俊美兒童作戲劇人物扮相。抬者通常為十六人,另有喝令一人,壓桿一人,踩著齊走、丁字步等步伐一顛一閃地行進。演員也隨之表演甩袖等動作。抬棍具有華麗、精彩,驚險、奇特的藝術魅力。
蓮花落太原蓮花落(lao),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曲藝形式,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
所謂“七件子”就是右手執兩片大竹板,左手執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說唱之詞則隨著板眼節奏進行表演。說唱詞基本上是七言四句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合轍入韻。以唱為主,間以夾白,邊唱邊說,抑揚頓挫,尾聲稍長,朗朗上口,頗合當地人的欣賞口味。
社火社火,又稱紅火,是太原民俗文藝中最為奪目的一朵奇葩。每年的正月十五最熱鬧就是耍紅火。古老的太原大地,久傳著一句民諺,“老百姓,要快活,趕會唱戲耍紅火?!碧摹凹t火”規模大、形式多、內容廣,生活氣氛濃烈,地方特色別具一格。主要的有太原鑼鼓、太原秧歌、獅子龍燈、高蹺旱船、背棍、鐵棍、蓮花落、二人臺、啞老背妻、二鬼摔跤、劉三推車、大頭娃娃、跑場秧歌等。
主要的有太原鑼鼓、太原秧歌、獅子龍燈、高蹺旱船、背棍、鐵棍、蓮花落、二人臺、啞老背妻、二鬼摔跤、劉三推車、大頭娃娃、跑場秧歌等。
太原剪紙太原剪紙,是用剪刀在彩色紙帛上裁剪或用刻刀裁刻而成的一種裝飾藝術品,是一種流行太原城鄉一千多年的傳統民間工藝。每逢新春佳節,或者婚嫁喜慶,人們總喜歡裁制幾幅圖案美麗的“剪紙”,貼在窗戶或墻壁上,使房間顯得格外生氣勃勃,富有喜慶色彩,給人以清新歡暢之感。太原剪紙已經發展成為一種藝術門類,藝術家們把它搬到國內外展出,形成了一種地域性特色文化。剪紙的內容十分豐富,它包括人物、花草、走獸、魚蟲、山川云樹、亭臺樓閣、寓言故事、民間傳說等等。
炕圍畫在太原農村多以火炕取暖御寒,人們在炕圍墻上刷高約二尺的“圍子”,以顏料做底,色彩繪畫,桐油涂罩。既鮮艷豁亮,又堅固耐久。日常臟了,用濕布擦一下,則又光亮如新??粐嫷男问揭陨舷聝山M邊道形成其主體框架,中間等距離安排畫空兒。邊道圖案有:玉帶邊、竹節邊、鶴壽邊、福壽邊等;畫空兒有長方形、圓形、菱形、扇形等多種形制。表現內容多以人物、花鳥、山水、風景為主;表現手法以工筆重彩、水墨寫意,木版年畫,裝飾粉畫“多元并存”。
春節中國農歷歲首第一天,現謂春節,俗稱過大年,是我國歷史上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提前辦年貨、打掃房屋、貼春聯、掛年畫,營造過年氣氛。頭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要點旺火、吃餃子、放鞭炮、“熬?!薄3跻辉缭缙鸫?,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供祖行禮、磕頭拜年、發壓歲錢,見面都要問候一聲“新年好”。最熱鬧的是中午的家宴,不僅要品種齊全,尤其少不了魚,稱之為“年年有余(魚)”;主食方面有饃、年糕(喻意年年高“糕”升)、餃子樣樣齊備;早上在包餃子時,要包幾個帶硬幣的餃子,吃到者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年年發財。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叫元宵節,古稱上元節,從正月十四到十六是年節中最熱鬧的。晚上看燈、猜謎語、放焰火;白天踩高蹺、跑旱船、背鐵棍、扭秧歌、鬧龍燈、打腰鼓。或走村串鄉,或城鎮匯演,使節日氣氛達到高潮。在食俗方面,家家戶戶必不可缺的就是吃各式各樣的元宵。
二月二又叫春龍節、青龍節,有“二月二,龍抬頭”一說。農歷二月初二前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傳說經過冬眠的龍,到了這一天,被隆隆的春雷驚醒,會抬頭而起。古時這一天要焚香水畔,以祭龍神。這一天,要吃“龍食”,食面者曰挑龍筋,食餃者曰咬龍膽,食餅者曰剝龍皮(烙上薄薄的烙餅,中間卷以蔥絲、肉絲、豆芽、韭芽等混合炒制的菜肴)。吃龍食是為了惹惱天龍,以求風調雨順?,F代人這一天以吃面條和春卷者居多。這一天,無論大人小孩都要理發,民諺又云“二月二,龍抬頭,大人娃娃要剃頭”。
清明節清明,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相傳由寒食節演變而來,是晉文公為尋介子推而火燒綿山之后,確定的寒食禁火制度的延續。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還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也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節日。古代的這一日只許吃冷菜,喝涼粥,不許動火?,F今,節日依舊,但主要是上墳掃墓,紀念革命先烈和逝去的親人;組織青少年春游踏青、放風箏、打秋千,進行戶外活動,以鍛煉身體。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在南方有吃粽子、劃龍舟的習俗,而在太原古老的文化傳承中,端午節當地人用紅紙剪成禁“五毒”的窗花和用黃紙印成“黑虎”和“黃?!辟N在門窗上,門頭插艾草,屋內點雄黃,這些都是作為避邪驅毒之用。這種習俗現在在城市已經不多見了。當然,太原人過端午節也有吃粽子的習慣。
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古稱臘月。每逢這個月的第八天,太原人和全國各地一樣要過臘八節,吃臘八粥。所不同的是,太原人在臘八這一天,有泡蒜的習慣,也就是在醋壺里放些剝好的大蒜瓣,到了春節時,蒜瓣變綠,食之不辣,而且醋的味道伴有蒜香,味道鮮美。
面食“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面食在山西”。山西素有“面食之鄉”的美譽,而太原則是“面食之鄉”的窗口。集山西面食之大成,薈萃“面食之鄉”的多種精品,形成了“一面百樣吃”、“百樣百味”的太原面食特色。
十大面食著名的太原十大面食有:拉面、刀削面、刀撥面、剔尖、擦圪蚪、、揪片、撥魚、貓耳朵、莜面。在這十大面食中,又派生出很多種類,如:大把拉面、小拉面、一根面、剪刀面、沾片子、搓魚魚等等,單是大把拉面,以1公斤面計算,面點師們可拉16—18扣,單根面絲可達262144根之多,而一根拉面則是遠距離、弧線形入鍋,始終不斷的單根面每根一碗,故稱“一根飽”??梢娞拿媸吃缫殉搅耸秤眯缘姆秶?。
趕廟會太原晉祠,每年農歷七月初二有古廟會,相傳這一天是祭神祈雨的日子,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每逢廟會,要搭臺唱戲,一連數日,十里八鄉的人們都會趕來白天看戲,晚上看社火、焰火?,F在又賦予廟會以新的內涵,成為太原市最大的物資交流大會。從農歷六月二十九到七月初五,天天有戲看,趕廟會的商家,看大戲的農民,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婚俗太原人結婚習俗大致要經過說媒、訂親、請期、迎娶、拜堂、宴請、回門的程序。各項程序都有不同的講究,擇期上,太原人信奉三、六、九為吉,結婚時有開門錢、開箱錢、午夜放炮等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