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推動地方旅游發展
1.旅游扶貧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升旅游業發展能力,拓展區域旅游發展空間,構建旅游產業新體系,培育旅游市場新主體和消費新熱點,不僅能夠帶動廣大鄉村的基礎設施投資,促進廁所革命、道路建設、農田改造等,提高農業人口的福祉,還能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質量,并形成統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鄉旅游大市場。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標志。
2.優化產業結構,推進供給側改革發展全域旅游,是解決旅游供給側不足的有力抓手。有利于統籌出臺鄉村旅游的農村用地政策;有利于創新金融產品,盤活旅游資產;有利于按旅游人口需求創新公共服務設施設計和建設規劃。有利于統籌域內各類資源,進行高效配置。
3.推進旅游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旅游業已經發展成為全民廣泛參與就業、創業的民生產業,成為綜合性的現代產業,對相關產業貢獻大幅提升。但旅游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包括管理體制、行業隊伍水平、公共服務設施、旅游收入結構、旅游投資和經營環境等,落后于當今社會發展需求,這些問題,大都需要通過發展全域旅游、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去解決。
4.順應全民旅游,自助游,自駕游趨勢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旅游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出游方式上,自助游超過85%,自駕游超過60%,一個區域的旅游質量、口碑,不單單取決于旅行社、酒店、景區等服務質量,而是由整個區域的綜合環境決定的。推進全域旅游,整體優化旅游的全過程,才能有效滿足人民群眾的旅游需求,才能將旅游業發展成為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
2. 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際旅游業也在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是當今全球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而旅游作為世界第一大產業,在全球化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根據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UNWTO)最新發布的2030年旅游業長期預測,預計到2030年國際游客人數將達到18億,該報告是在UNWTO大會第十九屆會議上提出的,證實國際旅游業會在2010-2030年期間持續增長,但比過去十幾年更為溫和,全球國際游客人數每年平均增長3.3%,也就是說,每年平均有4300萬國際游客加入旅游市場。
3. 推動旅游經濟
加快智慧旅游發展,全面推行一鍵游廣西,培育數字文旅共享經濟新模式。
為深化互聯網+旅游,扎實推進智慧旅游建設,全面提升旅游業智慧服務、智慧營銷和智慧監管水平,推動廣西文化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建成文化旅游強區,印發《深化“互聯網+旅游”加快“一鍵游廣西”項目建設方案》,提出打造數字文旅共享經濟新模式,整合旅游行業名要素,三年內建成以一云一池三平臺為主體的一鍵游廣西項目。
4. 帶動旅游發展
可以通過這些活動,多給城市的旅游景區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
5. 推動旅游業發展
世博會擴大了中國影響力,也促進了旅游業相關產業的發展。
6. 多方面推動旅游發展
政府是推動、指導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核心,而市場是實現、完成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關鍵。
7. 區域旅游發展
旅游業對區域經濟的積極影響:
1、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增加地方財政收入。
2、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帶動當地就業。
3、平衡地區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別。
旅游業對區域經濟的消極影響:
1、因投入資金過大,難于收回成本,造成經濟損失;
2、因建造占地過多,影響農業的發展 ;
3、因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引起物價的普遍上漲,影響人民生活。
8. 推進旅游產業發展
2021年4月29號,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從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旅游為民等38個方面對我國旅游業進行規劃部署。并將從文旅融合、紅色旅游、鄉村旅游、生態旅游、文明旅游等方面進行推動,以助力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規劃》中還提到,要推進完善國民休閑和帶薪休假制度,創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書房、文化驛站,完善低票價、劇場開放日等舉措,鼓勵各地舉辦消費季、消費月,鼓勵支持青年主播和博主開展對外文化推廣。
9. 推動旅游經濟發展
貴州省文化和旅游系統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積極打造“雙一流”旅游目的地,加快推進旅游產業化,推動全省旅游業從擴張數量、規模向提升品質、效益轉變,文化和旅游產業繁榮發展,旅游經濟復蘇向好。
2020年底,貴州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旅游產業化建設多彩貴州旅游強省的意見》;2021年2月,貴州專門成立旅游產業化專項組,統籌各方力量齊抓共促旅游業發展;2021年6月,貴州省旅游產業化推進大會召開,會上印發了“一意見、一規劃、兩方案、一辦法、一制度、一匯編”7個文件,包含《關于加快推進旅游產業化奮力實現旅游大提質的實施意見》《貴州省大力實施旅游市場主體培育行動方案》等,初步構成了推進全省旅游產業化的“四梁八柱”,助推貴州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產業化發展。
數據顯示,2021年貴州省旅游總收入增長15%以上,旅游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1000億元,游客人均花費突破1000元,實現了“十四五”旅游產業化發展良好開局
10. 推進旅游發展
旅游業發展的路徑包括:
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形成產業旅游化。
全域旅游強調旅游業在區域統籌、城鄉一體和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帶動引領作用,強調旅游業在整個區域產業結構的突出地位,應以旅游業為主導產業,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深度融合和全社會共同參與,達到旅游業帶動,甚至統領經濟社會共同發展。具體內容是:旅游與農業、工業、林業、文化、體育、醫療等相關產業和行業融合發展、相互滲透,旅游新業態不斷涌現。旅游各要素配置完善,旅游產業鏈長,產品附加值高。旅游業對投資、稅收、就業等的綜合帶動和促進作用強。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從規模增長型發展模式向質量效益型發展模式轉變。
旅游戰略地位確定, 部門共同參與。
全域旅游強調旅游目的地全社會、各部門積極參與旅游開發、建設、管理的過程中。這首先是旅游業在縣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確定,旅游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好,政府對旅游業發展的重視程度較高,部門聯動、協調配合較好,支持旅游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和扶持力度較大,形成全社會發展旅游的共識。其次是旅游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多規合一。 “
市場監管有力, 游客游程通暢 。
全域旅游強調從游客進入目的地開始,一直到游客離開目的地的整個過程中的全程保障。要強化監管,加強旅游執法力度,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建立旅游資源承載力和游客總量管控機制,以及高峰期安全預警及應急處理機制,營造優質的旅游環境。完善安全保障與救助應急管理系統,建立吃、住、行、游、購、娛等環節全覆蓋的,集旅游資訊、風險警示、旅游投訴、執法監管、應急救援、旅游保險等于一體的旅游風險保障體系。
游客滿意度高, 享受有品質的服務。
居民的熱情好客和對本地生活的自豪感、健康有序的市場秩序直接影響當地的旅游形象。
全域旅游強調人人都是旅游形象,人人都是旅游環境的理念, 居民與游客實現有機融合,強調游客的深度全程體驗。外來游客不僅觀賞當地的自然風光與風土人情,更要深度參與體驗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感受當地居民的生活態度,融入當地的日常生活環境。因此,居民的熱情好客和對本地生活的自豪感、健康有序的市場秩序直接影響當地的旅游形象。必須大力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數,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機制,推動當地人積極參與旅游開發,提高當地人對本地旅游資源和旅游形象的認知度和滿意度,從而全面滿足游客旅游體驗及地方文化,全面提高游客的滿意度。
11. 旅游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1.旅游扶貧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提升旅游業發展能力,拓展區域旅游發展空間,構建旅游產業新體系,培育旅游市場新主體和消費新熱點,不僅能夠帶動廣大鄉村的基礎設施投資,促進廁所革命、道路建設、農田改造等,提高農業人口的福祉,還能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質量,并形成統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鄉旅游大市場。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標志。
2.優化產業結構,推進供給側改革
發展全域旅游,是解決旅游供給側不足的有力抓手。有利于統籌出臺鄉村旅游的農村用地政策;有利于創新金融產品,盤活旅游資產;有利于按旅游人口需求創新公共服務設施設計和建設規劃。有利于統籌域內各類資源,進行高效配置。
3.推進旅游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旅游業已經發展成為全民廣泛參與就業、創業的民生產業,成為綜合性的現代產業,對相關產業貢獻大幅提升。但旅游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包括管理體制、行業隊伍水平、公共服務設施、旅游收入結構、旅游投資和經營環境等,落后于當今社會發展需求,這些問題,大都需要通過發展全域旅游、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去解決。
4.順應全民旅游,自助游,自駕游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