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游和農業的政策關系
農業旅游是把農業與旅游業結合在一起,利用農業景觀和農村空間吸引游客前來參觀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形態,即以農、林、牧、副、漁等廣泛的農業資源為基礎開發旅游產品,并為游客提供特色服務的旅游業的統稱,也稱觀光農業、旅游農業、鄉村旅游等。
農業旅游是農事活動與旅游相結合的農業發展形式。利用農村的自然風光作為旅游資源,提供必要的生活設施,讓游客從事農耕、收獲、采摘、垂釣、飼養等活動,享受回歸自然的樂趣。也叫觀光旅游。農業旅游的發展,不僅可以豐富城鄉人民的精神生活,優化投資環境等,而且達到了農業生態、
2. 旅游業發展對農業的積極影響
旅游業對區域經濟的積極影響:
1、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增加地方財政收入。
2、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帶動當地就業。
3、平衡地區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別。
旅游業對區域經濟的消極影響:
1、因投入資金過大,難于收回成本,造成經濟損失;
2、因建造占地過多,影響農業的發展 ;
3、因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引起物價的普遍上漲,影響人民生活。
3. 旅游和農業的政策有哪些
一 、文旅融合發展的政策分布
10年來專門部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中央文件主要有兩個:一個是2009年《文化部、國家旅游局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一個是2017《國家發改委“十三五”時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實施方案》。涉及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政策文件分布于10年間,除2012年每年相關政策中都有所涉及。
二、旅游有“熱點”,關鍵靠“文化”
1.文旅融合的核心理念:“旅游是載體、文化是靈魂”。這是10年來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政策的核心理念和思路。建設旅游品牌、創新旅游產品、培育旅游消費熱點,以及大力發展農村旅游、紅色旅游、老年旅游等,凡是涉及到旅游的品質、品牌、消費、特色、個性化、差異化等發展創新范疇,該核心理念貫穿其中,并分別提出了建設內容。當然,這里的“文化”是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文化產品”“文化服務”,而不是指僅僅有文化資源。
2.促進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培育以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和實踐活動為支撐的體驗旅游、研學旅行和傳統村落休閑旅游。扶持旅游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數字文化產業相融合。發展文化演藝旅游,推動旅游實景演出發展,打造傳統節慶旅游品牌。推動“多彩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集中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村鎮。(《“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
三 、培育文化旅游消費新熱點
1.大平臺拉動旅游消費。以大型國際展會、重要文化活動和體育賽事為平臺,培育新的旅游消費熱點。(《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
2.擴大旅游購物消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培育體現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傳承和弘揚老字號品牌。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業街區,鼓勵發展特色餐飲、主題酒店。(《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31號)
3.積極培育國際消費市場。依托中心城市和重要旅游目的地,培育面向全球旅游消費者的國際消費中心。鼓勵有條件的城市運用市場手段以購物節、旅游節、影視節、動漫節、讀書季、時裝周等為載體,提升各類國際文化體育會展活動的質量和水平,鼓勵與周邊國家(地區)聯合開發國際旅游線路,帶動文化娛樂、旅游和體育等相關消費。(《國務院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66號)
四、提升文化旅游產品品質
1.旅游演藝。鼓勵專業藝術院團與重點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鮮明、藝術水準高的專場劇目。(《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31號)
2.節慶會展旅游。發揮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慶品牌效應,組織開展群眾參與性強的文化旅游活動。(同上)
3.文化、文物旅游??茖W利用傳統村落、文物遺跡及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藝術館、世界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等文化場所開展文化、文物旅游。(同上)
4.文化體驗旅游。推動劇場、演藝、游樂、動漫等產業與旅游業融合開展文化體驗旅游。(同上)
5.娛樂業。推廣“景區+游樂”、“景區+劇場”、“景區+演藝”等景區娛樂模式。支持高科技旅游娛樂企業發展。有序引進國際主題游樂品牌,推動本土主題游樂企業集團化、國際化發展。提升主題公園的旅游功能,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品質高、信譽好的品牌主題公園。(《“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
五、建設新型文化旅游功能區
1.培育跨區域特色旅游功能區。依托跨區域的自然山水和完整的地域文化單元,培育一批(共20個)跨區域特色旅游功能區,構建特色鮮明、品牌突出的區域旅游業發展增長極。(《“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
2.打造國家精品旅游帶。重點打造絲綢之路旅游帶、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黃河華夏文明旅游帶、長城生態文化旅游帶、京杭運河文化旅游帶、長征紅色記憶旅游帶、海上絲綢之路旅游帶、青藏鐵路旅游帶、藏羌彝文化旅游帶、茶馬古道生態文化旅游帶等10條國家精品旅游帶。(《“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
六、紅色旅游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形式
1.充分發揮紅色旅游的獨特作用。全面落實紅色旅游“十二五”規劃;改進創新紅色旅游宣講和展陳方式;大力推動紅色文化精品創作。(《國家旅游局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旅游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指導意見》旅發[2011]61號)
2.紅色景點景區研學旅行。鼓勵各地依托紅色旅游景點景區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5〕62號)
3.實施紅色旅游發展工程。完善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體系;著力凸顯紅色旅游教育功能;積極發揮紅色旅游脫貧攻堅作用。(《“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
4.紅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打造一批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著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完善配套服務設施,加強區域資源整合和產業融合,使其更好地滿足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的功能。(《關于印發<“十三五”時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發改社會〔2017〕245號)
七、鄉村旅游的特點在于文化旅游
1.堅持鄉村旅游個性化、特色化發展方向。立足當地資源特色和生態環境優勢,突出鄉村生活生產生態特點,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內涵,開發建設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個性突出的鄉村旅游產品,舉辦具有地方特色的節慶活動。注重保護民族村落、古村古鎮,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游村鎮,讓游客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5〕62號)
2.開展百萬鄉村旅游創客行動。通過加強政策引導和專業培訓,三年內引導和支持百萬名返鄉農民工、大學畢業生、專業技術人員等通過開展鄉村旅游實現自主創業。鼓勵文化界、藝術界、科技界專業人員發揮專業優勢和行業影響力,在有條件的鄉村進行創作創業。到2017年,全國建設一批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高水準文化藝術旅游創業就業鄉村。(同上)
3.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八、旅游工藝品(紀念品)創意設計
1.實施中國旅游商品品牌建設工程。重視旅游紀念品創意設計,提升文化內涵和附加值。推出中國特色旅游商品系列。鼓勵優質特色旅游商品進駐主要口岸、機場、碼頭等旅游購物區和城市大型商場超市,支持在線旅游商品銷售。適度增設口岸進境免稅店。(《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5〕62號)
2.豐富提升特色旅游商品。扎實推進旅游商品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市場主體開發富有特色的旅游紀念品,豐富旅游商品類型,增強對游客的吸引力。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研發、生產、銷售龍頭企業,加大對老字號商品、民族旅游商品的宣傳推廣力度。(同上)
3.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傳統農耕文化等,提升傳統工藝產品品質和旅游產品文化含量。(《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15號)
九、文化旅游扶貧
1. 鄉村旅游扶貧。加大對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的規劃指導、專業培訓、宣傳推廣力度,組織開展鄉村旅游規劃扶貧公益活動,對建檔立卡貧困村實施整村扶持,2015年抓好56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鄉村旅游扶貧試點工作。到2020年,全國每年通過鄉村旅游帶動2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扶持6000個旅游扶貧重點村開展鄉村旅游,實現每個重點村鄉村旅游年經營收入達到100萬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5〕62號)
2.紅色旅游扶貧。充分挖掘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內涵,利用革命歷史文物資源優勢,發揮其在紅色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推動當地經濟社會文化持續健康發展,帶動貧困地區穩步脫貧。(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
3.非遺旅游產品扶貧。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優勢,開發文化旅游產品。對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生產性保護方式,加以合理利用,為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鮮元素。對傳統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態的展示,另一方面通過編排,成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效益的文化旅游節目。依托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中獨具特色的文化生態資源,積極發展文化觀光游、文化體驗游、文化休閑游等多種形式的旅游活動。
4.特色文化產業扶貧。加快推進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建設,培育民族文化產品和品牌,促進文化產業與旅游等融合發展。(《“十三五”時期文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
4. 旅游 農業
個人覺得農業更重要,千百年來民以食為天。農業是人民生存之本,沒有農業吃什么,靠什么果腹。
旅游是人民安居樂業后的開闊眼界,陶冶情操,游覽祖國大好河山的一種方式。所以我覺得農業比旅游重要。借用一句網絡用語“農為旅種,旅因農附”,相輔相成。
5. 農業旅游政策支持
傳統農業的觀光農業資源主要有:農家院、農家飯、自由采摘等。在做觀光農業的時候一定要做好配套,比如停車場、衛生間、有危險場所的配安全員,引導員。做好一些指引牌,告示牌等。需要收費的項目要做好明碼標價。不能一個顧客一個價格。合理收費等。做好一個觀光項目不容易,千萬不要讓小利而影響了一個產業。還有就是要辦出自己的特色。
6. 發展農業旅游的有利條件
鄉村旅游的市場依托農村生態環境、田園景觀、農業生產設施、農耕與民俗文化、農家生活等豐富資源,通過科學規劃和合理開發,為社會提供觀光、休閑、度假、體驗、娛樂、健身及教育、展示等多種服務的新型產業形態,從市場需求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前景廣闊。主要表現為:
1.有強大的消費需求
2有龐大的消費人口
3有不斷增長的消費能力
4有充裕的消費時間
5有巨大的開發潛力
所以,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既是滿足我國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
7. 農村旅游發展的對策
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來促進農村建設是一條不錯的路子。首先,要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在食住行上為來客提供更大方便,更舒適的環境,當然,農村生活體驗另行別論。所以基礎設施是發展其它的前提基礎。其次,可以做設施農業,發展綠色食品,提高產出比,增加付加值,提高經濟效益。還可以敷生其它農業產業鏈。生態農業觀光,旅游,休閑,養老,療養的產業鏈,各個產業間可互相促進,完成一個可循環的,健康的農業產業鏈。綠色食品,清新空氣可使人健康,有了健康,可更好的生活,也完成了療養的初衷,而養老更需要這種生活。這樣產業發展,經濟提高,帶動就業,這無疑對新農村建設起到一個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