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開展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發展規劃綱要》是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15號),加強旅游規劃統籌協調的重要舉措,對于青島旅游業陸海統籌、全域發展,促進旅游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國際一流濱海度假旅游勝地具有重要意義。
2. 開展全域旅游創建驗收工作
全域旅游示范區標準要求
包含四個基本標準和八個方面的驗收標準,這四個基本標準分別為:旅游對當地經濟和就業的綜合貢獻達到一定水平、建立旅游綜合管理和執法體系、廁所革命及其他公共服務建設成效明顯、建成旅游數據中心。而八個方面的驗收標準,則分別從地方政府重視和推進程度、旅游業發展情況、旅游產品特色、公共服務體系、要素配套、環境保護以及旅游安全、文明和游客滿意情況作出了要求。
(一)推進全域旅游改革創新的力度與效果(130分)
打分點:
(1)推進旅游發展綜合協調體制機制改革創新(30分),建立旅游領導協調機制,設立旅游委或類似綜合協調管理機構等改革。
(2)旅游綜合執法改革創新(30分),鼓勵設立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或類似功能機構等。
(3)推進旅游統計改革創新(30分),鼓勵設立旅游數據中心,建立全域旅游統計指標體系,構建數據統計體系。
(4)推進旅游用地政策(包括用島、用海、荒山荒坡利用)改革創新(10分);
(5)推進多規合一的全域旅游規劃改革創新(10分);
(6)開展景區門票價格改革、導游管理體制改革等、創建國家旅游改革先行區、各級旅游綜合改革、專項旅游改革試驗區(每項5分,最高20分)等。
(二)對全域旅游創建和旅游發展的重視程度(130分)
打分點:
(1)建立推進全域旅游的領導推進機制,成立全域旅游創建領導小組等類似機制(25分)。
(2)黨委或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推動全域旅游創建工作。(30分)
(3)編制全域旅游規劃、實施方案,將全域旅游創建納入考核,明確責任分工,加強考核督辦(30分)。
(4)召開推進全域旅游創建會議、開展相關培訓和宣傳(20分)。
(5)制定支持全域旅游創建的文件,設立專項經費支持旅游發展(25分)。
(三)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貢獻(120分)
打分點:
(1)旅游業對當地gdp的綜合貢獻比重(30分);
(2)旅游業對當地就業和新增就業的貢獻(30分);
(3)旅游對農民居民增收的綜合貢獻(20分);
(4)旅游業對財政稅收的綜合貢獻(20分);
(5)旅游業對脫貧的綜合貢獻(20分)。旅游業發展水平、對地方發展的貢獻程度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旅游業增加值對gdp綜合貢獻15%以上;旅游從業人數占對就業總數的綜合貢獻20%以上;年游客接待人次達到本地常住人口數量10倍以上;當地農民年純收入20%以上來源于旅游收入;旅游稅收占地方財政稅收10%左右。
(四)旅游產品的特色吸引力和市場影響力(120分)
打分點:
(1)有特色鮮明、市場號召力強的核心吸引物(4a、5a、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等)(30分);
(2)年接待游客的數量、過夜游客的數量和比重(30分);
(3)旅游產品、業態類型的多樣性、豐富度、旅游產品的空間覆蓋度(20分);
(4)旅游產品的空間組合度和不同空間區域的差異性(20分);
(5)旅游產品的不同季節的時間組合(10分);
(6)全域旅游品牌的整合宣傳推廣力度、品牌知名度(10分)。
(五)旅游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程度(130分)
打分點:
(1)旅游交通覆蓋便捷程度(30分);
(2)旅游廁所覆蓋便捷程度(30分);
(3)旅游集散體系的完善程度(20分);
(4)旅游信息化和旅游咨詢服務體系完善程度(30分);
(5)旅游標識體系與自駕車服務體系。(20分)
(六)旅游服務要素配套及旅游+新業態水平(130分)
打分點:
(1)旅游住宿配套完善程度(15分);
(2)旅游餐飲配套完善程度(15分);
(3)旅游購物配套完善程度(15分);
(4)旅游文化娛樂休閑配套完善程度(15分);
(5)旅游交通服務配套完善程度(15分);
(6)旅游導游服務配套完善程度(15分);
(7)旅游+新業態發育程度(40分)。
(七)旅游安全、文明、有序和游客滿意狀況(120分)
打分點:
(1)旅游安全狀況(30分);
(2)旅游市場秩序(旅游投訴、投訴處理、旅游誠信經營等情況)(30分);
(3)文明旅游程度(30分);
(4)游客滿意度(30分)。
(八)旅游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和整治(120分)
打分點:
(1)旅游資源遺產保護(20分);
(2)生態環境保護(20分);
(3)重點旅游景區最大承載量核定與控制(20分);
(4)創建生態旅游示范區、綠色旅游認證(20分);
(5)旅游企業節能減排(20分);
(6)環衛體系(20分)。
3. 大力推進全域旅游
一般來說,全域旅游可以通過對一定區域內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目前,全國各地已設立多個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實踐證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可以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通過資源整合等有效方式,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4. 推動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旅游發展的新形式、新概念和新模式,也是世界旅游發展的共同規律和總趨勢,代表了現代旅游發展的新方向。加快發展全域旅游對我市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轉型跨越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何推動全域旅游發展?這6個方面可以實現全域旅游!
1.發展全域旅游是一個改革創新項目,著眼于適應旅游發展的兩大綜合需求(產業綜合發展和執法綜合需求),改革創新旅游體制,從旅游市場監管、旅游公共服務、旅游產業推廣、擴大旅游開放、旅游管理體制和基礎體系等方面推進綜合改革。
2.要發展全域旅游,必須改革和創新規劃,而不是遵循傳統的規劃理念。
3.發展全域旅游,必須樹立科學的旅游理念
5. 開展全域旅游示范創建工作
2016年1月19日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在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提出:中國旅游要從“景點旅游”到“全域旅游”轉變。
至此,“全域旅游”這個概念開始受關注。所謂“全域旅游”,是指將一個區域作為旅游目的地來建設和運作,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突破行業、部門、區域局限,把旅游業放到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大格局中來謀劃,促進旅游業與生態、文化、體育等產業深度融合,形成多點支撐的大旅游發展格局。在全域旅游格局中,到處都是風景,而非到處都是景點景區;到處都有接待服務,而非到處都是賓館飯店。相應地,全域旅游目的地就是一個旅游相關要素配置完備、能夠全面滿足游客體驗需求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開放式旅游目的地,是一個能夠全面動員(資源)、立足全面創新(產品)、可以全面滿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專業的全域旅游解決方案及大數據服務提供商-中景合天,助力景區全域旅游建設。
6. 開展全域旅游的意義
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是我國社會經濟和旅游需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旅游業發展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大眾旅游觀念使得人們不斷爭取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時間去見證那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新時期思維。但是對于固定上班族,假期固定導致法定假日部分景點人數暴增,超過承載能力,全域旅游的發展在相應大眾旅游發展的背景下,以區域為統籌整體進行旅游項目規劃,在促進旅游業發展的同時,拉動各區經濟發展,緩解部分地區旅游壓力的過分集中,以全局帶區域促進第三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