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促進產業與旅游融合
產旅融合主要形式就是產業和旅游緊密融合在一起,以旅游帶動產業,以產業促進旅游業發展,達到雙贏結果。
2. 產業深度融合型旅游發展模式
旅游業發展的路徑包括:
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形成產業旅游化。
全域旅游強調旅游業在區域統籌、城鄉一體和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帶動引領作用,強調旅游業在整個區域產業結構的突出地位,應以旅游業為主導產業,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深度融合和全社會共同參與,達到旅游業帶動,甚至統領經濟社會共同發展。具體內容是:旅游與農業、工業、林業、文化、體育、醫療等相關產業和行業融合發展、相互滲透,旅游新業態不斷涌現。旅游各要素配置完善,旅游產業鏈長,產品附加值高。旅游業對投資、稅收、就業等的綜合帶動和促進作用強。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從規模增長型發展模式向質量效益型發展模式轉變。
旅游戰略地位確定, 部門共同參與。
全域旅游強調旅游目的地全社會、各部門積極參與旅游開發、建設、管理的過程中。這首先是旅游業在縣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確定,旅游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好,政府對旅游業發展的重視程度較高,部門聯動、協調配合較好,支持旅游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和扶持力度較大,形成全社會發展旅游的共識。其次是旅游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多規合一。 “
市場監管有力, 游客游程通暢 。
全域旅游強調從游客進入目的地開始,一直到游客離開目的地的整個過程中的全程保障。要強化監管,加強旅游執法力度,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建立旅游資源承載力和游客總量管控機制,以及高峰期安全預警及應急處理機制,營造優質的旅游環境。完善安全保障與救助應急管理系統,建立吃、住、行、游、購、娛等環節全覆蓋的,集旅游資訊、風險警示、旅游投訴、執法監管、應急救援、旅游保險等于一體的旅游風險保障體系。
游客滿意度高, 享受有品質的服務。
居民的熱情好客和對本地生活的自豪感、健康有序的市場秩序直接影響當地的旅游形象。
全域旅游強調人人都是旅游形象,人人都是旅游環境的理念, 居民與游客實現有機融合,強調游客的深度全程體驗。外來游客不僅觀賞當地的自然風光與風土人情,更要深度參與體驗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感受當地居民的生活態度,融入當地的日常生活環境。因此,居民的熱情好客和對本地生活的自豪感、健康有序的市場秩序直接影響當地的旅游形象。必須大力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數,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機制,推動當地人積極參與旅游開發,提高當地人對本地旅游資源和旅游形象的認知度和滿意度,從而全面滿足游客旅游體驗及地方文化,全面提高游客的滿意度。
3. 產業融合對旅游業發展的作用如何
旅游業屬于商服業第三產業。按我國產業分類,農、林、牧業屬第一產業,工業、加工業、建筑業屬第二產業,商業、餐飲、住宿等屬于第三產業。由于旅游涉及吃、住、行、游、購、娛七要素行業,均屬于第三產業服務業,加之近年來,"旅游十"和"十旅游"各種旅游新業態迅速發展,促進了旅游業與文化、體育、工業、農業、林業、教育等行業深度融合,形成了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了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
4. 促進產業與旅游融合的意義
體育旅游 一直是當今體育界和旅游界理論研究的新熱點。體育旅游是產業高度融合的產物g國家旅游局與國家體育局簽署了《關于推進體育旅游融合發展的合作協議》國務院做出的重大部屬,是推動兩個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文化提升旅游內涵。旅游實現文化價值。
5. 通過旅游業和其他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
1、民俗文化,打造傳統文化復興。
保護傳統村落文化、保存原始風貌和生態肌理、保留鄉村社會價值體系和集體情感記憶的基礎上,深入發掘鄉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并運用現代手段,打造鄉土的、健康的、休閑的、歷史的鄉村,使鄉村成為守望鄉愁的重要場所。
2、創意農業,打造現代化的鄉村旅游。
大力發展農業休閑旅游,將農業產業當作旅游來做,種植作物除注重其本身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還充分挖掘科普價值、觀賞價值和旅游價值。在果園農田中建設休閑棧道、觀景平臺、休息設施、農業樂等設施;建設農耕文化園、百草園和百花園、現代農業科技展示園,提升農業產業觀賞性、體驗性、科普性,實現旅游與農業的深度融合。
3、集群產業,打造特色休閑莊園模式。
特色莊園模式以優勢農業為依托,通過拓展農業觀光、休閑、度假和體驗等功能,開發“農業+旅游”產品組合,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餐飲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促使農業向二、三產業延伸,實現農業與旅游業的協同發展。
4、聚焦業態,帶動區域小特色大產業。
通過區域美食、特色產品等的挖掘,憑規模優勢和特色打造出爆點,也不失為一條可行道路。將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開發區域內特有的名優產品,轉化為特色商品,打造以爆點帶動品牌的“輕啟動”模式。
5、休閑養老,打造生態康養生活方式。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環境的污染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的日益突出,養生農業已經逐漸成為新型的農業經營模式和發展方向。實現鄉村生態旅游向康養旅游轉型,推動農耕經濟,帶動鄉村建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