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扶貧攻堅與旅游發展
近年來,我國交通運輸與旅游業發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交通基礎設施通達性、便捷性迅速提高。同時,各地圍繞拓展公路等交通設施旅游服務功能開展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引起全國熱議的河北省張北草原天路,有人把它與美國的66號公路相比,稱作是中國的66號公路,在朋友圈熱傳。還有受到廣泛關注的貴州赤水河谷旅游公路、中國最美鐵路青藏線等,這些都反映了人民群眾對交通旅游價值的認可,也反映了人民群眾對交通旅游服務的渴望與訴求。過去人們更多關注交通快速進出景區的“快進”,現在也關注交通設施“慢游”旅游服務。
傳統“旅游交通”是旅游業三大支柱之一,主要是運送旅游者。現階段,旅游交通內涵發生了明顯變化,不再是簡單的一種方式或工具,而成為以運輸設施和交通線路為基礎,滿足旅游者出行、游覽、運動、休閑等需要的綜合旅游運輸服務。加快實現交通運輸業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意義。
一是推進交通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加快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推進交通運輸服務旅游從重視數量規模向質量提升轉變、由完成游客運輸單一功能向豐富游客出行體驗轉變、由服務單一“景點旅游”向服務“全域旅游”轉變,是促進交通運輸轉型升級,推進交通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著力點。
二是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舉措。長期以來,交通運輸在支持旅游消費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建成了一大批通達景區景點的交通基礎設施。未來我國居民消費進一步升級換代,旅游消費進入大眾旅游新時代和爆發性增長新時期。加快交通運輸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對于促進旅游消費,培育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促進扶貧攻堅和建設美麗中國的有效途徑。我國廣大貧困地區多是旅游資源富集、旅游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地區,也是交通運輸發展相對滯后地區。加快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對于推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帶動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對于扶貧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2. 旅游促進扶貧
結合鄉村歷史文化、地理位置和特色資源等條件,運用旅游資源的評價系統對鄉村進行綜合評估,以確定鄉村旅游的模式,最后規劃設計鄉村旅游產品,借助地理優勢和當地特色,開發鄉村體驗產品,充分調動旅游者吃、住、行、游、購、娛。
資源特有型可以憑特有資源吸引旅游者,讓其體驗別處沒有的感覺。
產業依托型借助農業與旅游業的協同發展,通過農業觀光、休閑、度假和體驗等功能,進而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餐飲服務。
3. 扶貧攻堅與旅游發展的關系
開發旅游資源帶動經濟發展能增加群眾收入
4. 旅游扶貧戰略
1、發展鄉村旅游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戰略決策的重要任務
旅游業是關聯帶動性強、拉動內需明顯的新興產業,充分依托和利用“三農”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是旅游行業積極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重大工作部署的必然要求。
2、發展鄉村旅游是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實踐
鄉村旅游使廣大農民向非農領域轉移,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旅游業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使傳統農業增添了附加值,農村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鄉村旅游推動了現代農業經濟體系建設,科技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等加速發展,農村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和調整;鄉村旅游帶動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速,使農村環境衛生和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農民思想觀念和文明程度明顯提高。
3、發展鄉村旅游是以城帶鄉的重要途徑
目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發展鄉村旅游適應了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實現了“大農業”和“大旅游”的有效結合,加快了城鄉經濟融合和三次產業的聯動發展,不僅擴大了城鎮居民在農村地區的消費,還加快了城市信息、資金和技術等資源向農村的流動。
4、發展鄉村旅游是推動旅游業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的主要力量
鄉村旅游現實和潛在的消費需求都非常旺盛,不僅符合城鎮居民回歸自然的消費心理,而且有利于開拓農民眼界,增強廣大農民的出游實力,成為中國旅游最大的客源市場。農村地區是旅游資源富集區,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極大豐富了旅游產業的供給體系,將成為中國旅游產業的主要支撐。
5. 旅游扶貧的發展
日前,《關于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推動鄉村旅游提質增效,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加快形成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意見》指出,鄉村旅游是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在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鄉融合發展、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到2022年,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鄉村旅游服務質量和水平全面提升,富農惠農作用更加凸顯,基本形成布局合理、類型多樣、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鄉村旅游發展格局。 《意見》明確了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五項措施,包括加強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引領,優化鄉村旅游區域整體布局,促進鄉村旅游區域協同發展;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改善鄉村旅游環境,推動建立鄉村旅游咨詢服務體系,促進鄉村旅游便利化,推動鄉村旅游智慧化;豐富文化內涵,提升產品品質,提高鄉村旅游服務管理水平;創建旅游品牌,加大市場營銷,培育構建鄉村旅游品牌體系,創新鄉村旅游營銷模式;注重農民受益,助力脫貧攻堅,探索推廣發展模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意見》提出,推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強化要素保障,包括完善財政投入機制,按規定統籌的相關涉農資金可以用于培育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加強用地保障,鼓勵各地按照相關規定,盤活農村閑置建設用地資源,在充分保障農民宅基地用益物權的前提下,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農房,支持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再利用、荒灘等未利用土地開發鄉村旅游;加強金融支持,鼓勵金融機構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信貸支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將鄉村旅游納入各級鄉村振興干部培訓計劃,加強對縣、鄉鎮黨政領導發展鄉村旅游的專題培訓。 鄉村旅游是我國旅游消費的重點領域,調查顯示,2017年我國鄉村旅游達25億人次,相當于人均出游1.8次;旅游消費超1.4萬億元,同比增長27%;北京勇先創景規劃設計院夏家勇院長認為,2019年,國家將繼續通過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進一步完善鄉村旅游環境整治工作;國家將繼續從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旅游規劃幫扶、金融支持、電商扶貧營銷、人才培訓、回鄉創業鼓勵等方面,創建、培育、發展鄉村旅游特色品牌,推動鄉村旅游提質增效,打造鄉村旅游新高地,實現鄉村振興。
6. 論旅游扶貧
旅游促進扶貧的方式有:
1. 農家樂扶貧模式,根據近幾年的旅游旺期來看,農家樂前景好。
2. 旅游景區+貧困村的扶貧模式,通過旅游景區本身的資源和市場優勢來帶動周圍貧困村的發展。
3. 古村古鎮旅游開發扶貧模式
我國農村地區古村古鎮較多,而且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淳樸的民風和古香古色的建筑遺跡,作為旅游資源來進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