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中國旅游業發展的12個趨勢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旅游業逐步恢復,旅游企業生產經營向好,旅游業投資保持恢復勢頭。
(1)旅游企業預期繼續改善。
旅游業有望延續恢復性增長態勢。但是,國內疫情防控壓力猶存,接觸性、聚集性旅游消費恢復相對滯后,旅游業恢復不平衡、基礎不牢固問題仍較明顯。
(2)旅游新業態加速演進。
線上化、數字化加速向更多旅游業場景延伸。旅游大數據平臺、智慧旅游公共服務、云旅游平臺、線上數字化體驗、沉浸式旅游場景等加速發展。
(3)“七普”數據釋放積極因素。
我國有14億人口,有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人口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人口流動集聚的趨勢更加明顯,人口數量紅利在向人口質量紅利轉換,作為世界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具有巨大發展潛力。
(4)“一老一小”成為市場熱點。
我國少兒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雙雙上升。在生育政策潛力充分釋放的同時,老齡化已成為我國的長期基本國情。研學旅行、親子旅游、老年旅游、康養旅居等具有廣闊市場前景。
(5)幸福產業與旅游深度融合。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品質化、便利化、定制化需求不斷提升,旅游與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幸福產業進一步融合發展。
(6)碳中和催生綠色旅游發展。
實現“雙碳”目標帶來旅游產業的結構調整和發展轉型,將促進生態旅游、綠色旅游、低碳旅游等發展。
2. 2019中國旅游業發展報告
2018年旅游業數據分析,
2018年,中國旅游業發展迅猛,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品體系日益完善,市場秩序不斷優化,中國2018年旅游業總收入達6.0萬億元,對中國GDP的綜合貢獻為9.9萬億元,占國內GDP總量的11.0%,逐漸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
2018年,中國國內游人數達55.4億人次,同比增長10.8%,旅游成為中國人民的必需品。國內游市場是全國旅游市場的主力軍。隨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全域旅游意識的提升,未來旅游業的發展前景較廣闊。消費升級推動全域旅游應運而生,全域旅游是應對全面小康社會大眾旅游規?;枨蟮男吕砟?、新模式和新戰略。
3. 2020我國旅游業發展趨勢
目前來看,旅游市場還是在受到疫情的沖擊,雖說對照2020年是相對好一些,但是2021仍然不樂觀。
4. 2019年我國旅游業的現狀
從2015-2019年,中國旅游人數不斷上升。旅游人次從2015年的39.9億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60.1億人次,5年間復合增長率達到8.5%,旅游總收入從2015年的3.4萬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5.7億元。2020年,中國旅游行業受到影響,旅游人數下降到28.8億人次,旅游總收入下降至2.2萬億元,同比下降61.1%。
5. 中國旅游產業發展的新趨勢
關于導游,如果您正在就讀該專業,我以下所言可能不好聽,但是希望您能從我的言語中找到適合您的發展辦法。
1、導游專業其實吃的是年青飯,年齡稍微大一些就不適合干了,因為導游需要經常跋山涉水,所以這是事實,希望您早有心理準備。
2、導游行業首先得鍛煉自己的性格和語音表達能力,這一點是職業要求,如果不具備這點基礎能力,就很難勝任以后特殊的工作,所以從上學起就要刻意鍛煉自己得語音表達能力。
3、如果想在導游行業賺到錢,首先你要學會處理復雜繁復的人際關系,因為你在帶團過程當中會遇到各類的人,如何處理不同人的需求是你需要經常面對的。除此之外如何學會行業規則,這個行業是靠玩弄規則吃飯的,如何協調規則之間的相關人員是很重要的。
總之,對于導游這個行業,如果準備的好,也具備這樣的天賦是可以在年青時大干一場的,但是也要提前做好隨時改行的準備。
6. 2019旅游業的現狀分析
一、康養+旅游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完善失業、工傷保險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強殘疾康復服務。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全面取消以藥養醫,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堅持預防為主,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預防控制重大疾病。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支持社會辦醫,發展健康產業。促進生育政策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
二、生態+旅游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
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
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嚴格保護耕地,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
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是旅游產業發展的保障。
三、文化+旅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在居民對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下,文化將會進一步活態化、物態化、業態化。在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結合旅游扶貧政策后,文旅產業也大有可為。
四、鄉村+旅游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