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域旅游考察的通知怎么發
為落實《自然資源部關于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2019]194號),便于各地準確把握政策要求,規范有序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于2020年6月30日印發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實施要點(試行)》的函(自然資生態修復函[2020]37號)。根據國家關于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實施要點在收集地方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案例和主要做法的基礎上;現就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方案編制需要關注的問題進行梳理。
01 基本情況
1.1 試點鄉鎮及試點整治區域內土地利用現狀、人口、產業、村莊建設、基礎設施、環境地質條件和地質災害等情況。整治區域內涉及多個行政村的,土地利用現狀與人口要分村進行統計。
1.2 整治區域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分布、村莊和產業布局、耕地和生態用地保護、基礎設施、產業發展、農業生產、生態環境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1.3 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可行性分析。重點從鄉村振興與產業發展需求、當地政府重視程度、群眾積極性、土地整治潛力、項目融資能力等方面進行分析。土地整治潛力包括農用地整理潛力、建設用地整理潛力、生態修復能力等)
02 工作目標
堅持規劃引領,通過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統籌推進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和鄉村生態保護修復,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促進耕地保護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解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助推鄉村振興。
主要包括生態保護修復、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村莊發展及農村住房布局目標、歷史文化傳承與保護、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布局、產業發展空間布局、人居環境整治等方面的目標,重點明確建設用地規??刂浦笜?、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新增耕地面積等。各項目標設定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客觀準確,可量化、可統計、可考核。
03優化空間規劃布局
3.1 村莊規劃
通盤考慮土地利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及其他制約當地發展的限制因素,完善形成實用型村莊規劃。村莊規劃應將整治任務、指標和布局要求落實到具體地塊。整治區域內涉及永久基本農田布局調整的,應編制調整方案按已有規定辦理,確保新增永久基本農田面積原則上不少于調整面積的5%,調整方案應納入村莊規劃。
3.2 劃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區
劃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區。根據村莊規劃、當地自然條件差異、土地利用現狀、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特色,對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進行優化,合理劃分農業生產、村莊建設、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等功能分區,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指導土地整治分區分期實施。
明確各功能分區重點整治內容。在合理劃分整治分區基礎上,明確各土地利用功能區重點整治內容、整治任務和目標,指導土地整治項目安排有計劃推進,便于聚合各部門項目資金實現最佳效益。
04項目安排及投資估算
4.1 農用地整理項目。突出耕地“三位一體”保護,適應發展現代農業和適度規模經營需要,統籌推進墾造水田、低效林草地和園地整理、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耕地提質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確保整治區域內耕地質量有提升,新增耕地面積原則上不少于原有耕地面積的5%,傳承傳統農耕文化,改善農田生態。
4.2 建設用地整理項目。統籌農民住宅建設、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各類建設用地,有序開展農村宅基地、工礦廢棄地以及其他低效閑置建設用地整理,推動實施農村建設用地拆舊復墾、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三舊”改造等項目,優化農村建設用地布局結構,提升農村建設用地使用效益和集約化水平,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融合發展。
4.3 鄉村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要求,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優化調整生態用地布局,統籌推進損毀土地復墾、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污染和退化土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海岸線修復等項目,保護和恢復鄉村生態功能,維護生物多樣性,提高防御自然災害能力,保持鄉村自然景觀。
4.4 其他相關建設項目。包括農業、交通、水利等其他相關建設項目,以及村莊文化建設和防災減災項目。
上述項目安排要說明項目主管部門、名稱、位置、建設規模、新增耕地面積、計劃投資、資金來源、試點區總投資及資金平衡分析、建設期限等。項目安排可以清單附表的方式列示。
05實施期限及進度計劃
5.1 總體實施計劃。試點實施期限為3年。
5.2 工程進度計劃。分年度計劃安排實施。
5.3 年度投資資金安排。
06土地利用類型調整方案
要重點做好耕地(含永久基本農田)調整方案、建設用地/林草地及其它地類調整方案。
07保障措施
7.1 組織保障措施。項目所在縣(市、區)人民政府組織領導、協調、工作落實等舉措。
7.2 資金保障措施。項目投資總額、資金來源及構成、資金籌措機制和措施,重點說明資金平衡情況。
7.3 項目監管措施。工程質量、工程進度、資金使用、后期管護等方面的監管措施等。
7.4 制度保障措施。制度建設、實施模式、機制建立等情況。
08試點成效和風險分析
對試點實施后預計增加耕地面積、提升耕地質量、騰退建設用地、優化空間布局和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進行分析。對試點實施可能面臨的風險進行分析,提出應對措施。
09其他
其他需要補充說明的事項。
10附件
10.1 標明項目區范圍的土地利用現狀標準分幅圖,同時標明拆舊區、建新區及新增耕地位置,以及村莊發展規劃圖、土地利用功能分區。
10.2 村莊規劃批復及規劃圖件。
10.3 項目區遙感(或航空)影像圖(比例尺為1:2000 )。
10.4 有關部門意見。農業農村、財政、自然資源、環保、住建、交通、水利等項目涉及的有關部門出具相關規劃、政策銜接、項目安排等具體意見。
10.5 經90%以上村民代表或村民會議90%以上成員同意并簽字,鄉鎮、村簽章同意的進行國土綜合整治的意見書和初步擬定的權屬調整方案;
10.6 農戶同意拆遷的意見書,鄉(鎮)政府落實農戶搬遷的方案;
10.7 評審論證意見。評審論證意見應對試點項目區建設用地規模不增加,耕地面積、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糧食產能有提高、農民利益不受損等進行說明,對生態環境保護、資金平衡測算、農民意愿等進行闡述。另外,因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和土地利用結構,確需局部調整永久基本農田的,在論證意見中需明確調整的位置、數量、等級,確保項目區內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10.8 審批文件內容。是否按照“多規合一”要求編制完成村莊規劃;是否滿足項目區內耕地總量不減少、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條件;建新區是否占用基本農田、用地標準是否符合要求;項目實施方案是否符合實際,可行性是否經過專家論證;是否經90%以上村民代表或村民會議90%以上成員同意并簽字;投資估算編制是否合理、可行,資金保障是否充分。批準的內容:是否批準該試點項目實施方案,審批結論分為不批準和批準兩類;批準的建新區數量、位置、面積及建新區占用地類構成情況。
2. 全域旅游申請驗收報告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全域旅游的部署安排,不斷深化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旅游業轉型升級,大力促進旅游優質發展,切實加強對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工作的管理,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15號)、《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導則》等有關文件要求,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指的示范區是指將一定行政區劃作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統一規劃布局,創新體制機制,優化公共服務,推進融合發展,提升服務品質,實施整體營銷,具有較強示范作用,發展經驗具備復制推廣價值,且經文化和旅游部認定的區域。
第三條 示范區聚焦旅游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以旅游發展全域化、旅游供給品質化、旅游治理規范化和旅游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堅持改革創新,強化統籌推進,突出創建特色,充分發揮旅游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獨特優勢,不斷提高旅游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第四條 示范區驗收、認定和管理工作,遵循“注重實效、突出示范,嚴格標準、統一認定,有進有出、動態管理”的原則,堅持公開、公平、公正,通過競爭性選拔擇優認定。
第二章 職責及分工
第五條 文化和旅游部統籌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以下簡稱創建單位)的驗收、審核、認定、復核和監督管理等工作。
第六條 省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牽頭負責本地區縣級和地級創建單位的驗收和監督管理等工作。
第七條 各級創建單位的人民政府負責組織開展創建、申請驗收,及時做好總結、整改等相關工作。
第三章 驗收
第八條 文化和旅游部制定《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驗收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標準》基本項目總分1000分,創新項目加分200分,共計1200分。通過省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初審驗收的最低得分為1000分。
第九條 文化和旅游部根據各地創建工作開展情況,啟動創建單位驗收工作。省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制定本轄區驗收實施方案,報文化和旅游部備案后組織開展驗收工作。驗收以縣級創建單位為基本單位。
第十條 縣級創建單位開展創建滿一年后方可向省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提出驗收申請。地級創建單位,其轄區內70%以上的縣級創建單位通過驗收后,方可向省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提出驗收申請。省級創建單位,其轄區內70%以上的地級創建單位通過驗收后,省級人民政府可以向文化和旅游部提出認定申請。
第十一條 省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依據《標準》,對縣級、地級創建單位組織初審驗收,根據得分結果確定申請認定的單位,并形成初審驗收報告。
第十二條 驗收包括暗訪、明查、會議審核三種方式。暗訪由驗收組自行安排檢查行程和路線,重點對創建單位的產業融合、產品體系、公共服務體系、旅游環境等《標準》要求的內容進行檢查。明查和會議審核由驗收組通過聽取匯報、查閱資料、現場觀察、提問交談等方式,重點對創建單位的體制機制、政策措施、旅游規劃等《標準》要求的內容進行檢查。
3. 全域旅游考察體會
山西瀟河綜改區是山西省著眼太原都市區一體化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于形成城市發展新中心、新引擎、新亮點,加快推進太原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帶動全省轉型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以產促城,以城興產,帶動全域均衡發展,在太原都市區南北主軸線的中部瀟河產業園區太原起步區的中心位置,瀟河兩岸畫卷徐徐鋪展,一座功能完備、綠色智能、人文時尚,宜人宜游的瀟河新城,正在拔節生長。它是代表著新空間、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是符合時代要求、順應轉型方向、契合山西發展的“全新”。
4. 全域旅游領導小組文件
旅游管理,餐飲服務,旅游策劃定位,旅游研究與策劃,旅游目的地整合營銷等。
5. 關于全域旅游規劃的批復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大眾休閑旅游為背景,以產業觀光旅游為依托,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產業經營、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
在全域旅游中,各行業積極融入其中,各部門齊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參與,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為前來旅游的游客提供全過程、全時空的體驗產品,從而全面地滿足游客的全方位體驗需求?!叭蚵糜巍彼非蟮?,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長上,而是旅游質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對人們生活品質提升的意義,追求的是旅游在人們新財富革命中的價值。
“全域旅游”是空間全景化的系統旅游,是跳出傳統旅游謀劃現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謀劃大旅游。全域旅游強調把整個區域作為旅游區進行打造,把全域作為旅游發展的載體和平臺,使旅游成為常態化生活方式;從全要素、全行業、全過程、全方位、全時空等角度推進旅游產業發展,實現旅游景觀全域優化、旅游服務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蓋、旅游產業全域聯動和旅游成果全民共享。
6. 全域旅游考察的通知怎么發布
牛車輪礁現在是我國控制。
1987年,中國南沙綜合科考隊對南沙群島進行綜合調查,在東北部10座珊瑚礁設置標識,在群島全域設置167個觀測地點。自4月到5月,歷時46天,航程4262海里,登10座礁:蓬勃暗沙、仙賓礁、牛車輪礁、仁愛礁、美濟礁、仙娥礁、信義礁、??诮?、艦長礁和半月礁,并在這些礁上設立考察標志。
7. 全域旅游發言材料
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是我國社會經濟和旅游需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旅游業發展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大眾旅游觀念使得人們不斷爭取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時間去見證那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新時期思維。但是對于固定上班族,假期固定導致法定假日部分景點人數暴增,超過承載能力,全域旅游的發展在相應大眾旅游發展的背景下,以區域為統籌整體進行旅游項目規劃,在促進旅游業發展的同時,拉動各區經濟發展,緩解部分地區旅游壓力的過分集中,以全局帶區域促進第三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