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文旅游資源的形成與歷史發展的關聯性
1、多樣性。指總體上類型的豐富多樣。自然、人文旅游資源,都具有多樣性。
2、美學觀賞性,旅游資源價值最大、最普遍的意義體現在美學觀賞性。主要是外在美感、氣勢,其次是內在的美學。
3、區域分異性,這是旅游地理學要要點研討的內容。旅游資源的區域分異決定于:地理環境、人文環境(風俗)、歷史背景(古、今政治、經濟、文化)。
4、時效性即資源與時間的關系。
(1)是指旅游資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資源隨時間的推移在改動,美感變好與變壞、規劃大與小等;
(2)是指某些資源在某些特定的時間或時節才干出現;
(3)是某些旅游資源隨著區域氣候的季節性節律變化,在不同時節呈現出不同的特征、有時甚至徹底不同的特征。
5、要素組合性:自然資源的組合、自然與人文資源的組合、人文資源的組合。
6、開發利用的永續性和不可再生性:出售觀賞、體會權
2. 人文旅游資源的形成與歷史發展的關聯性論文
論人文主義對自然科學發展的重要意義
人說“近代自然科學是人文主義的女兒”,真的這般嗎?那整個自然科學的發展與人文主義的聯系又在哪里?帶著辨證的思想探索這個問題。那么現在我便淺析人文主義對自然科學發展的重要意義。
人文主義是指社會價值取向傾向于對人的個性的關懷,注重強調維護人性尊嚴,
提倡寬容,反對暴力,主張自由平等和自我價值體現的一種哲學思潮與世界觀。人文主義以人,尤其是個人的興趣、價值觀和尊嚴作為出發點。對人文主義來說,人與人之間的容忍、無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的原則。
而自然科學通常試著解釋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運作,而非經由神性的方式。自然科學一詞也是用來定位“科學”,是遵守科學方法的一個學科。
自然科學是研究無機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屬性在內的有機自然界的各門科學的總稱。認識的對象是整個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質的各種類型、狀態、屬性及運動形式。認識的任務在于揭示自然界發生的現象以及自然現象發生過程的實質,進而把握這些現象和過
3. 人文旅游資源的形成可歸因于哪幾個方面
地理標志,又稱原產地標志(或名稱),《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以下簡稱TRIPS協議)第22條第1款將其定義為:"其標志出某商品來源于某成員地域內,或來源于該地域中的地區或某地方,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其他特征主要與該地理來源有關"。我國2001年修訂后的《商標法》也增設了地理標志方面的規定,其第16條第2款規定:"前款所稱地理標志是指標示某商品來源于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所決定的標志。"從TRIPS協議和我國《商標法》可以看出關于地理標志的定義基本上是相同的:地理標志是表明某一種商品來源于一成員方地域內,或此地理內的一地區并且該產品的特定品質、信譽或其他特征,主要與該地理來源相關聯的標志。
地理標志是指標示某商品來源于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志。
商標中有地理標志或者與地理標志相同或者近似,而其指定使用商品并非來源于該標志所標示的地區,容易導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的,不得注冊;但是,已經善意取得注冊的繼續有效。
WTO(世貿組織)知識產權協議《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簡稱TRIPS)第二部分第三節規定了成員對地理標志的保護義務。
TRIPS協議對地理標志的定義:"地理標志是指證明某一產品來源于某一成員國或某一地區或該地區內的某一地點的標志。該產品的某些特定品質、聲譽或其他特點在本質上可歸因于該地理來源"。
地理標志是特定產品來源的標志。它可以是國家名稱及不會引起誤認的行政區劃名稱和地區、地域名稱。
4. 人文旅游資源是什么與什么結合的表現
研學旅行是由學校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
研學旅行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傳統游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為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提升中小學生的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013年2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的通知全國印發了《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綱要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設想。 此前我國許多地區都有嘗試把研學旅行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來開展。
研學旅行,與我們傳統意義上認為的“旅游”有明顯不同,“旅游”重在玩,而“研學旅行”重在“研”和“學”,也就是說,學生的旅行并非單純地“旅行”,學生需要在“旅行”的過程中重點去走進現實,走進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在探索發現的過程中幫助學生走出書本,了解國情、開闊眼界、增長知識,能夠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現實中學到的知識遠比書本上的知識來得要豐富、現實和具體,所以我們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
研學旅行的主題:
1. 紅色革命傳統教育主題
我們的革命先輩在近代的斗爭進行了中不屈不撓的抗爭,彰顯了民族革命精神,留下了許許多多革命的遺跡。這些寶貴的紅色資源,可與研學旅行相結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科特點和教育培養重點,展開各種各樣的研學教育活動,如愛國主義教育等專題研學旅行活動,傳承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
2. 中華傳統歷史文化主題
中華文明綿延上下五千年,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它博大精深、引人向往,是中華兒女的寶貴財富。研學旅行中,學??山Y合當地的人文資源,讓學生體會到中華文化的魅力,樹立民族自信心。時機成熟時,還可以與市內外、省內外和國內外友好學校進行交流互訪,讓學生領略不同地域文化的差異。
3. 祖國大好河山和國、省、鄉情主題
祖國地域遼闊,各地風景盡不相同,風土人情更是千差萬別。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可帶領學生從當地的地貌特征,動物、植物、生態環保、風土人情等方面去了解和感受,體會這些因素之間的聯系,激發他們對國家、家鄉、自然的熱愛。
4. 科技國防主題
科技的發展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角落,大家都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在研學活動中,可以通過考察科技館、天文館、航空航天館、現代工業和農業等,探究科技在人類社會發展各方面的應用,了解他們的工作原理,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印象。同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國防知識學習探究,包括國防中應用的科學技術、軍事訓練等。
5. 社會生活主題
深入社會生活進行學習和探究,到社會中去,了解不同的社會分工,就交通、衛生、飲食、就業情況等進行考察,體會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增強社會角色體驗,體會每種社會角色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6. 體能拓展訓練主題
我們要的發展是“德、智、體、美、勞”,其中“體”不可忽視。針對學生體能提高開展的研學旅行活動,可以到野外去,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訓練體能,讓學生掌握一些地理知識、急救護理知識,培養學生在惡劣環境下的生存能力,鍛煉他們的意志品質。
研學旅行的主題可以有很多,可以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對研學課程進行因地制宜地開發,研發出有當地特色、有實際教育意義、能夠實際操作的課程。
5. 歷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意義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蓬勃興起,一直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在一些重點地區甚至可以用井噴式發展來形容。
但是,對于這樣一個迅速崛起的新興產業,一些地方仍然視其為一件吃喝玩樂、可有可無的事情。認識不足的結果是重視不夠,管理和支持也會相應缺位,不利于產業的持續健康成長。
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來看待,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正在發揮著以下六個方面的重要作用。
1
正在成為現代農業的強大推動力
國際實踐表明,現代農業是一個功能多元、農村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產業體系;建設現代農業需要大量投入,但是既不能依賴政府,也不能強制農民,必須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不僅能夠將農業從單一的生產功能向休閑觀光、農事體驗、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多功能拓展,滿足城鄉居民走進自然、認識農業、體驗農趣、休閑娛樂的需要,而且能夠借助其較高的經濟效益,充分調動各類經營主體加大投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轉變經營方式、運用新技術、保護產地環境的積極性。
2
正在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增長極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收入問題。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能夠使農業生產實現物化產品和精神產品雙重增值,有效增加農業經營性收入;能夠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擴大就業容量,有效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能夠把農家庭院變成市民休閑的“農家樂園”和可住可租的旅店,有效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能夠把農業產區變成居民親近自然、享受田園風光的景區,保障農民收入“四季不斷”。
根據對13.5萬家休閑農業經營主體進行的典型調查,在休閑農業從業人員中農民占92.4%,每畝土地產出率接近12000元;經營休閑農業的農民,年人均營業收入達5萬元以上。由此可見,在當前農業經營受成本抬升和價格“天花板”雙重擠壓收益有限、農民外出務工數量和工資性收入增幅明顯趨緩、轉移性收入總量小增量少等不利形勢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已成為保障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的希望所在和突出亮點。
3
正在成為美麗鄉村和鄉村振興的堅實支撐點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既要政府引導和政策扶持,更要突出農民主體、強化產業支撐。沒有農民的積極參與,僅靠政府項目帶動,新農村建設將缺乏持續活力;沒有產業的有力支撐,僅靠政策扶持,美麗鄉村建設將成為空心村。
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客觀上倒逼地方政府和農民等經營主體共同努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把山水林田湖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美化村貌、綠化道路、凈化環境,營造良好的休閑氛圍,同時促使其把耕讀文明作為鄉村發展的軟實力,不斷提高鄉村的文化內涵,整體上提升了鄉風文明水平。
正是在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各地涌現出了一大批以經濟富裕、生態良好、村風文明為突出特征的美麗鄉村。據不完全統計,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聚集村目前已達9萬多個,這些村已基本建成了美麗鄉村。
4
正在成為統籌城鄉的有效連接器
推動城鄉人口、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相互融合,是構建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新格局的關鍵。休閑農業具有連接城鄉、溝通工農的重要功能。
大量實踐表明,在休閑農業發展好的地方,均出現了外出務工人員回流的高潮,農村的人氣和資源要素開始從城市回流,農村“三留守”、“空心村”等問題得到緩解;大批城里的工商資本投入農業和農村改造,資金聚集效應明顯,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得到廣泛應用;鄉村的路、電、水、氣等公共設施都得到較大改善,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正在快速地向農村延伸,消費支出由城市向農村流動;長期以來,難以啟動的國內消費正在被充分激發,資金、人才等現代要素主要由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格局正在快速而悄無聲息地發生改變??梢灶A見,這些變化對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拉動經濟平穩增長,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戰略任務,也是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必然要求,一定要抓緊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統籌城鄉關系上取得重大突破。深入貫徹落實這一重要講話精神,高度重視和推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不失為一個有效舉措。
5
正在成為產業融合的獨特承載體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今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做出的一項重大部署,是黨的“三農”工作理念和思路的又一重大創新,是新常態下農業農村轉型發展的根本選擇,也是順應國內外產業發展新趨勢的必然要求。但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內涵豐富、涉及面廣,不能泛泛而論,需要找到融合的載體。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高度體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理念,每一個經營業主不僅需要生產出優質原生態的農產品,而且通常要加工成游客可品嘗、可觀賞、可攜帶的商品,他們既是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也是小型和中型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更是鄉村休閑旅游服務業主,天然地把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休閑觀光服務緊密結合在一起,實現了農村三次產業的高度融合和互促互動,極大地拓展了農村產業的發展空間,提升了質量和效益。
6
正在成為旅游發展的主要動力源
國際經驗表明,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往往也伴隨著人們休閑需求的快速增長。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方式的轉變,今后較長一個時期,旅游休閑業將繼續處在快速發展階段。
統計顯示,目前我國旅游業增加值占GDP比重4%以上。2014年國內旅游達36億人次,增長10%;全年旅游總收入3.25萬億元,增長11%;完成直接投資6800億元,同比增長32%,明顯高于服務業其它行業。在看到旅游業良好發展趨勢的同時,更要看到當前和未來旅游業發展的支撐和潛力在農業農村。
一方面,傳統的名山大川、寺廟古剎等名勝古跡的承載能力和拓展空間有限,遠不能和廣闊的農村相比,其發展指標要在一定時期內實現大的增長難度很大;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居環境、生活工作壓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市民遠離市區喧囂,到鄉村望藍天白云、看碧水清波、吸清新空氣、品特色美食的愿望日趨強烈,鄉村已越來越成為市民休閑旅游的首選目的地。
鄉村旅游是休閑農業發展的重要依托,兩者不可分割。因此,要推進旅游業發展,必須同時高度重視和支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
6. 人文旅游資源的形成因素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是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都是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分析”,就是對旅游資源進行分析和評價。
旅游資源的類型是非常多樣化的,比如:
自然景觀類型的旅游資源:山岳、海濱、沙漠、海島、森林、草原,溶洞、河流湖泊、冰川、瀑布、特殊的地質地貌如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等
人文景觀類型的旅游資源,比如:歷史遺跡、建筑遺址、石窟石刻等、宗教寺院、園林建筑……
根據我國旅游資源分類標準,旅游資源共分為8大主類31個亞類155基本類。
8大主類分別為:
A、地文景觀;B、水域風光;C、生物景觀;D、天氣和氣候景觀;E,遺址遺跡,F,建筑與設施,G,旅游商品,H人文活動
詳細可參看旅游資源分類國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