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態和旅游發展
國外的生態旅游發展較早,根據各國的不同國情,發展方式和采取 的措施也不一樣。生態旅游在國際上都普遍采用了法制化管理。1916年,美國通過 了一條法案,決定成立國家公園管理局,從這個時候開始國家公園的 管理就有了法制規定。而英國也在1993年通過了類似的法案,從它的 名字《國家公園保護法》上能看出來,這是一條旨在加強對自然景觀、 生態環境保護的法案。
而日本則是在1992年里約會議結束之后正式 頒布的這類法案,開始用法律來規范生態旅游的建設。另一個方面,國際上也比較注意建立生態旅游的發展計劃和戰略措施。像美國,早在1994年就已經制定好了自己的生態旅游發展規劃, 就是為了能夠應付日益增長的游客數量。
而澳大利亞則是投資了將近 千萬澳元,用于實現國家的生態發展戰略。至于墨西哥指定的新世紀 旅游規劃,就是為了重點推出生態旅游。另外還有以生態旅游著稱的 肯尼亞,因為旅游是其支柱性的產業,因此在很多國家的發展策略中, 都明確地把生態旅游作為重要的項目來實施。
在發展的過程中,這些國家還重視進行旅游的環保宣傳,從意識 上讓人們重視生態環境。英國就發起了“綠色旅游業”的活動,而曰 本則是通過多次召開旅游業內部的生態保護研討會來表示自己的態 度,總之都是一個宗旨,就是為了從讓開發者到旅游者在內的群體都 明白生態旅游的內涵與重要性。
生態旅游發展比較成熟的國家,一般都很重視當地人的利益,比如 肯尼亞就在這個方面做得不錯,他們在生態旅游的推進中提出了 “野生 動物發展與利益分享計劃”,不僅發展了旅游業,保護了當地珍貴的獨 特動物,還照顧了當地人民的利益,讓他們能夠主動地支持生態旅游建設。
而在菲律賓,則是改變了他們傳統的捕魚方式,一方面促進了旅游業的 發展,另一方面也讓當地人民從另一個渠道獲得了補償收入。另外,國際上對于生態旅游的管理還是非常嚴格的,往往會通過 多種手段一起來管理。大多數進行開發生態旅游項目的國家,都會非 常關注并且謹慎控制客流量,并且頻繁地監測建立生態旅游區對當地 的生態環境有什么影響。
旅游區內的廢物得到專業的處理,節約利用 當地的水資源,等等,這些都加強了管理手段。比如在澳大利亞,旅 游部和旅游協會還為此專門出臺了一系列的指導手冊,用于告知人們 如何按照規定正確地旅游。這些都是國際在完善推進生態旅游建設中做出的努力,并且也取 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果。
2. 生態和旅游發展的關系
1、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石
發展現代農業是產業興旺最重要的內容,其重點是通過產品、技術、制度、組織和管理創新,提高良種化、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標準化、制度化和組織化水平,推動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和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
2、生態宜居是提高鄉村發展質量的保證
生態宜居其內容涵蓋村容整潔,村內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完善,以保護自然、順應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其提倡保留鄉土氣息、保存鄉村風貌、保護鄉村生態系統、治理鄉村環境污染,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3、鄉風文明是鄉村建設的靈魂
a、鄉風文明建設既包括促進農村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事業發展,改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
b、也包括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遵規守約、尊老愛幼、鄰里互助、誠實守信等鄉村良好習俗,努力實現鄉村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
c、還包括充分借鑒國內外鄉村文明的優秀成果,實現鄉風文明與時俱進。
4、治理有效是鄉村善治的核心
a、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b、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建設平安鄉村。
c、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有效協調農戶利益與集體利益、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5、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目標
要努力保持農民收入較快增長,持續降低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讓廣大農民群眾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向著共同富裕目標穩步前進。
3. 生態旅游發展的原則是什么
1.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2.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3.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4.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要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
5.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6.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形成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引導應對氣候變化。
4. 生態旅游發展的意義
農村旅游開發,對于保護生態環境,整合農村資源,提高鄉村建設程度。改善農村居住環境,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是一種加速農村發展的手段。
農村資源豐富,空氣清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目前,我國許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但是農村潛能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很多綠水青山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只有開發鄉村旅游,才能更好的完善農村生態系統。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
5. 生態旅游發展論文
關于生態文明的論文
生態系統與生態文明的論文
一、建設生態文明,觀念要先行.要使生態文明觀深入人心,在全體公民中強化我國人
口多、人均資源少、環境形勢嚴峻的國情意識;強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的效益意識;強化經濟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人文指標全面發展的政績意識;強化環
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資本,破壞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環保意
識.在全社會形成了解國情、珍愛環境、保護生態、崇尚自然、節約資源、造福后代的共識,
使生態文明觀念成為13 億中國人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自覺行動.
6. 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生態旅游是一種正在迅速發展的新興的旅游形式,也是當前旅游界的熱門話題。它是針對傳統旅游業對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并被倡導的一種全新的旅游方式。生態旅游作為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實踐形式,被認為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首要的、必然的選擇。它的開展,不僅提高了人們走進自然、欣賞自然的興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業中所處的地位和賺取外匯的份額。
據世界生態旅游大會介紹,生態旅游可給全球帶來至少200億美元的年產值,現已成為當今世界旅游發展的潮流。生態旅游往往是在那些工業化程度不高的地方開展,在與外來文化的接觸中,當地的文化、觀念、傳統、習俗、社會結構、生活方式等既是生態旅游的吸引點,也是被影響的對象,如果這其中的負面影響太大,那么就會對生態旅游的發展造成損害。
生態旅游的目的就是讓游人在良好自然環境中或旅游游覽,或度假休息,或健康療養;同時認識自然、了解生態、豐富科學知識,進而增強環境意識和生態道德觀念,更自覺地關愛自然、保護環境??梢姡鷳B旅游是一種對環境保護負有責任的旅游方式,它同傳統旅游形式的本質區別在于生態旅游必須同時具有促進生態保護和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特點。
因此,生態旅游是要有目的地提高旅游景區的旅游環境質量,使人們在享受、認識自然的同時,又能達到保護自然的目的,從而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處。生態旅游不能把生態消費放在首位,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必須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相結合起來,強調在維護良好環境質量的前提下開展旅游。因此,必須要保持生態自然資源、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和保證旅游區域內的環境質量,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有序發展。
倘若生態旅游達到了以上目的,那么它就是達到了一種良性循環,就能有效地提高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即通過旅游開發的方式,為旅游區籌集資金,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有效地發展經濟,使當地居民在生態環境質量不降低的基礎上,在經濟、財政上獲得益處。生態旅游體現了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既是一種指向自然和相對古樸的社會文化的旅游活動方式,也是一種結合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社區發展的旅游發展方式。
生態旅游對環境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但總的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從收益來看,生態旅游可以為自然和半自然環境的保護發揮激勵作用;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自然區域的壓力越來越大,生態旅游有效地利用自然地區,為棲息地的恢復和保護提供條件;生態旅游可以通過門票收入、捐獻等方式直接帶來經濟收益;生態旅游倡導環境保護意識, 提高相關群體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生態旅游者通過幫助改善棲息地的狀況,更多地了解生態旅游,有助于對環境問題更廣泛的認識。
7. 生態旅游發展現狀及對策
發展鄉村旅游的條件
1、發展鄉村觀光旅游要有較豐富的農業資源基礎。農業資源是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經濟資源的總稱。農業自然資源含農業生產可以利用的自然環境要素,如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和生物資源等。農業經濟資源是指直接或間接對農業生產發揮作用的社會經濟因素和社會生產成果,如農業人口和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農業技術裝備、交通運輸、通信、文教和衛生等農也基礎設施等。
2、發展觀光農業要有較豐富的旅游資源。觀光農業的開發與本地旅游發展的基礎密切相關。旅游發展條件良好的地區,其旅游業的發展帶來大量的游客,才會有較多的機會發展觀光農業。在分析區域旅游發展基礎時,應著重考慮旅游資源的類型、特色、資源組合、資源分布及其提供的旅游功能,同時注意外圍旅游資源的狀況。
3、發展觀光農業要有較明確的目標和市場定位。觀光農業是按市場動作,追求回報率的,任何觀光產品都應該具有市場賣點。就我國當前發展趨勢來看,觀光農業主要客源為對農業及農村生活不太熟悉又對之非常感興趣的城市居民。因此,觀光農業首先應當作為城市居民休閑的“后花園”,即市民利用雙休日、假期進行短期、低價旅游,作為休閑娛樂、修身養性的好去處。
4、發展觀光農業要有明確的區位選擇。區位因素與游客數量具有正相關關系。成功的觀光農業園應該選擇以下幾種區位:一是城市化發達地帶,具有充足的客源市場。二是特色農業基地,農業基礎比較好,特色鮮明。三是旅游景區附近,可利用景區的客源市場,吸引一部分游客。四是度假區周圍,開展農業度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