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態文化旅游項目屬于哪種建設類別
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推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是對人類長期以來主導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反思,是對人與自然關系歷史的總結和升華.其內涵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價值觀.樹立符合自然生態法則的文化價值需求,體悟自然是人類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導致人類生命系統的消亡,尊重生命、愛護生命并不是人類對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類自身進步的需要,把對自然的愛護提升為一種不同于人類中心主義的宇宙情懷和內在精神信念.
二是生態系統可持續前提下的生產觀.遵循生態系統是有限的、有彈性的和不可完全預測的原則,人類的生產勞動要節約和綜合利用自然資源,形成生態化的產業體系,使生態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物質產品的生產,在原料開采、制造、使用至廢棄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對環境影響最小、再生循環利用率最高.
三是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的消費觀.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們的追求不再是對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而是一種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這種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的規范.
關系:
生態文明建設是塑造美麗中國的迫切要求
從世界人類文明進程看,生態文明是一種新的文明形態。這種文明形態有別于傳統的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是對傳統文明的反思與超越。在內涵上,它主要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也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作為人類文明的基礎,生態文明不僅延續了人類社會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歷史血脈,而且承載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設成果。生態文明的崛起是人類文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遭遇困境的主動選擇。自進入工業社會以來,人類在創造輝煌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時,也面臨難以承受的資源危機、生態災難和環境危機,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新的文明形態轉型。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對這種要求的回應,倡導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在改造世界的同時要保護好地球。
美麗中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目標
20世紀,現代化浪潮中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引起人們反思,特別是60年代,全世界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話語表達日益活躍,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首屆人類環境會議,標志著人類生態環境意識的覺醒。作為地球村的重要成員,我國于1973年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由此環境保護被確立為政府的重要職能,成為由政府主導的社會實踐運動。1983年,保護環境被確立為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環境保護觀念開始深入人心。2007年,建設生態文明寫進黨的十七大報告,成為執政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戰略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論及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
建設美麗中國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與理論的創新。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上,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三大轉變:從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的理念,向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理念轉變;從粗放型的以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模式,向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模式轉變;從把增長簡單等同于發展的觀念、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發展理念轉變。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建構上,要正確領會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自然觀,科學理解和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把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反對極端人類中心主義和極端生態中心主義。
建設美麗中國要科學把握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著力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著力點是: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型工業化和現代化道路;加快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強化能源環境立法;激發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努力形成人人關心、人人珍惜、人人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
2. 生態文化旅游資源主要包括哪些
尋找民族地區歷史遺留下來的特色資源,加之近年來國家對貧困地區的大力幫扶,修路筑橋,充分利用當地的山山水水打造青山綠水、美化山區風景,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特色文化,發展旅游,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3. 生態文化旅游包括哪些旅游形式
目前中國市場上存在四種主要康養類型。
文化型
文化型康養是根據項目地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宗教傳統,結合市場需求和現代人追求休閑生活的需求,綜合打造集康養與旅游文化體驗于一體的康養旅游。同時豐富旅游產品,使游客無論是在視覺還是心靈上都感受到文化熏陶,得到高度放松、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回歸本真。比較典型的比如依托宗教資源、古鎮資源、少數民族文化打造的康養旅游目的地。
生態型
生態型康養主要是依托目的地的生態環境資源,以健康養生、休閑旅游為發展核心,開發集養生養老、休閑度假、風景觀賞、文化娛樂、生態種植等于一體的康養旅游項目。這類旅游方式主要分布在自然生態環境較好、風景優美的地方,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給游客帶來良好的康養體驗。
東方食養型
食是旅游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對于康養旅游來說,食上面可以開發的更加多元。通過將美食與養生相結合,開發綠色種植業、生態養殖業,衍生出適合特定人群、具備一定保健能力的生態健康食品、中藥草本保健品,再結合養生醫療、生態觀光等項目,達到全產業鏈結合,沉浸式推動康養旅游發展。
長壽養老綜合型
長壽綜合型康養相比于前面幾種類型,在“養”上又更加深入了一步,這種類型主要針對老年群體,通過將醫療、氣候、生態、康養、休閑等多元素融入養老產業,打造集養老居住、養老配套、養老服務為一體的養老度假基地等綜合開發項目,帶動護理、餐飲、醫藥、老年用品、金融、旅游、教育等多產業的共同發展。同時發掘當地長壽文化,發掘長壽經濟,形成食療養生、山林養生、氣候養生等為核心,以養生產品為輔助的健康餐飲、休閑娛樂、養生度假等功能的健康養生養老體系。
除了上面談到的四種康養類型,某些地區還在開發“美容+康養”模式,總的來說,就是對所有旅游人群進行細分,盡可能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
4. 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
農村旅游開發,對于保護生態環境,整合農村資源,提高鄉村建設程度。改善農村居住環境,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是一種加速農村發展的手段。
農村資源豐富,空氣清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目前,我國許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但是農村潛能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很多綠水青山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只有開發鄉村旅游,才能更好的完善農村生態系統。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
5. 生態文化旅游類型
閣下可以借用陶淵明的詩歌散文,如:桃源山水、墟里南山、悠然行、東籬等。
6. 生態文化旅游項目屬于哪種建設類別的項目
昆明古滇未來城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晉寧旅游度假區,距離滇池較近,規劃總占地3668畝,總建筑面積400余萬平方米,是規劃的“七彩云南古滇文化旅游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集醫療康體、養生養老、休閑娛樂、旅游度假、文創教育、主題商業、商務會展、體育運動、生態宜居于一體。不屬于保護區范圍。
滇池屬于一級保護區面積為323.97平方公里,占滇池流域的11%。與2002年修訂的昆明市《滇池保護條例》劃定的滇池水體保護區面積314.77平方公里相比,增加了9.2平方公里。
“對滇池一、二、三級保護區具體范圍的劃定、公布,是貫徹《云南省滇池保護條例》的迫切需要,是加強滇池流域生態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礎,是落實滇池流域監督管理和綜合執法的重要依據。”昆明市滇管局相關人員介紹,《方案》明確,一級保護區指滇池水域及保護界樁向外水平延伸100米以內的區域,但保護界樁在環湖路(不含水體上的橋梁)以外的,以環湖路以內的路緣線為界。一級保護區內禁止新、改、擴建建(構)筑物,確因滇池保護需要建設的項目、設施(含航運碼頭),報市政府審批。
按照《方案》,二級保護區指一級保護區以外至滇池面山以內城鄉規劃確定的禁止建設區和限制建設區,及主要入湖河道兩側沿地表向外水平延伸50米以內區域,保護區面積為606.94平方公里,占滇池流域的21%。其中禁止建設區393.84平方公里,占14%,限制建設區213.1平方公里,占7%。二級保護區的禁止建設區不允許任何開發建設;限制建設區以建設生態林為主,符合滇池保護規劃的生態旅游、文化等項目報市政府批準建設,禁止開發建設其他房地產項目。另外,三級保護區指一、二級保護區以外,滇池流域分水嶺以內的區域,保護區面積為1112.5589平方公里,占滇池流域的38%。
環湖路是指昆明市城鄉總體規劃確定的環繞滇池水體的公路,分為環湖北路、環湖東路、環湖南路、環湖西路4段。環湖北路由省武警總隊醫院到洪家村,線型由草海濱湖路(規劃)、觀景路、湖濱西路、湖濱東路組成;環湖東路由洪家村到海晏村,線型為現狀環湖東路,不包括莊家塘立交至洪家村段;環湖南路由海晏村到蘆柴灣,線型為現狀環湖南路和正在建設的古城段;環湖西路由蘆柴灣到省武警總隊醫院,線型為現狀高海高速公路。
滇池面山界線是滇池周邊可視的最外層山體的山脊線,標志性山峰為:長蟲山、一撮云、梁王山、文筆山、豹子山、觀音山、西山、棋盤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