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游的社會文化效應
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旅游資源,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同樣,旅游業的合理發展也有助于改善產業結構、改變開發和利用生態環境的方式,減輕經濟發展對環境和資源的壓力,增強人們保護旅游資源和環境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因此,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兩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在整個經濟和社會系統中,旅游業作為其中的組成部分,它的發展本身就是對其他領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促進。旅游與可持續發展之間有一種天然的耦合關系。旅游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多方面的作用,對推動國家可持續發展也將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又為旅游業創造了好的條件。從代價角度看,在同等產業發展條件下,相比其他多數行業,旅游業的投入和消耗的資源較少,環境代價也小,有“無煙工廠”的美譽,因此,旅游業是天然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優勢的產業。從可持續發展的目的來看,旅游活動產生于人的一種需要,是人類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的統一,反映了人類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古代只有少數人形成的這種自發行為到了近現代逐步變成一種經濟活動,乃至形成一種產業,但旅游產業的屬性有其文化經濟的特性及優勢。而文化經濟是最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從這一角度來看,發展旅游業本身就是可持續發展目標體系的組成部分。
二是就旅游業本身而論也存在一個是否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茖W合理地發展旅游業當然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但違背自然、社會規律的片面發展,也會導致旅游業本身不可持續的問題,如旅游吸引物的破壞,文化古跡的大量開發破壞其原有的風貌,有些開發對環境的破壞是致命的、永久的,會為后代帶來難以彌補的代價。 因此,必須明確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應然之義。旅游業可持續發展追求旅游開發的長期價值,以旅游開發的組合效應評價為出發點,強調旅游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以及社會承受力的綜合統一,使 旅游經濟的發展建立在長期支撐體系上。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規劃署和世界旅游組織等通過的《可持續發展憲章》所說:“旅游是一種世界現象,也是許多國家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的重要因素,是人類最高和最深層次的愿望。但旅游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須改善環境質量。”
2. 旅游的社會文化效應有哪些?
發展國內旅游業,有助于拓寬貨幣回籠渠道,加快貨幣回龍速度,擴大貨幣回籠量,因此能夠加快資金周轉,增加資金積累和國民收入,為國際旅游業發展創造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提供了難得的經營管理經驗。發展國際旅游業能夠增加外匯收入,旅游者必須要來旅游產品生產地進行消費,節省了商品外貿過程中的運輸、倉儲、保險等費用,降低了換匯成本;旅游出口不受客源國或地區貿易保護的限制,不受關稅影響;旅游業創匯方便,無須產品包裝、儲運和其他繁雜的進出口手續。
許多外國投資者都是通過旅游來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投資環境以及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潛在的旅游市場。旅游的宣傳效應率為1比8,即一個旅游者對當地的印象可影響8個人。旅游業一般不受貿易壁壘干擾和出口配額的限制。因此,國際上普遍認為旅游業是最優秀的出口產業。發展旅游業可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大量的企業家、專家和學者通過旅游帶來了最新的技術、信息和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有利于我們低成本地學習和借鑒別人有用的東西,加快觀念更新,促進本地區擴大對外開放及與國際接軌。
擴展資料
旅游業是以旅游資源為憑借,以旅游設施為條件,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游客,并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
3. 旅游社會文化效應的影響因素
旅游在當代人的生活日記里已經占有了不可或缺的一席,只要有充足時間,連經濟條件都可以忽略而選擇旅游。
旅游以什么為魅力,吸引著如此巨大的人群爭相奔走,而樂此不疲呢?這個答案無法以數量計,有的是為了放松心情,有的是為了開闊視野,也有的是想增長見識,更有通過旅游來磨練個人獨立生存以及適應環境的能力等等,但無論出于什么目的,旅游的人群越來越壯大卻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國民旅游熱的潮流更為旅游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商機。
應該說,中國的全民旅游才是旅游業最有潛力,也是最應該開發的市場。這么說有三點理由,一是中國國民的經濟實力已經勿庸置疑;二是國內的旅游勝地真的不勝枚舉;三是旅游業的經營效益大家有目共睹。
但中國國民的旅游意識還沒有完全的開放,13億國民中,至少有8億國民是有條件、有能力選擇旅游的,但實際的參與水平卻未達到應有人群的千百分之一。現有的國民旅游群體中至少有半數以上是重復旅游甚至是N次出游。
這種狀況的出現就是國民的旅游意識還不及格,沒有認識到旅游的好處和帶來的收獲,要不然都說中國人的小農意識在世界上舉足輕重呢。
再看看英國人,英國人成年后,不是以誰資產多、誰結婚早、誰學歷高為榮,而是以誰走過的地方多,游學的時間長為榮,在旅游中學習,在對比中提高,這樣的一個國家,這樣的一種風氣,它的社會進步速度,經濟發展水平,國民生活質量可想而知。
再把目光拉回現實,雖然中國的國民是后知后覺,但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中國旅游社會化趨勢正在逐漸成形,中國國民出游的中興時代已經迫在眉捷,旅游業應該做好大軍壓境,知已知彼,決戰決勝的萬全準備。為此,我準備了三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是不能讓國民對出游失去興趣。要整頓旅游市場,嚴厲打擊旅游景點制假販假、高買高賣、惡意欺詐等行為,實行旅游景區規范化管理,為游者提供一個舒心、愉悅的旅游環境,保護好國民出游的積極性。
二是要讓游者對旅游景點流連忘返。提高導游的素質,創新導游詞,生動活潑的介紹旅游景點的歷史人文背景,富予每個景區景點美麗的神話,用善意的謊言引起游者的睱想和思索,讓游者總能留下意猶未盡之感。我們的景點需要培植更多的回頭客。
三是要強化旅游設計的品牌效應。設計更多的旅游品牌,無限延伸旅游路線,給游者更多的選擇空間,把紅色之旅、自然之旅、城市之旅、探秘之旅、自由之旅等做成專業品牌,避免魚目混珠,做成四不象。
4. 旅游的社會文化效應是什么
定義 旅游服務是指旅游業服務人員通過各種設施、設備、方法、手段、途徑和“熱情好客”的種種表現形式,在為旅客提供能夠滿足其生理和心理的物質和精神的需要過程中,創造一種和諧的氣氛,產生一種精神的心理效應,從而觸動旅客情感,喚起旅客心理上的共鳴,使旅客在接受服務的過程中產生愜意、幸福之感,進而樂于交流,樂于消費的一種活動。內容 旅游服務包括的方面很廣。具體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為游客提供門票和告知游客如何使用。 2、讓游客在景區內能快速而有效的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和想看到的景點?! ?、告知游客哪里是安全的,哪里是危險的地方。保證游客的人身安全?! ?、為游客講解景區的文化。讓游客感受到景區的魅力?! ?、滿足游客在景區的飲食和休息等方面的需求?! ?、游客對于拍攝和留念的需求?! ?、當游客遇到特殊情況可以及時得到服務人員的幫助.發展方向 隨著手機3G視頻服務應用的普及。多數人手機都可以聯網。這時,很多景區都在推出景區無線視頻監控系統?!⊥ㄟ^手機能對遠程信息點進行實時監控。以上的很多服務游客都可以通過手機來實現了。而且還有很多新增的實用功能.這樣景區就可以更好的為游客服務了.相信不久的將來隨著3G時代的到時.越來越多的景區都會提供這項服務吧.
5. 旅游的社會文化影響的理論視角
旅游的目的是什么?
我覺得每個熱愛旅游的人內心都有自己的想法!
是假期休閑娛樂,是情侶追求浪漫,是自由、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獵奇、是探險,還是想弄明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比如我大部分時間,是為了去另一個城市吃好吃的,看好看的風景,順便拍一些美麗風景!
現在頭條上有很多旅行自媒體,比如“子安徒步旅行”、“一個人窮游中國”、“冒險雷探長”,他們有的是鍛煉自己,豐富自己的閱歷,有的是帶領我們探索發現新大陸,但每一段旅程都是人生中一段既有意義的事情!
比如一位長者,回憶自己幾十年前去過新疆天山,到過四川峨眉山、九寨溝,去過云南、貴州大部分地方,你現在問他旅游的目的是什么?
我想他此時的心情是:可以有個更豐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