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游產業融合的優缺點
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成立,進一步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在改革背景下,為進一步整合優化海淀文化旅游資源,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海淀區成立文旅集團,契合了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趨勢,為文旅市場主體壯大隊伍、構筑核心競爭力和創新品牌提供了全新機遇。
2. 旅游產業融合的優缺點有哪些
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很多的人在節假日或者是黃金周的時候都想出去走一走玩一玩,這也造成了我們全國很多的地方文旅產業的發展,近幾年文旅產業是一個上升期。
很多的文旅產業發展的不錯,也帶動了當地的發展,特別是很多的鄉村旅游帶動了很多的農民致富。
但是也有很多的地方為了想創建文化旅游,盲目的上馬,前期的造勢,規劃都沒有做好,以至于項目的停滯,有的地方甚至是旅游區建起來之后,沒有幾個人去旅游。
文化旅游首先突出的就是文化,假如說在你們當地,雖然風景不錯,但是當有人去了之后,感覺不到當地的文化,風土人情,甚至是一些美好的感受,所以很多人回來之后就給不了你當地很好的口碑,以至于當地的旅游就會越來越差。
那么,怎樣才能夠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呢?可以從當地的美食,風俗,農業,甚至是一些民族的特色,給他增加一些文化的色彩,讓去旅游的人能夠感覺到當地的風土人情,文化內涵,這樣才能夠讓旅游區越來越好,才能夠真正帶動當地的經濟的發展。
所以說用文旅的項目來帶動當地的發展,是一個可行性的項目,關鍵就是要怎么來給他增加文化的內涵?怎么樣能夠讓來玩的人有親生的感受。
3. 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理論
一 、文旅融合發展的政策分布
10年來專門部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中央文件主要有兩個:一個是2009年《文化部、國家旅游局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一個是2017《國家發改委“十三五”時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實施方案》。涉及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政策文件分布于10年間,除2012年每年相關政策中都有所涉及。
二、旅游有“熱點”,關鍵靠“文化”
1.文旅融合的核心理念:“旅游是載體、文化是靈魂”。這是10年來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政策的核心理念和思路。建設旅游品牌、創新旅游產品、培育旅游消費熱點,以及大力發展農村旅游、紅色旅游、老年旅游等,凡是涉及到旅游的品質、品牌、消費、特色、個性化、差異化等發展創新范疇,該核心理念貫穿其中,并分別提出了建設內容。當然,這里的“文化”是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文化產品”“文化服務”,而不是指僅僅有文化資源。
2.促進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培育以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和實踐活動為支撐的體驗旅游、研學旅行和傳統村落休閑旅游。扶持旅游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數字文化產業相融合。發展文化演藝旅游,推動旅游實景演出發展,打造傳統節慶旅游品牌。推動“多彩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集中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村鎮。(《“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
三 、培育文化旅游消費新熱點
1.大平臺拉動旅游消費。以大型國際展會、重要文化活動和體育賽事為平臺,培育新的旅游消費熱點。(《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
2.擴大旅游購物消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培育體現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傳承和弘揚老字號品牌。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業街區,鼓勵發展特色餐飲、主題酒店。(《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31號)
3.積極培育國際消費市場。依托中心城市和重要旅游目的地,培育面向全球旅游消費者的國際消費中心。鼓勵有條件的城市運用市場手段以購物節、旅游節、影視節、動漫節、讀書季、時裝周等為載體,提升各類國際文化體育會展活動的質量和水平,鼓勵與周邊國家(地區)聯合開發國際旅游線路,帶動文化娛樂、旅游和體育等相關消費。(《國務院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66號)
四、提升文化旅游產品品質
1.旅游演藝。鼓勵專業藝術院團與重點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鮮明、藝術水準高的專場劇目。(《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31號)
2.節慶會展旅游。發揮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慶品牌效應,組織開展群眾參與性強的文化旅游活動。(同上)
3.文化、文物旅游??茖W利用傳統村落、文物遺跡及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藝術館、世界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等文化場所開展文化、文物旅游。(同上)
4.文化體驗旅游。推動劇場、演藝、游樂、動漫等產業與旅游業融合開展文化體驗旅游。(同上)
5.娛樂業。推廣“景區+游樂”、“景區+劇場”、“景區+演藝”等景區娛樂模式。支持高科技旅游娛樂企業發展。有序引進國際主題游樂品牌,推動本土主題游樂企業集團化、國際化發展。提升主題公園的旅游功能,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品質高、信譽好的品牌主題公園。(《“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
五、建設新型文化旅游功能區
1.培育跨區域特色旅游功能區。依托跨區域的自然山水和完整的地域文化單元,培育一批(共20個)跨區域特色旅游功能區,構建特色鮮明、品牌突出的區域旅游業發展增長極。(《“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
2.打造國家精品旅游帶。重點打造絲綢之路旅游帶、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黃河華夏文明旅游帶、長城生態文化旅游帶、京杭運河文化旅游帶、長征紅色記憶旅游帶、海上絲綢之路旅游帶、青藏鐵路旅游帶、藏羌彝文化旅游帶、茶馬古道生態文化旅游帶等10條國家精品旅游帶。(《“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
六、紅色旅游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形式
1.充分發揮紅色旅游的獨特作用。全面落實紅色旅游“十二五”規劃;改進創新紅色旅游宣講和展陳方式;大力推動紅色文化精品創作。(《國家旅游局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旅游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指導意見》旅發[2011]61號)
2.紅色景點景區研學旅行。鼓勵各地依托紅色旅游景點景區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5〕62號)
3.實施紅色旅游發展工程。完善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體系;著力凸顯紅色旅游教育功能;積極發揮紅色旅游脫貧攻堅作用。(《“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
4.紅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打造一批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著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完善配套服務設施,加強區域資源整合和產業融合,使其更好地滿足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的功能。(《關于印發<“十三五”時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發改社會〔2017〕245號)
七、鄉村旅游的特點在于文化旅游
1.堅持鄉村旅游個性化、特色化發展方向。立足當地資源特色和生態環境優勢,突出鄉村生活生產生態特點,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內涵,開發建設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個性突出的鄉村旅游產品,舉辦具有地方特色的節慶活動。注重保護民族村落、古村古鎮,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游村鎮,讓游客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5〕62號)
2.開展百萬鄉村旅游創客行動。通過加強政策引導和專業培訓,三年內引導和支持百萬名返鄉農民工、大學畢業生、專業技術人員等通過開展鄉村旅游實現自主創業。鼓勵文化界、藝術界、科技界專業人員發揮專業優勢和行業影響力,在有條件的鄉村進行創作創業。到2017年,全國建設一批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高水準文化藝術旅游創業就業鄉村。(同上)
3.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八、旅游工藝品(紀念品)創意設計
1.實施中國旅游商品品牌建設工程。重視旅游紀念品創意設計,提升文化內涵和附加值。推出中國特色旅游商品系列。鼓勵優質特色旅游商品進駐主要口岸、機場、碼頭等旅游購物區和城市大型商場超市,支持在線旅游商品銷售。適度增設口岸進境免稅店。(《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5〕62號)
2.豐富提升特色旅游商品。扎實推進旅游商品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市場主體開發富有特色的旅游紀念品,豐富旅游商品類型,增強對游客的吸引力。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研發、生產、銷售龍頭企業,加大對老字號商品、民族旅游商品的宣傳推廣力度。(同上)
3.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傳統農耕文化等,提升傳統工藝產品品質和旅游產品文化含量。(《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15號)
九、文化旅游扶貧
1. 鄉村旅游扶貧。加大對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的規劃指導、專業培訓、宣傳推廣力度,組織開展鄉村旅游規劃扶貧公益活動,對建檔立卡貧困村實施整村扶持,2015年抓好56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鄉村旅游扶貧試點工作。到2020年,全國每年通過鄉村旅游帶動2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扶持6000個旅游扶貧重點村開展鄉村旅游,實現每個重點村鄉村旅游年經營收入達到100萬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5〕62號)
2.紅色旅游扶貧。充分挖掘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內涵,利用革命歷史文物資源優勢,發揮其在紅色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推動當地經濟社會文化持續健康發展,帶動貧困地區穩步脫貧。(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
3.非遺旅游產品扶貧。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優勢,開發文化旅游產品。對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生產性保護方式,加以合理利用,為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鮮元素。對傳統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態的展示,另一方面通過編排,成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效益的文化旅游節目。依托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中獨具特色的文化生態資源,積極發展文化觀光游、文化體驗游、文化休閑游等多種形式的旅游活動。
4.特色文化產業扶貧。加快推進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建設,培育民族文化產品和品牌,促進文化產業與旅游等融合發展。(《“十三五”時期文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
4. 2020年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工作總結
很多人出去旅游除了純粹出去玩,看風景之外,還有就是出去散心!比如辭職了比較迷茫,想在旅行中更加認清自己。失戀了,想通過旅行治愈受傷的心。因為生活中一些其他壓力,想暫時逃避現實,去放縱一下自我。
如果是因為這幾點原因出去旅游,回來之后大部分人會失落,也不排除經過旅行的洗禮而有很大改變!因為旅游雖然會讓我們拋棄眼前的煩惱,但是自己面對的問題還是需要自己解決,問題不會因為你旅行了一趟自己消失!希望,短暫的旅游能給我們充充電,補充一些能量,讓你我能夠更勇敢的面對目前的狀況,努力工作,好好生活。畢竟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5. 旅游產業融合與旅游業發展
受疫情的影響,2020年全球入境人次同比下降非常明顯,從2019年14.61億人次跌到了3.8億人次,同比下降74%,回到了30年前的水平。旅游出口經濟損失達到1.3萬億,相當于西班牙2020年GDP的收入。
雖然挑戰巨大,但這也將是旅游業一次史無前例的機會。從攜程的過往數據看,2018年到2019年境外訂單數飛速成長,但疫情暴發后境外市場受到很大的沖擊。如果疫情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有所好轉,那么國際旅行的限制將有望逐漸開放,境外的訂單數有望于今年下半年開始逐漸恢復,到2022年年底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
6. 旅游產業融合的優缺點是什么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旅游產業及相關要素之間相互滲透、交叉匯合重組,逐步突破原有的產業邊界或要素領域,彼此交融而形成新的共生體的現象與過程。
文化和旅游有著天然內在的聯系,正如我國古代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把旅游和讀書緊密結合。文化和旅游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兩者能夠有機結合和深度融合是文化和旅游互動共榮的客觀需要,也是文化和旅游發展的必然規律。
1、文旅融合是一種互動的要素資源的整合:文化、旅游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要素相互結合后,通過交叉滲透和整合重組,突破原有的產業領域,使產業邊界收縮、模糊或消失,共生共贏而形成新的文旅產品業態和產業體系。
2、文旅融合是一種互補的產業價值創新:文化和旅游優勢互補,在融合過程中通過功能重組和價值創新,形成涵蓋文旅產業核心價值的新價值鏈,產生“1+1>2”的產業疊加效應,形成以文化豐富旅游內涵、提升旅游層次、增強旅游魅力,以旅游傳承交流文化、帶動文化產業、促進文化繁榮的良好格局,有利于構建新型文旅產業體系,推動文旅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更好的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和旅游生活需要。
3、文旅融合是一種認同的動態優化過程:文旅融合過程中存在價值觀念、體制機制、業務領域、運作方式等方面的矛盾和沖突,將經歷“文旅磨合”—“文旅融合”—“文旅和合”的發展過程,需要通過調整各自角色,加強溝通交流,增進相互理解,培育文化自信,強化合作互動,動態優化調整,實現平等互惠和協調發展。
4、文旅融合是一種系統的多元方式交融:文化和旅游具有多元交叉的關系屬性,文旅融合也是系統的多方的融合。既包括文旅思想理念融合、體制機制融合、規劃技術融合、資源產品融合、產業業態融合、功能效用融合、空間載體融合、服務管理融合等方面的全方位融合;還包括由文旅產業內部融合、產業之間相互融合和產業外部跨界融合構成的廣角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