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少數民族一般穿家織的土布,上面有姑娘們親自手繡的各種精美、復雜的圖案,色澤艷麗,款式多樣。姑娘們喜戴銀制飾物,耳環、項圈、手鐲、銀釵、銀扣等,看上去光彩奪目。人民豪爽、純樸、熱情、友善、崇尚美德,并且能歌善舞,喜歡用歌聲表達自己的情感。每逢節日或者祭祀,會舉行各種盛大的活動,人們穿上最隆重的服裝,唱歌、跳舞,熱烈的氣氛會令游人深深陶醉其中?! V西的少數民族都保持著他們純樸的民族習俗,在飲食、服飾、居住、節日、禮俗方面都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侗族的樓和橋是廣西民族風情旅游不可不看的四絕?! 炎宓母瑷D 壯族人民善于以歌來表現自己的生活和勞動,抒發思想感情,所以廣西又被稱為"歌的海洋"。青年男女戀愛唱情歌,婚嫁唱哭嫁歌,喪葬唱哭喪歌,還有互相盤考比賽智力的歌,宴請賓客唱勸酒歌和節令歌,祈神求雨唱祈禱歌,教養兒童唱兒歌和童謠。每到春秋兩季,男女青年盛裝打扮會集到特定的場所對歌,這種歌會形式稱為“歌圩”,亦稱“歌節”?! ‖幾宓奈瑷D 廣西的金秀瑤族自治縣居住著一支保持了瑤族古老文化及習俗的瑤族同胞。他們的歌舞民族色彩極為濃厚,其旋律、歌詞、服裝、舞姿、形象與道具均獨立構成。18種舞蹈尤以長鼓舞、捉龜舞、黃泥鼓舞、盤古兵舞、八仙舞、胡碟舞等最為盛行。每年在中國農歷十月十六日、七月初七、六月初六等瑤族節日都可以看到各種瑤舞的表演?! ∶缱宓墓潹D 苗族以節日多、場面大而出名。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每年有苗年節、蘆笙節、拉鼓節、芒歌節、新禾節、斗馬節等眾多節日,紀念豐收、祭祀等。節日中可以聽到動聽的蘆笙曲和看到優美的蘆笙舞表演,到苗寨旅游或作客,可以享受到攔路歌、攔路酒、攔路鼓、掛彩帶、掛彩蛋、打酒印等眾多苗族好客習俗的款待?! 《弊宓臉呛蜆?― 三江侗族自治縣的風雨橋是我國聞名的木建筑,是侗族的象征。橋身建筑不用一枚鐵釘,全是榫頭結合,高超的建筑技藝令人驚嘆不止。侗族的樓,包括吊腳樓、鼓樓、涼亭、寨門、水井亭等幾種木結構建筑,都是獨具特色的侗族建筑。近年來,侗族的建筑藝術展,更是轟動了全中國,人們一致稱贊侗族的建筑藝術是“凝固的詩,立體的畫”。
廣西包括漢族在內的各民族共同的傳統節日是春節、元宵、清明、端午、鬼節、中秋、重陽、冬至、除夕等。此外,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本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壯族的“三月三”歌節、瑤族的“盤王節”和“祝著節”、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和“花炮節”、仫佬族的“依飯節”、毛南族的“分龍節”、回族的“古爾邦節”、京族的“哈節”、彝族的“跳弓節”、水族的“端節”等最具代表性。這些節日因民族的地理環境、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傳統的差異而各展風韻。 壯族三月三歌節 是壯族人民盛大的傳統節日,因以唱歌為其活動的主要內容而得名。舉辦的時間各地不一而稱呼也不盡相同。壯族歌圩之俗源遠流長,文字記載始見于南朝,后歷代均有史書述事,到了清代和民國時期,有關歌圩的圖書記錄更為翔實,歌圩的內容和形式與現代差不多。青年男女對唱山歌是歌圩的主要活動。對歌分組有男對男,女對女,男對女三種,以第三種最吸引人。每組起碼有歌師一人,專司編歌之責;歌手2人以上,多可達10余人,專司引吭高歌(其中也有配音的)。若無歌師,歌手亦編亦唱,身兼二職。各地對歌的程序大同小異,常見的有游歌、相見歌、求歌、初交歌、深交歌、盤答歌、離別歌。歌圩期間,除對唱山歌外,還有拋繡球、碰蛋、搶花炮、打扁擔、演壯劇、唱師公戲或唱采茶等項傳統項目?,F代歌圩還增加了物資交流、文娛體育比賽和經貿洽談等活動。歌圩普遍流行于壯族地區,其中尤以紅水河、左右江流域各壯族聚居地最為常見。百色、田東、田陽、平果、凌云、德保、靖西、天等、崇左、寧明、龍州、憑祥、馬山、都安、大化、巴馬等縣(市、自治縣)相當流行。每場歌圩人數多者可達數萬。198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作出決定,將每年農歷三月三日定為壯族統一的民歌節。而南寧市的民歌節已發展為“國際民歌節”,常有國內外著名歌手參加,成了很有影響的大型民族歡歌盛典。(附壯族三月三歌節照7.5×4.8cm黑白) 瑤族盤王節 是瑤族人民紀念祖先的盛大傳統節日。新中國成立前,各地瑤族過盤王節的時間不一致,一般在秋收后至春節前的農閑時間舉行,分定期和不定期兩種,如定期的,過節定在農歷十月十六日,一年一次;不定期的則是在三年、五年或十年、十二年中請師公擇定吉日舉行,間隔的年數越長,節日就越隆重。節期長短亦無定數,單家獨戶過節者多以一天兩夜為期,以聯戶或同宗共族過節者一般以三天三夜為期,最長可達七天七夜。1984年8月,來自廣西、廣東、湖南、云南、貴州、北京、武漢七省市(自治區)的瑤族代表(包括干部、學者代表)在南寧舉行座談,商定瑤族節日問題,按照有利于民族統一與團結、發展繁榮和求同存異的原則,一致議定“盤王節”為瑤族統一節日,并將過節的時間定為每年農歷十月十六日,得到了國內各地瑤族同胞的認同。至此,各地盤王節的時間趨于一致。瑤族崇奉“盤王”或“盤古王”為本民族始祖。盤王節起源于對始祖的祭祀。經過長期的發展變化,盤王節演變成怡祖、娛神、樂人兼有的民間節日。當今盤王節,其形式和內容均有變化和創新:一方面,過去盤王節冗雜繁瑣的宗教儀式已經逐步改革,大操大辦,糜費繁瑣之風也有所節制;另方面,盤王節中表現瑤族文化精粹的歌舞如歌頌其祖先創世、遷徒、耕山、狩獵的《盤王歌》和表現其生產生活的《長鼓舞》等內容得到繼承、發展和提高。節間還舉辦物資交流、商品展銷及各項文體表演競技活動,觀者云集,盛況空前?,幾寰劬虞^多的以都安、恭城、富川、大化、金秀、巴馬等瑤族自治縣為代表,都可見到隆重的盤王節,參加人數一般都超過萬人。 瑤族祝著節 祝著節又稱“達努節”、“祖娘節”、“二九節”、“瑤年”,是分布在都安、巴馬、大化、馬山、平果、隆安等地布努瑤族的傳統節日。以農歷五月二十九日為過節正日。一般一年一次,也有三五年過一次的,通常歡慶三天。祝著節的來源民間有多種傳說:一說是為紀念始祖母“密洛陀”生日,二說是為紀念瑤王藍陸射落多余的太陽,拯救瑤民的功績,三說是紀念為引進谷種而獻身的民族英雄卡亨的忌日。節日的主題活動是打銅鼓,并通過唱始祖歌等活動,使他們不忘本族的悠久歷史、光榮傳統,增強本族的內聚力。此外還有對歌、點沖天炮、打陀螺、斗畫眉、賽馬、射箭等民間傳統文娛體育活動。聚會宴飲絕對少不了。屆時,家家戶戶殺雞宰羊,拿出自釀好酒,親朋好友一醉方休。 苗年 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苗年每年一次,節期三天,也有十天半月的。各地過苗年的日期不甚統一,有的在農歷十一月的第一個亥日(豬日),有的在九月、十月、十二月的第一個卯日(兔日)或丑日(牛日)舉行。南丹中堡苗族則在六月三十日。苗年前夕,各家凈掃庭院、房舍、縫制新衣,添置新的生活日用品。各戶普遍?雞、殺鴨、買肉、釀酒、做糯米糍粑。除夕那天,家人要團聚,晚上要守歲,雞啼時即放鞭炮或鳴粉槍報年。苗年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吃同年”。“吃同年”是苗年期間人與人或寨與寨之間的交往習俗,新中國成立后,各寨普遍性的互“吃同年”之俗特別其中耗資巨大的活動已逐漸改革,一些友好的走訪及一些健康的文娛活動則保存。節間,大一點的苗族村寨便組織蘆笙隊,進行串寨賽蘆笙活動。有時還要進行斗牛、斗馬、斗雞、斗鳥、射擊、爬竿等傳統體育比賽等。 侗年 是侗族的傳統節日。各地侗族過侗年的時間先后不一,但多在農歷十一月初一至十一日間舉行,也有在農歷十月間進行的。節間,各家或殺豬宰羊,或殺雞殺鴨,請客訪友,宴飲作樂。節日前一天,備豆腐、魚蝦,當晚用酸水煮熟,經一夜冷卻成“凍菜”,節日當天便以“凍菜”祭祀祖先。 花炮節 是侗族和部分壯、漢、瑤、苗、仫佬等民族盛大的傳統節日。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具體日期因地而異,一般于春節或三月三歌節在曠野舉行。但以春節為最多,秋季次之。節間,參加人數少者上千,多者數萬。新中國成立前以娛神為主要活動內容,兼有娛人的成分;新中國成立后,以娛人游樂為主,也遺存一些娛神成分?,F今盛行花炮節的地區有:三江侗族自治縣的富祿(農歷三月初三)、梅林(農歷二月初二)、程陽(農歷正月初三)、斗江(農歷二月十五)、林溪(農歷十月二十六),柳城縣北鄉洞古寨街(農歷三月初三)、融水苗族自治縣洞頭(農歷二月初二)、靈山縣豐塘(農歷正月初二至元宵節)?;ㄅ诠澋闹饕獌热菔歉偧蓟顒莹D―搶花炮。舊時,有“還炮”、“游炮”、“搶炮”、“接炮”、“養炮”等程序,20世紀50年代以后,“搶炮”一項得到繼承和發展,“游炮”則摒棄其娛神成分,加入娛人的內容,“還炮”、“接炮”、“養炮”等項則予以簡化。 仫佬族依飯節 是仫佬族祭祖、祭神及慶祝豐收、保護人畜平安的隆重傳統節日。各地仫佬族過節的時間略有不同。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東門鎮羅姓逢農歷閏年的立冬日過節,每五年舉行一次;四把鄉謝姓每逢丑、辰、未、戌年的立冬日過節,每三年一次;大梧村和四把鄉吳姓每逢卯、未、亥年立冬后的頭一個未日過節,每四年一次。其他姓氏與上述略同。依飯節以一至三天為期。新中國成立前,依飯節在祠堂舉行,沒有祠堂的在族頭家舉行。屆時,祠堂門上貼對聯,門楣剪貼紅、黃、綠、藍彩紙九張,分別書寫“奉神”、“集?!薄ⅰ皯c賀”、“依飯”等字樣,堂前以松枝扎三門,堂中設壇,壇前燒香點燭,陳列供品。依飯節儀式的程序依次為“開壇”、“請圣”、“點牲”、“合兵”、“送圣”。整個儀式由兩位司公任司儀。其中一人頭戴面具,身著紅法衣,腳蹬草鞋,專跳請神敬神的舞蹈,稱為“跳師”;另一人著便裝,專唱請神敬神的經文,稱為“唱師”。依飯節的祭神儀式宣告結束,族人一起宴飲、唱歌、演對、耍龍舞獅,歡慶幾個通宵。新中國成立后,依飯節經過改革,成了仫佬族人民慶豐收和繼承發揚民族文化藝術的節日,節間的祭神儀式已逐漸簡化,封建宗法性的東西棄掉,增加了演新戲、唱新歌、進行體育比賽和經貿活動的內容。 毛南族分龍節 是毛南族祈神保佑豐收的傳統節日。于農歷夏至后的第一個辰日(龍日)前后舉行,一般活動有兩三天。說是“龍”是管雨水的,“龍日”前后祭拜它,是求其均勻降雨以獲得好收成。過節前一天,要“椎殺”一頭公牛,用牛頭、牛尾、牛腳、牛內臟祭龍。祭時有法師喃經、跳神。牛肉則分給各家各戶或拿到市上出賣,收入作為節日費用。祭龍后二三天,各戶自拜祖先、三界仙、灶王、地主娘娘等,也是求神靈保佑五谷豐登。又用糯飯、粉蒸肉喂牛,以酬謝它耕作的辛勞,并給牛放假一天,讓它好好休息。嫁出去的女兒則帶上子女和禮品回娘家過節,親戚朋友也常常登門賀節,青年男女則盛裝聚會唱歌,選擇知音?,F在過此節,宗教迷信活動多已廢棄。增加了文體競賽或者開展有關生產生活方面的科普活動等。 回族古爾邦節 是回族人民宰牲獻祭的傳統節日。阿拉伯語稱為“爾德?古爾邦”或“樂德?阿祖哈”,意為“犧牲”、“獻身”。古爾邦節的具體日期是在開齋節后的第70天舉行。節期三天。第一天,以一家為單位,或幾家合伙將雞、鴨、鵝、牛、羊等帶到清真寺去舉行隆重的宰牲典禮,并舉行禮會,在阿訇的帶領下,面向圣地麥加方向朝拜,各人回顧一年中做過的錯事。無清真寺的地方,各戶在家中宰牲或購買牛羊肉過節。節間所宰禽畜必挑選體壯全美的,牛羊肉分三份,一份送鄰居親友,一份濟貧施舍,一份自家吃用。還常利用過節期間走親訪友,以油香作禮互相祝賀。 京族哈節 哈節是京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之一?!肮被颉俺保┱Z即唱歌之意,哈節就是歌節。哈節的具體日期因地而異。防城各族自治縣的?尾、巫頭兩地在農歷六月初十,山心是八月初十,紅坎是正月十五。節期一般為三天,通宵達旦,娛神娛人。哈節在哈亭內舉行。哈亭位于村邊,以上乘木料建成,堅固美觀。哈亭正堂設有神臺,上供全村共同敬奉的神位(如“鎮海大王”、“陳朝上將”等)和祖先牌位。哈節活動可分為四個程序:首先是迎神,其次是祭神,再次是入席和唱哈?!俺笔枪澋母叱?,所占時間最長。有“哈哥”、“哈妹”調琴擊梆配唱,曲調有30余種;唱的有敘事歌、勞動歌、風俗歌、頌神歌、苦歌、情歌等。“聽哈”者以8人一桌入席,一邊飲宴,一邊“聽哈”,其樂融融。最后一個程序是送神。送完神,歷時數天的哈節才算結束。 彝族跳弓節 跳弓節即跳公節,彝語稱為“嘈契”,意為“跳弓舞”,也稱“孔夠”,意為“快快樂樂,祈禱祝?!薄L澥蔷幼≡谀瞧驴h桂滇交界地區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各個村屯過節的具體日期雖不盡相同,一般都在每年農歷四月上、中旬舉行。節的來歷,據傳是有一位祖先曾率領彝人在保衛疆土的戰斗中被敵人圍困在大山竹林中,情況十分危急。后他們以竹子制造弓箭,奮起反擊,終獲勝利。凱旋回來,受到族人的熱烈慶賀,久而久之,遂成風俗節日。跳弓節的活動內容極為豐富多彩,而以祭神和歌舞為主,整個節日活動要舉行三天才能結束。第一天,先祭祀祖先和天地眾神。祭完神后,人們集中到村寨場坪跳集體舞,表現以前慶祝勝利歸來的場面,一直持續到第二天。第二天晚上,人們又到各家各戶去跳,互祝和平生活。在兩天的跳舞過程中,還不時穿插具有特定內容和民族特色的表演活動。第三天是做“三朝”,主題是上坡祭山,祭山結束后,來參加節日活動的客人要立即離去,否則便被視為不友好。等客人走完,全村男女凡能干活的都得于當天下地干一門活路,表示人勤神佑,今年定將獲得好收成。 水族端節 端節,水語稱為“借端”?!岸恕?,意為“歲首”或“新年”;“借”,意為“吃”。因此,端節亦可直譯為“吃年”,意為“過年”。又因水族的這個年節的日期以水歷為準,水歷把九月作歲首,歲首要過年,端節就定在九月初九日,通稱“水年”。分散居住的彝胞,為方便互相走訪,也有按地域約定時日過端節的。 端節(水年) 是水族人民辭舊迎新、祭祀祖先、慶賀豐收和預祝新的一年幸福美滿的傳統節日。節日前夕,水族人民舂新米,釀新酒,縫新裝,籌備各色食品、果品,以備祭祖待客之用。除夕夜,人們將銅鼓或大皮鼓懸于庭中,盡情敲擊,以示辭舊迎新。初一凌晨,各家設素席,祭品有魚(水族把魚看作素菜)、新糯粑、新米飯、新米酒、豆腐、筍干、南瓜、花生、水果、糖、青菜等。其中尤以清蒸或清燉“魚煲韭菜”和“炕(烤)魚”為必不可少的祭品。水族民間有“無魚不成年”的說法。初一早上,家家戶戶殺雞宰鴨,準備豐盛的酒菜迎候登門拜年的客人。節間,各村寨還舉行“趕端坡”的娛樂交際活動?!岸似隆睍希藗儽M情賽馬、斗牛、斗鳥進行各種歌舞活動。在廣西的南丹、環江、河池、宜州、融水等地居住的水族過“端節”民俗甚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