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是實現人人享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竟残l生服務項目在國家21項的基礎上再增加21項,共42項。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在國家9個項目的基礎上,逐年增加3個項目,即增加新生兒疾病篩查、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60歲以上老人接種肺炎疫苗三個項目。 2011年起按常住人口標準,各區縣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應高于50元。
??
二是實現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覆蓋。職工醫保、居民醫保、新農合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分別提高到職工年平均工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倍以上。職工醫保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從7萬元提高到28萬元。居民醫保和新農合住院費用平均報銷比例達到70%左右。
??
三是貫徹實施基本藥物制度?;鶎俞t療機構配備307種國家基本藥物和本市增補的381種藥品,全部實行零差率銷售。實行單一貨源承諾、量價掛鉤的集中招標采購辦法,降低基本藥物價格。
四是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實施郊區三級醫院“5+3+1”項目,實現每個郊區縣都至少擁有一所三級綜合醫院。
??以存量調整為主、適度補充增量、調動社會資源,加強老年護理機構、康復機構、精神衛生機構建設。選擇部分三級醫院和區縣,開展區域醫療聯合體試點。
五是深化社區衛生綜合改革。探索建立家庭醫生制度,家庭醫生負責對一定數量的人群開展疾病管理和健康管理,2011年先在10個區開展試點。
??進一步落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收支兩條線管理、醫??傤~預付、績效考核等措施,建立更加科學的運行機制。
六是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完善補償機制,公立醫院符合規劃的基本建設、大型設備購置、重點學科建設支出由政府保障投入。完善運行機制,嚴格醫院預算和收支管理,在大型綜合醫院試行總會計師制度;逐步取消公立醫院特需床位,剝離“院中院”;完善崗位設置和聘任制度,探索醫師多地點執業辦法;實行不直接與醫療服務收入掛鉤的工資總額預算管理制度,建立以崗位工作量、服務質量、患者滿意度為基礎的內部收入分配制度。
??完善監管機制,建立以公益性為導向的醫院綜合評價體系,作為政府對醫療機構實施監管和調控的 “指揮棒”;實行醫療機構“一戶一檔”、醫務人員“一人一檔”和不良執業行為積分管理制度,強化醫療服務行為監管。
七是加強醫學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建設若干高層次醫學研究機構,包括上海醫學科學研究院、預防醫學研究院、中醫藥研究院、衛生發展研究中心、食品藥品安全研究中心等,充分發揮其平臺作用,加強聯合科技攻關。
??建設若干個現代化研究型醫院。全面實施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
八是建設基于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衛生信息化工程。按照國家頒布的健康檔案基本架構與數據標準,結合上海實際情況,為常住居民建立統一標準的電子健康檔案。初步建成覆蓋全市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的健康信息網,實現全市公立醫療衛生機構互聯互通、信息共享。
??
九是加快發展現代醫療服務業。
建設浦東國際醫學園、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使其成為本市現代醫療服務業集聚區。引進國際知名品牌醫療資源,發展外資醫療機構。促進社會辦醫,區域衛生規劃為社會辦醫留出空間,符合區域衛生規劃的新增醫療資源優先考慮社會辦醫。
??
十是切實緩解群眾看病就醫中的突出問題。針對群眾看病就醫過程中反映較多的具體問題,積極采取措施,努力改善醫療服務,包括進一步方便居民就醫、進一步規范醫療行為、進一步規范醫保病人自費藥品和自費醫用材料的使用、進一步改善院前急救和醫院急診服務等四個方面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