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除夕(臘月最后一天)、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后)、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 等。?[1]?
另:二十四節氣,也是中國傳統節日。如:寒食節、清明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這些二十四節氣中的節日也有很重要的傳統文化習俗在其中。
此外,我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春節有哪些文化習俗?
“年”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歷法。我國在四千多年以前,隨著農業的逐步發展,開始使用“農歷”,由于中原地區谷禾都是一年一熟,人們便把谷物成熟的一個周期稱為“一年”,所以“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傳統歷法多把一年的第一個月稱為“正月”,把正月的第一天稱為“元旦”,在這一天開展慶?;顒?,并被國家確定為節日。但最早把正月初一叫做年的,是西周?!稜栄拧分杏小跋脑粴q,商曰祀,周曰年”的注解。漢武帝時,司馬遷創造的《太初歷》確定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新年。此后,農歷年的習俗就一直流傳下來。
“春節”又另有一番來歷。雖然民間對春節的來歷有很多傳說,但實際上,從夏商時代到南北朝,民間雖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的“新年”并不叫春節。當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真正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的,是辛亥革命后的國民革命政府。為“行夏歷,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決定使用公歷(格利高里歷),這樣就把格里歷新年稱為“元旦”,而把傳統的元旦農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了。從那以后,人們把古代過年的各種習俗和過春節的各種習俗揉合在一起,除夕守歲、吃餃子、貼春聯、鬧花燈、賽龍舟、扭秧歌……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形成了現代豐富多彩的春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
中國人崇尚和諧,把陰陽和諧、天人和諧以及人與人的和諧,看作至善至美的文化境界。這一點,在過春節的各種節日習俗中盡得體現。古代中國是以農業為根本的文明古國,幾乎所有的民間習俗和傳統節日都體現了農業文明的顯著特點。從遠古時的過年祭拜神靈以祈豐收,到后來的慶年、祭祖、祈福、拜年等幾百上千種傳統習俗,都深刻蘊含著人們的美好愿望。就拿新年習俗來講,春節到,家家灑掃庭除,裝點居室,張燈結彩,鳴放鞭炮,盼的是協調陰陽、去舊布新、驅邪祛?。粦魬舴傧愎┓?,祈天祀地,拜神祭祖,求的是大吉大利、天神佑護、風調雨順、家族興旺;人人穿紅披彩,互相拜訪,贈物達禮,口口相賀,祝親友健康富貴、吉祥如意、開心快樂。雖然物換星移,時代變遷,我國已經開始進入現代化乃至后現代化國家的行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幾千年的世代承襲,這些民風民俗已經沉淀到我們中國各民族的血液中去了,每到節日來臨,我們還會感應祖先的文化基因,不自覺地為那些傳統習俗而奔忙、而團聚、而快樂。春節是親人團聚的節日,離家遠游的兒女不遠千里也要回到父母家里。過年的前夜叫團圓夜,家人圍坐在一起和面包餃子,“和”就是“合”,餃與“交”諧音,取的是相聚之意,象征團聚。我們中國人是最重家庭觀念的,把家人團圓歡聚看成是最重要、最歡樂的事情。這恰是中國人以人的和諧為最高社會理想的例證。
長期以來,我國各族人民形成的春節習俗中,上墳燒紙、祭神嚇鬼等一些帶有迷信色彩的,已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而逐漸淘汰;一些富有積極意義的節日文化傳統,如寫春聯、猜燈謎、賽龍舟等至今仍在民間盛行;而像舉行春節晚會、聽新年音樂會、看賀歲電影、開節日“派對”、節日讀書會等一些新的具有進步意義的節日慶賀方式,已經在悄然流行。這些民間習俗的影響,被官方開展的春節團拜會、電視晚會、元首致辭,以及一系列大型節日文化體育活動加以放大,成為促進社會和諧、文化進步、民族融合和政治穩定的重要因素,越來越受到我國政府的重視和民眾的歡迎。中國的春節,以其獨特的和諧氣氛、巨大的文化魅力,感染了世界上多個國家和民族的人民,使得中國的春節習俗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流傳到亞洲的大部分地區,成為日本、韓國、東南亞各國共同的民間或官方節日,并且引起了缺乏民族文化凝聚力的西方國家的濃厚興趣。如今的春節,已不僅僅是中國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節日,也不僅僅是全世界華人的節日,正在逐漸成為全世界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