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交流問候傳遞著同學之間的友情,它是維系春節得以持存發展的重要要義。春節是個歡樂祥和、親朋好友歡聚的節日,是人們增深感情的紐帶。
春節簡介: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于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顒?。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于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盡可能地回到家里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起源
關于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如春節源于臘祭,春節源于巫術儀式說,春節源于鬼節說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后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并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在中國人的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即使是身處異國他鄉,每到春節的時候,每一個中國人都會舉辦各種活動,共度春秋佳節。無論是小小的燈籠、充滿著祝福的春聯還是甜甜的湯圓都能夠喚醒每一個中國人的春節記憶。大學生作為中國新一代的代表,他們積極舉辦各項春節活動是十分具有意義的。
首先,春節不單單是一個節日的稱號,其中包含著眾多中國傳統習俗和傳統文化的符號。進入臘月之后,我們就開啟了春節的準備之旅,臘八節、除夕夜、元宵節,這些都在春節的樂章里面,而且都包含了許多傳統習俗,而且還有很多的美食,如臘八蒜、湯圓等等。大學生通過舉辦春節活動,可以對春節的文化內涵有進一步的了解,而濃厚的文化氛圍更加利于學生將春節文化內涵厚植于我們的心中。
其次,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雖然中國人都會過春節,但是各地過春節的習俗以及準備的東西是存在差異的,而通過舉辦春節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可以分享不同的春節習俗,這利于融合各地春節文化的內涵,豐富春節的文化因素和內涵。此外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也可以參與到春節活動中,了解春節知識,親身感受春節習俗,因而這十分利于向外傳播優秀的文化因素。
再次,大學生往往充滿著奇思妙想,他們在舉辦春節活動中往往會加入一些新穎的因素,如多媒體因素等,可以為春節文化不斷添加時代的色彩,豐富春節文化內涵,展現了與時俱進的文化發展理念。這是因為傳統文化也需要不斷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夠實現為大眾服務的理念。
最后,春節活動也是大學生課外活動的一部分,各式各樣等我春節活動豐富了學生的大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