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節要守歲、舞獅,清明節要祭祖,端午節要賽龍舟、吃粽子,中秋節要團圓、吃月餅、賞月都是漢族人民傳統的風俗習慣。
中國的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古老民族,由于其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在節日方面漢族的風俗傳統可謂多姿多彩,豐富異常。春節守歲、舞獅,清明祭祖,端午賽龍舟,中秋賞月等這些風俗習慣體現在漢族的各個節日當中,每個節日都有每個節日不同的風俗習慣。
1、清明節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風俗,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2、元宵節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的風俗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3、春節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主要的風俗習慣是除夕夜守歲,過節舞龍舞獅等活動。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
4、端午節
仲夏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日,以賽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風俗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
5、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拜月節。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風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國年俗有哪些?
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然而,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古代的春節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將農歷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
我國最早的春聯,是五代時期孟昶寫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用紅紙寫春聯始于明朝。年畫源于唐朝的門神,它和燃爆竹一樣,在古代都是用來驅鬼避邪的,現在卻成了專為增加喜慶氣氛的習俗了。貼“?!弊衷谒纬郧熬陀辛?,人們把寫在紅方紙上的“?!弊郑室獾官N在門、窗、家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后,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后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初一到十五,人們一至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
中國年俗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澳辍遍L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獨火通明?!澳辍鲍F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澳辍背牌偶遗暺?,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右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