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特點和風俗如下:
1、飲食方面,回族人們一般吃牛、羊、駱駝等反芻類食草動物。他們不吃馬、驢、騾子、豬、狗肉、動物血和自殺動物。尤其是豬肉?;刈遄⒁怙嬍承l生,淋浴和洗漱。
2、回族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但區別主要體現在頭飾上?;刈迥惺看靼咨蚝谏妥厣男A帽。女性經常戴頭巾,尤其是在中國西北地區:女孩和新婚夫婦戴綠色,中年女性戴黑色和青色,老年女性戴白色。
3、回族我習慣于居住地建造一座“敬拜圣殿”,并在圣殿周圍生活。朝拜寺廟逐漸統稱為清真寺?!扒逭妗笔恰耙了固m教”的中文意譯?!扒逭妗币话憬忉尀椤案蓛粽鎸崱薄?/p>
飲食以米飯和面條為主,吃牛、羊、雞、魚等。節假日吃“優香”“糌粑”等油炸食品。回族人非常愛喝茶。招待客人時,要在茶里加冰糖、紅棗等。
分布特點:
關于回族分布的特點,總體上看,主要表現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按蠓稚ⅰ敝饕憩F為全國2000多個縣(市)幾乎都有回族分布。這還體現在回族人口占所在省區市總人口的比例上,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回族人口占所在省區市總人口10%以上的只有兩個(寧夏和青海),占1%-5%的有6個,占1%以下的有23個省區市。
同時,從回族人口占各地少數民族總人口的比例來看,最高的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最低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有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回族人口占到了這些省區少數民族總人口的50%以上。
回族的風俗有哪些
回族的風俗有:食物方面、起名字方面、婚禮習俗方面、信仰方面、服飾方面等。
1、食物方面
回族禁食豬、馬、驢、狗和一切自死的動物,禁食一切形象丑惡的飛禽走獸。
2、起名字方面
根據宗教規定,回族嬰兒誕生的當天或三天之內,必須請一位阿訇給嬰兒舉行命名禮,即起經名,也叫回回名。
3、婚禮習俗方面
比較普遍的程序是請媒人提親、說色倆目、插花、迎娶等。
4、信仰方面
伊斯蘭教在回族的形成和發展中始終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回族形成后,各地回族一直延續著這一信仰。伊斯蘭教在唐代被稱為“大食法”,元明時期,稱作回回法,回回教門、回回教等。
5、服飾方面
頭飾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色的服飾。因伊斯蘭教崇尚白色,因此回族視白色為最潔凈、最喜悅的顏色。在衣、冠顏色上以白、綠、黑色為主?;刈迥凶哟鞯臒o檐小白帽,亦稱“回回帽”或“禮拜帽”。
回族的建筑類型居住以及生活習俗有哪些?
??回族居住區域及分布傳承回回民族的居住習俗,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中葉。那時,阿拉伯和波斯商人通過海陸兩條主要道路(史稱“香料之路”和“絲綢之路”)來中國經商的較多。一些從海道而來的穆斯林商人,在政府制定的通商港埠進行貿易,他們就近方便,聚居在一些主要海濱口岸。
??唐時,這些回族先民主要僑居在當時中國貿易最興旺的廣州和揚州。從陸路來的一些穆斯林商人,主要聚居在唐朝首都長安的“西市”和“東市”。這些穆斯林商人不論是留居廣州、揚州的,還是留居長安的,他們來中國后,有許多人買田地,修房屋,就地與漢族姑娘成親,安家落戶。
??據《資治通鑒。唐紀四八》貞元三年條記載,玄宗天寶年間(742年——756年)以來,這些“胡客”“留居長安者四五十余年,皆有妻子,買田宅,舉質取利,安居不欲歸”。宋時,通商貿易在唐代昌盛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來華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胡客”較唐代更多。
??他們主要聚居在廣州、泉州、杭州。政府為此還專門給他們在江河邊上劃撥留居區域,出現了不少“回回?!钡取S捎谶@些回回先民的經濟基礎好,居住條件在當時來說令人刮目相看,住宅的結構、造型、設施相當可觀。如“番禹蒲氏在居留地的住宅,層樓杰觀,晃蕩綿亙,不能悉舉”。
??唐宋時,沿海各主要商埠,有若干“蕃客”聚居區和禮拜寺。每一聚居區的“蕃客”所在地都稱作“蕃坊”,“蕃坊”有大有小,小的有幾十人至近百人,大的有幾百人至上千人。隨著“蕃客”和“蕃坊”數的逐步增加,唐宋時,政府為了加強社會秩序的組織管理,要求每一個蕃坊的穆斯林推薦出“最有德望者”一至二人,由政府委任作“都蕃長”,管理蕃坊的行政和宗教工作等。
??
元代,來中國居住的回回更多。除了一部分經商而來的以外,更多的是自1219年開始,成吉思汗幾次西征,大批的中亞、西亞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被迫隨軍遷徙到中國。有軍人、工匠、學者等等。軍士都被元編入“探馬赤軍”,參加滅宋的戰爭。這時的回回,他們已不再是僑民,而是作為主人翁,像中國當時的漢、蒙古等其他民族一樣,可以長期定居;不再是限于通商口岸居住,而可以在全國各地自由居住。
??正如周密《癸辛雜識續集》說的“今回回皆以中原為家,江南尤多”?!睹魇贰N饔騻鳌氛f:“元時回回遍天下?!痹S有壬《西域使者哈只心碑》說:“我元始征西北各國,西域最先內附,故其……大賈擅水陸利,天下名城巨邑,必居其津要,專其膏腴?!庇纱丝闯霎敃r回回主要聚居在繁華的城鎮和生意興隆的商業中心,以及交通沿線。
??如東南地區回族主要聚居在南昌、九江、蕪湖、南京、鎮江等地,這和當時廣州、泉州、福州、杭州、揚州以及內地的開封、洛陽、西安等地回族分布一樣,都居住在有名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線上。就一個地區來說,回民也是居住在本地區的交通沿線和城鎮。如湖北省的回民主要聚居在武漢、蒲圻、洪湖、沙市、寶昌、漢水等市縣,位于長江漢水沿路。
??江南名城嘉興有“回回街”。元代回族為了滿足生活需要,在住宅建筑上出現了各具豐韻、豐富多彩的樣式。如“杭州薦橋側首,有高樓八間,俗謂八間樓,皆富貴回回新居”。
明代,由于“探馬赤軍”解體,服役、屯田、經商的回民皆已長期定居下來,在全國范圍內,真正形成了回民“大分散、小集中”的民族共同體。
??清代,封建統治者對回族人民采取“分而治之”的辦法,把聚居大城市的回民逐步遷趕分散到“窮鄉僻壤”,特別是西北地區,由于左宗棠殘酷鎮壓回族人民,迫使回族或與漢族雜居,或逃到交通不便、路途遙遠的深山溝壑里,多數被遷到“三邊一梢”(即山邊、灘邊、湖邊、渠梢)居住。
??在這種壓迫下,回族以伊斯蘭教為紐帶,以清真寺為中心,集中聚居、團結在清真寺周圍,成為相對獨立的小聚居區。但大的方面,縣與縣、省與省之間,卻構成了若斷若續、點線結合的居住區,使鄰近地區的鄉、縣、市、省之間能保持一定的聯系。甘肅、寧夏兩省區,就是典型的點線結合居住區。
??如“寧夏至平涼千余里,盡系回莊”。
從全國范圍內來講,據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臺灣省待補),回族共有八百六十余萬人,每一個省都有回族。其中以寧夏、甘肅、河北、河南、青海、山東、云南、新疆居住回族最多。分布特點仍然是大分散、小集中。
??現在,全國有一個回族自治區,即寧夏回族自治區,兩個回族自治州(甘肅臨夏、新疆昌吉),六個回族自治縣(河北孟縣、大廠,青海門源、化隆,甘肅張家川,新疆焉耆),還有五個回族和其他民族聯合自治的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尋甸彝族回族自治縣、咸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此外,還建立了四個縣級回族區(呼和浩特市回族區、鄭州市管城回族區、開封市順河回族區、洛陽市瀍河回族區)和一百四十多個回族鄉、鎮。每一個省、市、縣、鄉的回民,一般都集中在一個或幾個地方,往往在農村自成鄉、村、寨、營等,在城鎮自成街道、區、巷、弄、里等,如北京市宣武區牛街附近就是回族聚居區。
??北京郊區、縣有回族聚居村五十九個。吉林省回族主要聚居在吉林、扶余、臨江、琿春等七個城鎮。黑龍江省回族主要聚居在哈爾濱、齊齊哈爾、伊春、鶴崗、佳木斯、牡丹江、阿城等市、縣。江蘇省回族主要分布在南京、鎮江、揚州等地,就南京來講,回族又主要分布在建鄴區、秦淮區。
??山東省回族從大的方面看主要聚居在德州、泰安、濟南、菏澤、聊城、曹縣、陵縣等,但就市、縣來講又聚居在一些鄉鎮,如淄博市金嶺鎮、曹縣侯家集鎮、青州市云峽河、禹城縣十里望、濟陽縣辛集、店子、菏澤市馬垓等。西北各省回族這種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更為明顯,如陜西省回族除在西安市聚居外,鎮安縣的茅坪、程家等鄉、鎮為回族集中聚居區。
??上述居住區還形成了一些具有回回民族特點的居住名稱,有的是根據回族姓氏命名的地名。如馬家灣、納家戶、丁家塘、白家寨等等。有的小聚居區的地名,從元朝回民參加“探馬赤軍”屯戍就開始留傳下來。特別是現在全國各地回回營、回回寨、屯等地名名稱就是受屯戍影響而流傳下來的,如今河南的回回寨、齊河縣的老寨子、陵縣的亞虎寨、柳福寨等。
??明代以后還有大量以“營”為地名的,如現在寧夏頭營、三營、七營;云南玉溪的大營、西營、東營;山東省無棣縣的五營;陽信縣的六營、大營、小營;泰安縣的前營、后營;以及北京、開封、廣西等地的回回營等等,都是現在回族居住的地方。在吉林省還有一些回回屯的地名,如紅石屯、寶山屯、山前槐屯、蜂蜜營屯、前央屯等。
??
西北各城鎮的回民,除少數在市區里以外,大多數居住在城關外,如寧夏首府銀川市的南關,青海省會西寧市的東關等;在一個縣(鎮)來說也是如此,如固原縣南關、預旺鎮南關均是回民。在回漢雜居的農村,回回往往緊靠在一起居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