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人為什么說是外省人?這個問題作為我們這一代人也無法去追尋,記得父輩曾經對我說,老家是江西的,從父輩算起己經是第六代人了(楊氏),當年是逃荒而來的,給一個姓凌的好人收養,發展至今,之所以變成廣西人。@漂泊嶺西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虛、實兼而有之。首先,在宋代,名將狄青率軍南征,鎮壓壯族頭人儂智高叛逆朝廷,爾后留下部分官兵戊邊,這部分官兵大多來自外省,并與當地壯族住民通婚而在當地定居。他們的后人,成為現今的壯族人。其次,古時候廣西地區交通閉塞,文化落后,一些所謂的族譜、家譜先是口口相傳,歷經久遠,后人憑空編寫,難免以虛傳虛,變虛為實。據說,現在有些壯族同胞的家譜有說自家祖籍“山東白馬縣”,但查遍史籍,歷史上山東、山西、河南、河北等省并無“白馬縣”。第三,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民族團結是我們華夏子孫的立命之本。我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萬分自豪。
廣西壯族壯族都有什么風俗習慣?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
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里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
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壯家門外要放下農具,脫掉斗笠、帽子?;鹛痢⒃钐潦菈炎寮彝プ钌袷サ牡胤?,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臺。
壯族青年結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別是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婦家。家有產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
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只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媽。吃飯時忌用嘴把飯吹涼,更忌把筷子插到碗里。夜間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門檻中間。
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嚴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每逢水災或其他重大災害時,壯族都要舉行安龍 祭祖活動,乞求神龍賑災。儀式結束后,于寨口立碑,謝絕外人進寨。
壯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哪些?
壯族是個多節日的少數民族,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他們的節日也都特別熱鬧。其中,春節、“三月三”、“七月十四”是壯族最重要的節日,另外有二月初二、四月初八、端午節、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中秋節、重陽節、冬至日等節日。
年三十晚、愛猴節、蓄水節、拜請月神節、初一初二送灶節、重陽節、農具節、婭拜節、陀螺節、隴端節、春節、春社節、嘗新節、吃立節、三月三歌節、壯年、趕降節、祭青苗節
新谷節、中元節、冬至節、花婆節、銅鼓節、清明節、花炮節、端午節、嘗新節中秋節、慶豐節、結拜節、藥王節、眾神誕節、祭祖魂節、百靈節、九月九節、?;旯潯㈦u得節
風俗習慣
建筑
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無論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后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
服飾
壯族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壯族女子的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褲角稍寬,頭上包提花毛巾,腰間系精致的圍裙;小伙子多穿對襟上衣,腰間系一條腰帶。
婚俗
“炮火”入洞房,壯族的一種婚俗。迎親那天新娘要經過“炮火”的洗禮后才能進門入房。這個婚俗,在廣西田陽縣玉風等壯村流行。
簡介: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當中人口算多的一個民族,南越原住民演變,壯族大多居住在廣西,壯族地區石灰巖分布很廣,是世界游民的巖溶地區,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巖洞和地下河,于是形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勝景色。
1、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壯族一向以能歌著稱,早在漢代劉向的《說苑·善說篇》中,就有關于先秦時期壯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記載。壯族民歌形式、內容豐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腳韻。 2、“?;旯潯?,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于農歷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傳說牛王原來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幫助人們耕作。 人們感激他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將牛梳洗一番,并修整牛欄,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邊祭?;?,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鮮草分給每頭耕牛吃。 3、農歷七月十四日的“中元節”,又稱“鬼節”、“敬祖節”,是僅次于春節的大節日,主要內容是祭祖和祀鬼。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過去這個節日忌諱用雞作祭品,只能用鴨或鵝祭祀,尤以鴨為主。 這個節日甚至因此也被稱為“鴨兒節”),蒸糕做饃,并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以備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后,入夜還要到山角河邊,進行野祭,燃香點燭,焚燒紙衣,祈求野鬼別來作祟 4、愛猴節:農歷五月初五屆時,家家戶戶派人帶著南瓜、李果、芭蕉和煮熟的玉米棒等果品食物,或到深山野嶺中,或到弄場上擺放,然后匿藏到石旮旯里, 一直等到成群結隊的猴子會聚,看著它們一只只吃足嚼飽,又活蹦亂跳地將大南瓜搬進山洞里之后,人們才悄悄地離開。 傳說這一習俗與農智高起兵反宋有關。一 次,農智高的部隊被困山上,靠挖草根剝樹皮以充饑。五月初五的一天早晨,忽有數以萬計的猴子抱著一只只大南瓜自懸峭壁而降,義軍因此得救。故人們立節報 償。 5、蓄水節:七月初七舉行家家戶戶都有將蓄水的缸罐洗凈,然后到泉邊、溪邊或江河邊挑回清水將其灌滿。人們稱這天挑回的水為“仙水”為老人熬制長壽酒,給小孩煮長壽粥,浸腌各和酸菜、水果,還可用于染布、釀酒、制醋、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