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如下:
1、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于欄桿上扎上五色線制成的花裝飾。
2、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3、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
4、社日節,中國傳統節日,又稱土地誕,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如在桂東客家地區。
5、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求: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與習俗?
中國的元旦: 據傳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 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 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此外,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 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 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 苗族的跳花節等等。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的第一個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 ,因為按照中國歷史上一直沿用的農歷,這天是正月初一, 為新一年的開頭。據記載, 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 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 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 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1911年辛亥革命后, 中國采用公歷紀年,農歷新年便改稱“春節”( 大約在公歷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間)。 春節時,家家貼春聯、貼年畫、裝飾居室。春節前一夜叫“除夕”, 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歡聚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 ;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次日, 大家便開始到親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問候, 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萬事如意。春節期間,傳統的文娛活動以獅子舞、 龍燈舞、劃旱船、踩高蹺最為普遍。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 這是春節后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 前157年)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 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并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創建《 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 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 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 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 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 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過元宵節,有吃元宵和觀燈的習俗。 元宵以糯米粉為皮,內裹果料糖餡,圓形,是“團圓”的象征。 元宵節觀燈始于公元一世紀,沿至當代仍在各地盛行。 每到元宵節之夜,許多城市舉辦燈會,展出各種彩燈,造型新奇, 千姿百態;在農村,則舉行文娛活動,如放焰火、踩高蹺、耍龍燈、 扭秧歌、蕩秋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