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節日并沒有24個,只有17個,分別是春節、元宵節、龍抬頭、社日節、 上已節、寒食節、清明節、端 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 冬至節、臘八節、小年、除夕。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龍抬頭、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上日節農歷三月初三,寒食節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后,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八日,冬至節公歷12月21至23日,小年由于南北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一般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四,除夕農歷十二月甘九或三十,一共17個,并沒有24個。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
中國有哪些24個節日,他們分別是什么時候?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2月4日-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后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類生長。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萬物生長,欣欣向榮,也為夏季的開始。
小滿、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6月6日前后,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
中國有什么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表
以下節日未特定說明皆按農歷(又稱夏歷、陰歷)來算:
1、正月初一 春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種名稱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節(元宵節)
4、二月初二 春龍節 又叫龍抬頭 青龍節
5、二月十五 花朝節
6、清明節的前一天 寒食節
7、三月初三 上巳節 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
8、春分后十五日 清明節(現定陽歷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誕日,又有牛節之稱過了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 端午節
11、夏至節
12、六月六 曬伏節“六月六,曬紅綠?!?“姑姑節”“六月六,請姑姑”,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
13、七月七日, 習稱七夕、七月七、乞巧節
14、七月十五日 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
15、七月三十 地藏節
16、八月十五日 中秋節
17、九月九日 重陽節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19、十月十五日 下元節
20、十一月二十二日 冬至
21、十二月八日 臘八節
22、臘月二十三日 祭灶節,祀灶日,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
23、臘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
還有幾位圣賢的誕辰日:
關帝誕:六月廿四
至圣先師孔子誕:八月二十七
蒼頡至圣先師誕 :三月廿八
魯班公誕:六月十三日(五月初七)
伏羲誕辰:五月十三日(傳說中龍的生日)
炎帝神農誕:四月二十六日
黃帝誕辰:二月初二
諸葛孔明誕辰:七月二十三日
孟子誕辰:四月初二
岳飛誕辰:二月十五
老子誕辰:二月十五日
釋迦佛陀誕辰:四月初八
屈原誕辰:正月二十一
六祖慧能誕辰:二月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