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文化具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典籍相對于其他民族而言是最為豐富的。漢族具有自己獨立的語言文字、姓氏、飲食文化、服飾等,由古至今,它都是中國民族史上最為壯大的民族之一。漢族的傳統文化藝術主要表現在宗教風俗和文化以及語言文字,主要節日為春節,還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漢族文化擁有眾多影響深遠的代表人物和作品,現代漢族共同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以北京語言為標準音。
漢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開放虛懷、兼收并蓄,形成了齊魯、中原、燕趙、關中、巴蜀、荊楚、吳越、嶺南、滇黔、閩臺、松遼、徽贛等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反映了漢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彩性。
據史料記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諸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人民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人民歷來以簡樸、富于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于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中華文明五千年的中國歷史,由漢族為主導作用,涵蓋經濟發展,傳承文化,科技,醫學,傳統節日,日常衣著,居住風俗習慣等物質文明。思想上受儒家,道家,佛家的影響無處不在。隨朝代更迭,成功和失敗,粹煉精華與時俱進,影響默化深遠,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文化氛圍濃厚。吃苦耐勞、善良勤勞敦厚的優良品德修養,等等。波瀾壯闊泱泱大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傳統節日及日期?
日期為農歷(陰歷)
除夕:12月30日、
春節:正月1日、
破五:正月初五、
元宵節(上元節):正月十五、
春龍節(龍抬頭):2月2日
女兒節:3月初3
寒食節:清明前一兩天
清明:3月初8、
端午節:5月初5、
夏至:“陽歷”6月21日或22日
七夕:7月初七、
中元節:(鬼節)7月15日
中秋:8月十五、
重陽:9月初九、
下元節:10月15日
臘八節:臘月初八
祭灶日(小年):臘月23日
拓展資料寒食節是在夏歷冬至后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花朝節是紀念百花的生日,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節,漢族傳統節日,流行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 般于農歷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舉行。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日期一般在公歷4月5日。在清明之時人們會進行祭祀活動,悼念先人與英烈。
七夕節(別稱: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征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日期是每年農歷7月7日。七夕節民間有拜月祈福、拜織女、吃巧果、乞求姻緣等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