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正月初一:春節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四月四日或五日:清明節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冬至
農歷臘月廿九或三十:除夕
傳統節日及節日風俗
傳統節日及節日風俗有以下:
春節: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又稱“過大年”,即農歷正月初一。春節往往與除夕相連,除夕是指每年臘月最后一天的晚上。過完除夕便是春節。傳說,年獸害怕紅色、火光和爆炸聲,而且在大年初一出沒。所以每到大年初一這天,人們便有了拜年、貼春聯、掛年畫、貼窗花、放爆竹、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守歲、舞獅舞龍、掛燈籠、磕頭等活動。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即農歷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清明節: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相關習俗是豐富有趣的,例如: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每到清明節農家多要上墳祭祖,機關學校也多在清明節到烈士陵園掃墓或組織春游。
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后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而演變成中國漢族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日。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懸艾葉菖蒲、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已成為國人普遍行為。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由此得名。在我國中秋節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傳統民族節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重陽節: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是重陽佳節,節日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在今天重陽節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稱之為老人節。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因此重陽節又被賦予了感恩、敬老、祭祖之意。
我們在過節的時候,千萬不要只追求過節,掌握并繼承這些習俗才能將民族文化發揚光大。
中國傳統節日的過節方式
我國傳統節日簡介
春節
一年之始,萬象更新,主要活動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飯、祭祀和守歲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這三天,一般除了做飯,不做任何工作,忌諱說不吉利的話,要拜訪至親和尊貴的親戚。春節從初一到十五,各地還舉行各種廟會、社火、鄉戲等活動,是傳統節日中最為熱鬧和奢侈的節日。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節日里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除吃元宵外,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陜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湯里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陽、靈寶一帶吃棗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團。
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也叫青龍節,是一年農業生產開始的標志?;顒佑腥龌乙?、熏蟲、挑菜、忌針線(以防扎壞龍眼)等。關于此節風俗的記載唐代就有。至于二月二這天的吃喝,一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
清明節
祭掃祖墳、踏青游春,忌動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