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
2、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3、龍抬頭: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
4、寒食節:在夏歷冬至后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
5、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6、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節、重午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
7、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
8、中元節: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9、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10、重陽節: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兑捉洝分邪丫哦殛枖?,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11、臘八節:俗稱臘八,日期在農歷十二月初八。古時我國一些地方有在臘月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也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12、除夕:為歲末的最后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后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后一個晚上。
一年內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春節——是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乃一歲之首,節期是農歷正月初一。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因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而得名。因為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逐漸和清明節融合了。
清明節——是按照干歷法和太陽黃經來推算的,當太陽黃經到達15度的時候就是清明節,一般是在公歷4月5日前后。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屈原,有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是團圓的節日。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有登高、插茱萸的習俗。
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有吃臘八粥的習俗。
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除夕——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有守歲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