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審說明
前言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文化與飲食
第二節飲食文化與社會
第三節世界視野中的中國飲食文化
第二章歷史
第一節遠古飲食
第二節三代飲食
第三節秦漢飲食
第四節魏晉南北朝飲食
第五節隋唐五代飲食
第六節宋元飲食
第七節明清飲食
第八節近代飲食
第三章風昧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地方風味
第四章食俗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節令食俗
第三節少數民族食俗述略
第五章食文化
第一節飲食觀念
第二節飲食禮儀
第三節烹飪技術
第四節食用方式
第六章茶文化
第一節源流
第二節歷代之茶
第三節茶品
第四節品飲
第七章酒文化
第一節起源
第二節古代酒政
第三節酒品
第四節酒用
第五節酒事
第八章宮廷、家庭、市肆
第一節宮廷飲食
第二節家庭飲食
第三節市肆飲食
主要參考書目
中國飲食文化理論有哪些原則
人類的飲食生活,是一定歷史階段文明基準與文化風貌的綜合反映。中國飲食文化的輝煌發展,主要得益于飲食思想的肇基久遠和內容豐富。這種深厚堅實的思想淵源,表現為基礎理論的四大原則、文化的五大特性和十大風格。
1、 飲食文化理論的四大原則:
一、食醫合一
由于飲食中獲取營養和醫病二者的相互借助和影響,從“醫食同源”的實踐和初步認識中派生出了中國飲食思想的重要原則,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食醫合一”的寶貴傳統。
在周代,中國出現了職業“食醫”,“食醫”作為王庭營養師,地位頗高,這就是現代營養師的起源。在當時還專門為此設立有專門的管理和研究機構。
在當時,還出現了一批有關食療的專著,如:《備急千金要方》——孫思邈、《食療本草》等等。
二、飲食養生
老子和莊子,他們主張用“吐故納新”的“導引”氣功來健身長壽。
一位東晉的著名養生家葛洪,他主張“養生以不傷為本”。
三、本味主張
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講究食物的原汁原味。這是中國烹飪的核心原則。
四、孔子食道
所謂孔子食道,即“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2、民族飲食文化的五大特性:
一、食物原料選取的廣泛性
二、進食選擇的豐富性
三、菜肴制作的靈活性
四、區域風格的歷史傳承性
五、個區域間文化的通融性
3、民族飲食文化的十大風格:
一、色美——菜肴本色、調配色、生成色。
二、香美——菜肴本香、生成香。
三、味美——菜肴本味、生成味。
四、形美——自然形態美、刀工美、裝飾美、動態美。
五、器美——器皿美。
六、口感美
七、節奏美——食序美、食規美。
八、質地美
九、環境美
十、情趣美
講中西飲食文化概論的有哪些書
1 圖書詳細信息: ISBN: 定價:23元 印次:1-4 裝幀:平裝 印刷日期:2007-9-20 圖書簡介: 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藝術,涉及飲與食兩個方面。本教材共分8章,對中國飲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全面系統的論述。強化知識的應用性與可操作性,深入淺出,難易適度,適用性強,學術性與普及性兼顧,理論性與應用性并重,知識性、科學性、實用性、創造性相結合,借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本教材主要適用于高等職業院校旅游飯店管理、烹飪專業教學,也可作為飲食文化的學習參考書。 2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月1月第一版 萬建中: 《中西飲食文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