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游業的主要行業特點是什么
普及性
生態旅游者是一項大眾普及的活動,它不僅僅只限于社會地位高的人士參與,普通工人、職員、學生等都可以成為生態旅游者。
保護性
與傳統旅游相比,生態旅游最大的特點就是保護性。生態保護是生態旅游開展的前提條件。
多樣性
生態旅游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其旅游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除了普通的觀光、度假,還衍生出了觀鳥、徒步、滑雪、探險、科考等一系列生態旅游項目。
專業性
由于生態旅游所提倡的環境教育理念,生態活動內容要求有較深的科學文化內涵,這就需要活動項目的設計及管理均要有專業性。
精品性
“品”即“產品”或“商品”,生態旅游產品或商品應該是高質量、高品位的“精品”。
2. 什么是旅游業其特點是什么
做旅游要有好身體,好脾氣,好修養。萊垍頭條
做旅游要能說會道,但還是要以誠待人,誠信第一。萊垍頭條
我就是做旅游的,游客成為了朋友,走到哪里都有人款待。我做旅游,累并快樂著?條萊垍頭
3. 什么是旅游業?其特點是什么?
普及性
生態旅游者是一項大眾普及的活動,它不僅僅只限于社會地位高的人士參與,普通工人、職員、學生等都可以成為生態旅游者。
保護性
與傳統旅游相比,生態旅游最大的特點就是保護性。生態保護是生態旅游開展的前提條件。
多樣性
生態旅游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其旅游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除了普通的觀光、度假,還衍生出了觀鳥、徒步、滑雪、探險、科考等一系列生態旅游項目。
專業性
由于生態旅游所提倡的環境教育理念,生態活動內容要求有較深的科學文化內涵,這就需要活動項目的設計及管理均要有專業性。
精品性
“品”即“產品”或“商品”,生態旅游產品或商品應該是高質量、高品位的“精品”。
4. 旅游業主要有哪些行業構成
旅游業是第三產業。
旅游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推動經濟的增長,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其歷史源遠流長,文物遺址總多,旅游業的推動有利于文化的宣傳和文化輸出,也能增加一定的文化自信。
我國的第一產業是農業,第二產業是工業,第三產業是含有旅游業、服務也等除去第一、二產業的其他產業。
第一產業是指各類職業農民和和各類水生、土生等農業原始產品,如糧農、菜農、棉農、豬農、豆農、漁民、牧民、瓜農、茶農,以利用生物的自然生長和自我繁殖的特性,人為控制其生長和繁殖過程,生產出人類所需要的不必經過深度加工就可消費的產品或工業原料的一類行業。民以食為天,農業的發展是推動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全世界上下的飲食,都是需要靠種植培養來延續的。
第二產業是包括各類專業工人和各類工業或產品。如注塑工、操作工、壓鉚工、縫紉工、焊工,是指采礦業(不含開采輔助活動)、制造業(不含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還有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人類的發展也力不開工業的發展,世界的各個地方都有能源的挖采和開發,能原的消耗也在不斷的增加,因此我們在開發能源時,一定在號召節約資源,同時也要愛護環境,有很多稀少的不可再生資源也在逐漸減少,環境也有很大的因素,而國家也在研發更多的節能資源,來代替那些不可再生資源。
第三產業即除開第一、第二產業之外的,即各類服務或商品,如旅游業,服務業,交通、運輸、教育、文化、娛樂等等都是屬于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有利于加快經濟的發展,提高國民的經濟素質和綜合國力,有力于提高民眾的經濟水平,加快全面小康的實現,同時也有利于擴大中國的就業市場,緩解就業壓力的問題
5. 旅游業的主要行業特點是什么呢
旅游業具有以下特點
1.綜合性特點
旅游活動以游覽為中心內容,人們為了實現游覽的目的還必須在吃、住、行、購、娛等方面進行消費.所以旅游活動是一項綜合性的消費。旅游業作為旅游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橋梁,要提供包括吃、住、行、游、購、娛等各個方面的一體化服務,提供多種多樣的旅游產品滿足旅游者多樣化的旅游需要。這決定了旅游業的產品是眾多企業共同作用的產物。這些不同類型的企業,按照傳統的產業劃分標準分別屬于若干相對獨立的行業,但為旅游者提供產品和服務的業務紐帶將它們聯系在一起,形成旅游業內部各企業間的橫向聯系。隨著旅游活動不斷向深度廣度的進一步發展,旅游業綜合性的特點會越來越顯著。
2.服務性特點
旅游業是以出售勞務為特征的服務性行業,它向旅游者提供的產品是固定有形的設施和無形的服務,使游客得到物質享受和精神滿足,其中是以無形的服務產品為主,有形設施和產品是旅游業為旅游者服務的依托和手段。旅游業的各個組成企業分散在不同的地點,以不同的方式,借助不同的服務載體向旅游者提供不同內容的服務。
3.外向性特點
旅游活動具有異地性、流動性的特點,旅游是跨地區、跨國界的廣泛的人際交往活動為旅游活動服務的旅游業所生產的產品就是提供給來自各國、各地的旅游者的。旅游業開展各項業務的過程需要參與國內、國際旅游市場的競爭。旅游業在經營中不僅要完成創收、創匯的任務,還要促進各國、各地區人民的相互交往,增進人民間的友誼和了解。旅游業的外向 性要求其必須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旅游產品的生產、組織和營銷活動,開展跨區域、跨國界的合作,尊重各國、各民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特別是在國際旅游工作中,要維護國家的聲譽,促進國際間的友好往來。
4.聯帶性特點
旅游業通過滿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動過程中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達到盈利的目的,必須涉及到許多相關的行業,這決定了旅游業的聯帶性,滿足旅游者多重需要這一紐帶把眾多不同類型的企業聯系到一起,各自提供能滿足旅游者某一方面需要的產品。隨著旅游社會化程度的提高,旅游業各相關企業出現了聯帶集中的趨勢,具體表現為橫向聯合與縱向聯合的方式。橫向聯合是指旅游業同一類型企業不同經營單位之間的合作。
5.敏感性特點
旅游活動的發展歷程和旅游業的各種特性表明,旅游業的發展必然受到多種內部、外部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內部因素是指業內組成部分之間以及有關的多種部門行業之間的比例關系的協調。外部因素是指各種自然、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因素。這些因素產生的影響使旅游業在某一特定時期或地區內有很大的波動性,不論是旅游客源地還是旅游接待地的各種微小變化都會在較大程度上對旅游需求發生作用,從而增加旅游業經營的不穩定性。這使得旅游業的微觀經營和總體發展都具有較大風險,旅游業各組成企業要不斷改進經營、調整產品、創新業務,增強抵御風險的基礎和應變能力。
6.旅游業的社會性特點
進入現代社會,旅游已經不再是少數人的精英旅游,而是人民群眾的大眾旅游,就像吃飯、穿衣一樣,旅游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具人廣泛的社會性,。
7.旅游業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又具有資金密集型的特點
判定一個企業或行業是否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就是看其工資成本在其全部營業成本中所占比例的高低。比例高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比例低的就是技術密集型產業。由于旅游業的產品是以提供勞務為主的旅游服務,同其它行業相比,不存在銷售成本或銷售成本較少,從而使工資成本在全部營業成本中占據了較大比重。所以旅游業被稱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是國際上所公認的。一般情況下旅游部門每增加一名服務人員,社會上就要增加五名間接服務人員相配套,所以旅游業又成為各國吸納勞動力的重要行業。
8. 旅游業的涉外性特點
旅游業的涉外性 把我們旅游從業人員推向了外交的前沿,這就要求我們的旅游從業人員具有外交人員的素質,掌握必要的涉外知識,特別是自己言談舉止,注意維護國家和形象和民族的尊嚴。
9.旅游業的季節性特點
旅游旺季時,旅游接待能力不足,而旅游淡季時,旅游接待能力閑置。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呢:一般采取兩種方法:一是利用旅游差價來調節淡旺季,旺季時調高價格,讓一些旅游者錯開旅游高峰期,淡季時調低價格,讓有閑暇時間的旅游者,充分利用旅游接待能力。如黃金 周時的價格要比平時高四分之一。二是在旅游旺季時多雇傭臨時工,如飯店服務人員,兼職導游員等。
10.旅游業的脆弱性特點
戰爭或者災害等原因都會停滯旅游業的發展,如911事件發生后,美國及西方的旅游業受到重創;打了八年的兩伊戰爭,使伊朗和伊拉克的旅游業依據一蹶不振。
6. 旅游業的特點是什么?
一、康養+旅游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完善失業、工傷保險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強殘疾康復服務。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全面取消以藥養醫,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堅持預防為主,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預防控制重大疾病。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支持社會辦醫,發展健康產業。促進生育政策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
二、生態+旅游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
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
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嚴格保護耕地,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
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是旅游產業發展的保障。
三、文化+旅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在居民對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下,文化將會進一步活態化、物態化、業態化。在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結合旅游扶貧政策后,文旅產業也大有可為。
四、鄉村+旅游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
7. 旅游業有哪些基本特點
旅游產品(Tourist Product)是旅游業者通過開發、利用旅游資源提供給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與服務的組合。旅游產品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設施、可進入性和旅游服務。旅游產品具有如下特點:(一)綜合性 從旅游者角度看,一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產品乃是一種總體性產品,是各有關旅游企業為滿足旅游者的各種需求而提供設施和服務的總和。大多數旅游者前往某一目的地旅游做出購買決定時,都不僅僅考慮一項服務或產品,而是將多項服務或產品結合起來進行考慮。例如,一個度假旅游者在選擇度假目的地的游覽點或參觀點的同時,還考慮該地的住宿、交通、飲食等一系列的設施和服務情況。在這個意義上,旅游產品是一種綜合性的群體產品或集合產品。國外有些經濟學家說,旅游業是所有工業的綜合。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旅游產品的涉及面比任何經濟部門都要廣。任何一個部門(即一個環節)出現失誤,都會導致整個產品的滯銷?!?二)無形性 旅游產品是各種旅游企業為旅游者提供的設施和服務。無形的部分在旅游產品中起主導作用。產品的質量和價值是憑消費者的印象、感受評價和衡量的。(三)不可轉移性 旅游產品進入流通領域后,其商品仍固定在原來的定位上。旅游者只能到旅游產品的生產所在地進行消費。這一點,一方面補充和完善了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同時也是交通運輸成為實現旅游活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旅游者在購買旅游產品后,這種買賣交易并不發生所有權的轉移,而只是使用權的轉移?!?四)時間性 旅游者購買旅游產品后,旅游企業只是在規定的時間內交付有關產品的使用權。一旦買方未能按時使用,便須重新購買并承擔因不能按時使用而給賣方帶來的損失。對旅游企業來講,旅游產品的效用是不能積存起來留待日后出售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價值將自然消失,而且永遠不復存在。因為新的一天來臨時,它將表現新的價值。所以旅游產品的效用和價值不僅固定在地點上,而且固定在時間上。因此,旅游產品表現出較強時間性的特點。(五)生產與消費的同步性 旅游產品一般都是在旅游者來到生產地點時,才予生產并交付其使用權的。服務活動的完成需要由生產者和消費者雙方共同參與。在這個意義上,旅游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是同時發生的,并在同地發生的,在同一時間內,旅游者消費旅游產品的過程,也就是旅游企業生產和交付旅游產品的過程。這種生產和消費的同步性或不可分割性是旅游產品市場營銷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特點。(六)需求彈性大與替代性強 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旅游市場對旅游產品的需求彈性很大。在旅游市場中存在著平季、淡季和旺季之別,導致旅游產品的需求具有很大的彈性。旅游產品有很強的替代性有二層意思:一是旅游雖然是人們生活中的一種需要,但不像食物、衣服等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種高層次的消費。在我國,目前旅游仍是一種高檔的奢侈品,要想去旅游,就得放棄另一種需求。第二層意思是旅游者可以選擇旅游線路、目的地、飯店和交通工具。(七)后效性 旅游者只有在消費過程全部結束后,才能對旅游產品質量做出全面、確切的評價。旅游者對旅游產品質量的理解是其期望質量與經歷質量相互作用的結果。期望質量是旅游者實際購買之前,根據所獲得的有關旅游產品的各種信息,對產品質量進行的評價。如果期望質量高于實際的經歷質量,顧客就會產生不滿,也不會進行重復購買,而且會產生對企業不利的口頭宣傳。因此,旅游企業不能把對旅游者面對面服務的完成看做是整個銷售活動的結束。(八)脆弱性 旅游產品的脆弱性是指,旅游產品價值的實現要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這是由旅游產品的綜合性、無形性和不可貯存的特點決定的。旅游產品各組成部分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質和量的比例,提供各組成部分產品的部門或行業之間也必須協調發展,否則就會對整體旅游產品產生不利影響。此外,各種自然、政治、經濟、社會等外部因素,也會對旅游產品的供給與需求產生影響,從而影響旅游產品價值的實現。
8. 旅游業的什么是旅游業的特點
首先,旅游業具有綜合性。旅游業是集行、游、住、吃、購、娛等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大產業,其綜合性是由旅游活動的綜合性決定的。這種綜合性的特點,同一個旅游目的地對旅游業必須實行全行業管理。
其次,旅游業具有經濟性。發展旅游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取得經濟效益,旅游業本身就是由旅行社業、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和交通客運業等眾多的以盈利為目的并進行獨立核算的經濟組織構成的。因此,經濟性是旅游業最根本的屬性,是旅游業的核心和實質。
第三,旅游業具有服務性,旅游業為旅游者提供的勞務是一種可以用于交換的特殊商品,這種特殊商品同一般商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而生產這種特殊商品的過程就是服務
第四,旅游業具有依賴性。其表現:一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旅游業成功的基本條件,在于它所擁有的旅游資源的數量多少和質量高低,在于這些旅游資源坐落的地理位置及其能否使旅游者進的來、散的開、出的去,在于旅游客源的人們對這些旅游資源的了解和感知;二是表現為旅游業的生存和發展依賴于國民經濟;三是表現為旅游業的生存和發展以依賴相關行業和部門的通力合作和協調發展;四是表現為旅游業的生存和發展依賴于自然的、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等多種因素。我們了解旅游業的依賴性特點,要明確它是一個較為敏感而且脆弱的產業,同時也是有一定風險性的產業。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把它視為唯一經濟支柱,一旦發生巨大波動,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第五,旅游業具有帶動性。方能帶動其他直接或間接為旅游者提供服務的產業全體的發展。所以是一業興、百業興。
第六,旅游業具有外向型。現代旅游業是一種跨地區、跨國界的廣泛的人際交往活動,具有明顯的外向性或涉外性。
第七,旅游業具有季節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游產業的季節性同該國或地區的旅游活動密切相關,而且是旅游活動的季節性所決定的。但是,游覽人文旅游資源一般不受季節的限制。
9. 旅游業的主要行業特點是什么意思
旅游業,國際上稱為旅游產業,是憑借旅游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游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旅游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游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這三部分是旅游業的三大支柱。
國內旅游市場穩步增長
根據中國文旅部統計數據顯示,2010-2019年,國內旅游市場持續平穩增長;2017年國內旅游人數首次突破50億人次,2019年國內旅游人數突破60億人次,達到60.06億人次,較2018年同比增長8.43%。
2010-2019年,我國旅游業總規模實現穩步增長,旅游產業正在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2010年旅游總收入為1.57萬億元,2019年國內旅游總收入為6.65萬億元,創歷史新峰,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了17.36%,較2018年同比增長11.06%。
中國旅游業綜合貢獻占GDP總量穩中有升
旅游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貢獻作用,旅游業綜合貢獻占GDP總量大小則是社會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觀察的重要指標。2019年,中國旅游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10.94萬億元,占GDP總量11.05%,達到2014年以來的歷史新高。從2014年的10.39%到2019年的11.05%,中國旅游業綜合貢獻占GDP總量穩中有升。
中國旅游業綜合貢獻占GDP總量穩中有升,一方面反映出中國旅游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并進,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旅游業為內需拉動經濟提供動力。
國慶假期期間國內旅游市場
根據中國文旅部發布的國慶節假期八天的旅游市場數據,2013-2019年,國慶假期期間國內旅游收入逐年增長,但增速整體呈現波動下降趨勢,2019年旅游收入突破6000億元,達到6497.1億元,同比增長8.45%。2020年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6.37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79.0%;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665.6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69.9%。
從各地國慶假期接待游客數量來看,2020年,河南省接待游客數位列全國第一,全省共接待游客7234.98萬人次,與2019年同期增長了9.09%;江西接待游客6809.75萬人,全國游客數量排名第二;山西接待游客5246.89萬人次,全國排名第三。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疫情受損最嚴重的湖北旅游業恢復較快,2020年10月1日至8日,全省共接待游客5228.59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48.29億元,分別恢復到去年國慶假期的82.74%和72.26%。
從各省旅游收入來看,2020年國慶假期期間,江蘇、江西及貴州三省旅游收入排名全國前三,分別實現旅游收入512.55億元、398.81億元以及367.21億元。
中國旅游行業趨勢分析
據中國旅游研究院測算,預計2020年全年,國內旅游人次將負增長15.5%,全年同比減少9.32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負增長20.6%,全年旅游收入減少1.18萬億元。到2020年底,預計全國游客人數下降至50.74億人次,全國旅游收入降至4.55萬億元。
但未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以及消費主體和消費觀念觀念的改變,旅游的需求將會不斷增加,旅游業的發展前景廣闊可觀。因此前瞻預測,至2025年,國內旅游人數將突破83億元。
10. 什么是旅游業?旅游業的特點是什么?
近代旅游發展情況:旅行社的出現。1845年,托馬斯;庫克在英國的萊斯特開辦了世界上第一家商業性質的旅游營業所,1865年,他正式成立了旅行社“托馬斯;庫克父子公司”。到20世紀初,在世界上已經形成了旅行代理業的三大公司:
英國 “托馬斯;庫克旅游公司”
美國 “運通公司”
比利時 “鐵路臥車公司”
?。?)導游書籍的出版。1839年,德國人卡爾;貝德克爾編印了《旅游指南》,介紹荷蘭、比利時的有關情況。1848年,托馬斯;庫克編印了《利物浦之行手冊》。
?。?)運輸業與旅游業建立了更緊密的聯系。1822年,英國人羅伯特;斯麥脫經辦了輪船旅游業務。
?。?)為旅游者服務的旅館業和飲食業的出現。隨著旅游活動的發展,過去的客棧、驛站已不能適應旅客的需要,因此,在鐵路、公路和碼頭建造了許多較舒適的旅館。19世紀初,在德國的巴登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豪華的旅館。
(5)金融界介入了國際旅游業。1879年,托馬斯;庫克發明了一種簡便的用于貨幣兌換手續的“旅館聯券”,旅游者持有此“旅館聯券”可以在同托馬斯;庫克的旅行社有合同關系的交通運輸公司和旅館中用于支付,并可以在指定的銀行兌取現金。可以說這是最早的旅行支票。
(6)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建設。隨著旅游人數的增加,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旅游地的建設也不斷發展,出現了國家和私人投資開發旅游資源,興辦各種旅游活動的情況。 特點: (1)公眾性;
(2)組織方式同現代旅行社組織的旅游團的情況基本相似(發起、籌備并陪同照顧;)
?。?)規模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