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鎮江自駕游攻略二日游
連云港云臺山、花果山、漁灣,徐州云龍湖、云龍山,鹽城大豐麋鹿園,揚州瘦西湖,常州茅山風景區、鎮江金山寺、南通濠河風景區都在你200公里半徑之內!南京更多,光5A級風景區都夠你自駕游玩三天的!再遠一點,常州寶盛園、溧陽天目湖、宜興竹海、蘇州金雞湖、拙政園……只要你的腰包里錢夠多,江蘇境內都夠你玩幾個月的!
2. 鎮江自由行攻略二日游
雖說按年24節氣排列秋季前段時間就己進入、也就是說前段時間就進入秋季、但時至今日氣溫沒有秋季溫度應該有的積像、近幾日還有高溫出現、且離國慶長假有一星期時間、月底前鎮江范圍內不會有秋游高峰期、鎮江的秋游高峰期或真正進入秋游的時間點應該是十月一日、即是長假的開始、應為本月二十三號己進入秋分、這天開始、太陽的直射方向己揶到地球的赤道、而鎮江地處中國內腹、遠離赤道、自然沒有了暑期三伏天的高溫、十月一號后氣溫均低于三十度以下、適宜人們出行、辦事、更適宜人們秋游、所以、十月一號開始、才是鎮江秋游的開始、若疫情不搗蛋、鎮江旅游市場會進入旺季。
3. 鎮江自駕游攻略二日游路線
建議路線
165 公里,1 小時 52 分鐘
G42滬蓉高速
江蘇省鎮江
1. 向北方向,前往正東路
140 米
2. 向左轉,進入正東路
290 米
3. 在1路口向左轉,朝解放路行進
1.2 公里
4. 稍微向左轉,進入官塘橋路
經過 1 個環島
5.1 公里
5. 走左側匝道,走G42滬蓉高速
部分收費路段
147 公里
6. 下 G312/蘇州新區/蘇虞張公路 出口,前往西環路
部分收費路段
1.1 公里
7. 在交岔路口繼續向左走西環路
5.7 公里
8. 繼續前行,上西環路高架
2.1 公里
9. 下 金門路/干將路 出口,前往西環路
400 米
10. 稍微向右轉,進入西環路
750 米
11. 調頭
84 米
12. 向右轉,進入干將西路
190 米
13. 稍向右轉,繼續沿干將西路前行
650 米
14. 在2路口向右轉
400 米
江蘇省蘇州
4. 鎮江自駕一日游最佳路線圖
1、金山風景區。以金山寺為核心,而擴建過的一個景區。寺廟始建于東晉,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寺廟所在的小山,原本是長江當中的一座島嶼,只是滄海桑田,如今轉變為矗立在江邊的一座小山頭。
2、焦山風景區。這是一座四面環水的島嶼,被美稱為“江中浮玉”。原名為樵山,后來為紀念東漢隱居在此的著名隱士焦光,而改名叫焦山。
3、北固山風景區。每次提到北固山,就會想打北宋詞人辛棄疾,當年他在鎮江為官期間,時常就登上北固山懷古。“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鏊,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4、西津古渡。這里被稱為是鎮江保護歷史遺跡最多、最完善、且最集中的地方,也是鎮江作為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
5. 鎮江自駕游一日游攻略
蘇州周邊的一日游主要有以下:
1、昆山周莊(號稱江南第一水鄉)
2、常熟沙家浜(陽澄湖大閘蟹+精彩紅色實景演出)
3、常州恐龍園(各種游樂+5D/4D電影,適合各類人群,一票通,里面基本都免費)
4、太湖之旅(蘇州西山或蘇州東山或無錫黿頭渚或無錫靈山大佛)
5、杭州之旅(或西湖及西湖周邊或野生動物園或歡樂世界) 其他周邊嘉興、湖州、紹興、鎮江、上海等有較多景點,關鍵看你個人需求。
6. 自駕游鎮江二日游最佳路線
鎮江離常州不遠,去常州太湖灣吧,風景好,還有常州嬉戲谷這個很出名的主題樂園,我去過一次,蠻好玩的。
7. 鎮江出發三日自駕游攻略
謝謝邀請。
想從淮安自駕外出旅游2到3天時間,詢問哪兒合適?現在正值初秋,天氣仍然炎熱,推薦去山東日照市海邊旅游,供參考。
一、山東日照是的濱海城市,主要旅游景區分布在沿海岸線幾十公里之內。各類賓館、漁家樂相當多,可選擇的余地也大。 日照市任家臺、李家臺這兩個地方是漁家樂較為集中的地方,并且臨近大海,可以在早晨大海落潮時去趕海拾貝,觀看日出。任家臺附近的礁石公園有許多奇型怪狀的巨石在海水落潮時露出海灘,是相當不錯的觀海之處。漁家提供餐飲服務,豐儉自選,海鮮產品豐富,價格不貴。另外還有許多海鮮大排檔供游客選擇。
二、日照國家森林公園內服務設施配套齊全,各類賓館、飯店、海鮮大排檔服務區均有。公園里有民俗表演、歐式馬車為游人提供服務。有日照最好的沙灘供游客海泳和游玩。如想休閑游這里是個不錯的地方。
三、山東省日照市距淮安250公里左右,出發前可根據自己喜好預定當地的賓館或漁家樂。第一天早起,3小時可以到日照市。安置好住宿以后就可以開始游玩。建議第一天游萬平口、燈塔風景。第二天早上到任家臺或李家臺觀日出和趕海。然后去日照國家森林公園沙灘游泳、觀民俗表演、森林散步、去大排檔區品嘗各類海鮮。第三天返回淮安,這樣三天行程安排很休閑。
個人之見,僅供參考。
8. 鎮江2日游最佳攻略自由行
最美的7處。
1 寶堰古鎮
寶堰鎮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鎮。自西周泰伯、仲雍奔吳,其間歷4000年,經吳楚之爭、東晉之亂、唐末動蕩及明清移民。先民在此筑堰,圍湖為田,繁衍生息,視堰為寶,故此得名“寶堰”。
寶堰處在通濟河邊,水路發達,地理條件十分優越,清末民初,寶堰商貿進入鼎盛時期,便捷的水運促進了商業繁榮,沿著通濟河和老街開設了數百家酒店、飯店、茶館、醬園、糧行、木行、商店、客棧等等。十多座祠堂、廟宇、酒樓、私塾、學校交錯于集鎮之間。街面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
古鎮有著完整的民國商埠石街群,這也是江蘇西南地區最大的鎮級石板街群。民國鎮的街巷空間格局與風貌特色,依勢就水的商行、店鋪、廟宇、碼頭等建筑功能格局;丘陵多洪過水區的生活空間與建筑形態。
老街兩側的古建筑起源于南宋時期,也在清末民初達到鼎盛。目前殘存的幾十處江南徽派古宅,大多飽經滄桑。遺留的古建筑近看青磚灰瓦馬頭墻、層樓疊院高脊檐,入內雕梁畫棟、花格門窗,只是褪去了往日神采。
2延陵古鎮
在鎮江丹陽的西南部有一座鎮,與丹徒、金壇接壤,屬省級革命茅山老區,是丹陽的四大古鎮之一,也是江蘇省122個重點中心鎮之一。它就是延陵。
延陵是我國古鎮之一,古時為邑縣,其歷史可以追至周朝。秦始皇二十五年,延陵為縣,后又改叫毗陵。宋熙寧五年(1072年)前,延陵鎮為古延陵縣治,縣城建設規模較大,后改為鎮。
“丹陽姓董名永”的唱詞,使丹陽成為民間文學愛好者和旅游愛好者關注的地方。董永傳說已同“白蛇傳”傳說、抗英斗爭傳說一樣,成為鎮江民間文學中的亮點。
由丹陽延陵鎮出鎮往南約500多米,有一座“望仙橋”。這就是傳說中董永和他的兒子先后在這里仰望天空、企盼七仙女回歸人間的地方。在望仙橋村的西面不遠處,有一個村子,名叫董溪村,據說村上并沒有姓董的人家,但卻是傳說中董永的故里。據說董溪村一帶原來還有董永墓、董永廟,但都因年代久遠,湮沒了。
另外,延陵境內現有鳳凰山遺址、季子廟、賀甲戰斗舊址等古跡,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九里景區已被授予國家AA級景區稱號,先后修復和開發了沸井、孔子手書季子碑、戲樓、季子農莊等景點,其中,孔子手書季子碑正在申報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3 千華古村
千華古村建筑面積將近40000平方米,建筑風格為明清江南民居風格。乾隆重皇帝六下江南,六上寶華,給了千華古村厚重的文化依托,使其遵循:乾隆六幸,市井文化,佛教文化,著力展現厚重的文化脈絡,集山鎮水鎮佛鎮為一體。目前還保持有,錢莊,鏢局,米行,酒樓,茶肆等等。
千華古村依托寶華山山水勝景,依山勢、水文而建,建筑風格統一為古木建筑,充溢著清朝風格的村落古色古香、八面玲瓏、清凈秀雅,時時處處展示著清朝時期民俗文化——衙門、鏢局、錢莊、茶樓、茶葉鋪、醋作坊、糧油鋪、酒館、酒坊、肉鋪、小吃鋪、首飾鋪、香燭鋪、古玩字畫鋪、許愿樓等。
尤其冬天雪景時,古村的條條古巷縱橫,家家木窗堆雪,悠悠青石板路抒寫著江南的詩情畫意,別樣風景。
4 儒里古村
最具內涵和特色的江南傳統村落,儒里村社會文化底蘊豐厚;“鄉老”活躍,凸顯江南傳統村落的“儒家風范”。待到鄉村公路轉折成蜿蜒的鄉間小道,門戶幽深的儒里古祠映入眼簾,這時光倒流的感覺便分外強烈起來。
儒里原是長江航道東移后留下的一片江灘沙地。是南宋大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的后裔在江蘇最大的聚居地之一。這里現住朱姓居民4400多人,近二百年里,從這里遷往大江南北及海外的朱氏子孫不下千余人口。傳說由乾隆題改“儒里”,取意:文公后裔居地,儒人之故里也 。
相傳明朝初年,朝廷差官張賀和朱亨押解犯人到京城因耽誤了差期,將遭殺頭之罪。當時遇一算卦老人,老人對他們說:“你們一行已無回頭路可走。往南屬火,困難重重;往西屬金,殺氣重重;往北是江,水阻生路。只有往東屬木,有活路。哪天碗掉下來的地方就是你們安家落戶之地?!碑斔麄冏叩饺謇锎鍟r,看到一個人在塘邊洗碗,碗不小心掉到塘中,怎么找也找不到。張賀和朱亨猛然想起路上算卦老人事,于是放掉了犯人,在這落了腳。張賀就是丹徒張氏的始祖“賀三公”。之后,他在儒里夾溝安家,朱亨也在離此不遠的儒里大街上落戶,他成了丹徒朱氏的遷徙始祖“亨三公”。
張氏和朱氏在丹徒成家立業、繁衍生息,“圩里”是當時的原始地名。一直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時,在圩里看到讀書人如此之多,便提筆寫下“儒里”。后人又將這“儒里”二字鐫刻在寸頭的券門之上,并將村名改稱“儒里”。
儒里有著江南鄉村特有的清雅娟秀,狹長的石板小路旁,蓬草叢生,柔軟的藤蔓攀附著低矮的灌木,悄無聲息地爬上農舍的磚墻。有興致的人家會在房前栽上兩株月季或者鳳仙,覆著灰瓦、刷著白漆的農家小屋便因著那星星點點、深深淺淺的紅,變得格外秀雅。
6 葛村古村
丁崗鎮的葛村,是江蘇省政府評選的第八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這里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薈萃。雖然沿著鄉道的房子都是兩層樓,但從巷子進去,清水磚,空斗墻,黑色的小瓦,因為年代久遠,有的老宅上已經長了草,讓人有一種時空穿越感。
早在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即生活在這里,使用磨制石器,制造陶器,從事原始農業、原始畜牧業,乃至原始工業的生產,世代繁衍。
葛村至今還保留著一大片,精美絕倫、古意盎然的明清古建筑,可算是該地區民用建筑中歷史最久遠、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古住宅建筑群,是研究明清建筑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實體。
葛村的村民其實不姓“葛”,而是姓“解”。南宋時期,康王趙構南渡,一個名叫解壽輝的侍衛將軍率領族人從山東遷徙到了鎮江。因為老家是葛村,為了紀念自己的故鄉,所以把這個村莊定名為葛村。曾用名藍埜,埜為野之古字,從這個字,即可看出藍埜,也就是如今的葛村悠久歷史。
解氏宗祠,位于葛村村中心,主體建筑均為歇山式,坐北朝南,占地面積達1813.56平方米,全部為磚木結構,庭院里為青石板鋪路,主要殿堂屋內地面采用羅地磚平鋪,建筑工藝極其考究。其正房有四進,由南向北,位置逐步升高,氣勢雄渾。它不僅是最值得葛村人驕傲的古典建筑,也是葛村解姓居民當年頂禮聚會的場所,現為市級文保單位。
7 西津渡古街
西津渡古街。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先生更是把西津渡譽為“中國古渡博物館”。
這條著名的長江渡口,因其1300多年的人文內涵,漫長的歷史積淀,形成了泱泱的古渡口文化,千百年來滋潤并警示著一代代后人。
西津渡古街街位于江蘇鎮江博物館旁,如果不是刻意前來,很可能就錯過它了。這條始創于六朝時期的古街,走過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歷經千年的興衰交替,終于形成如今的規模。
西津渡,在三國時期被稱為“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稱作“西津渡”。在歷史上,西津渡是我國著名古渡之一,具有重要軍港、客運渡口、義渡碼頭,水上救生和驛道咽喉等功能。它的形成發展與鎮江的自然,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團素有密切關系。但滄海桑田,如令古渡早已不在,只剩下一條沾染上歲月氣息的占街,安放那些與之有關的記憶。
西津渡倚山而建,沿街面行,上了些年歲的青石板路一直延伸到街道的盡頭,從原是英國領事館的鎮江博物館旁,拾數十級石階而上,穿過一道雕花磚砌,寫著“西津渡街”的拱門,在視線的左前方,便是積淀了千年歷史的“西津古道”。拱門之外,有一些外觀為中西風格相融合的建筑,門內卻主要是中式閣樓、亭臺、塔廟,中間夾著一條青石板鋪就的蜿蜒小道,給人一種自然古樸的感覺。
自三國以來,這里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有“江南第一渡”之稱,是當時鎮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又擁有眾多古街沒有的優勢:坐斷西南,扼守漕運,商賈云集,樓船競渡。更有史料記載“江浙閩海物資,悉由此以達京師,使命客旅,絡繹往來,日不暇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