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域旅游最早提出
全域旅游是個歷久彌新的概念和理念。早在20多年前,國家旅游局著手開展創建和評選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時,就有參創城市提出“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處處都是旅游環境”,后來又進一步增加了“事事都是旅游資源,時時都是旅游時間”,人人,處處,事事,時時提法和理念就具有全域旅游的意味。當然,今天用全域旅游來予以概括表達,具有很強的創新意味,是在用一個簡短的詞語概念概括表達十分豐富內涵的基礎上,讓全行業和社會有關方面認識到,中國旅游進入了嶄新發展階段。
2. 全域旅游的起源
2016年1月19日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在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提出:中國旅游要從“景點旅游”到“全域旅游”轉變。
至此,“全域旅游”這個概念開始受關注。所謂“全域旅游”,是指將一個區域作為旅游目的地來建設和運作,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突破行業、部門、區域局限,把旅游業放到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大格局中來謀劃,促進旅游業與生態、文化、體育等產業深度融合,形成多點支撐的大旅游發展格局。在全域旅游格局中,到處都是風景,而非到處都是景點景區;到處都有接待服務,而非到處都是賓館飯店。相應地,全域旅游目的地就是一個旅游相關要素配置完備、能夠全面滿足游客體驗需求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開放式旅游目的地,是一個能夠全面動員(資源)、立足全面創新(產品)、可以全面滿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專業的全域旅游解決方案及大數據服務提供商-中景合天,助力景區全域旅游建設。3. 全域旅游在我國是如何正式提出的?
一、全域旅游的全局性
二、全域旅游的空間性
三、全域旅游的帶動性
四、全域旅游的整合性
五、全域旅游的共享性
4. 全域旅游理論最早是誰提出的
全域旅游概念自2016年1月在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提出。
5. 全域旅游最早提出的是
在2013年,儒余股份核心團隊結合旅游規劃實踐,就提出了“全民旅游”的發展思路,對全域旅游進行了探索。
6. 何為全域旅游?全域旅游的開發模式有哪些?
一是在全域優化配置經濟社會發展資源,充分發揮旅游帶動作用。
全域旅游要求不能停留在景點景區、賓館飯店配置,而是要更加注重經濟社會發展各類資源和公共服務的有效再配置,既宜居又宜游,處處是風景,處處可旅游。
二是全域按景區標準統籌規劃建設。
發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拆掉景點景區“圍墻”,實現景點景區內外一體化,以游客體驗為中心,以提高游客滿意度為目標,按照全域景區化的建設和服務標準,推進多規合一,整體優化環境、優美景觀,優化旅游服務的全過程。
三是構建全域大旅游綜合協調管理體制。
在旅游資源富集、旅游產業優勢突出的區域,整個區域的管理體制設計,都應有旅游理念,圍繞適應旅游發展“兩個綜合”需求,即綜合產業發展和綜合執法需求,創新區域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實現區域綜合化管理。
四是全域發揮旅游+功能。
通過旅游+農業現代化,促進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現代農業新形態;通過旅游+信息化,將旅游業培育為信息化最活躍的前沿產業,用信息化武裝旅游;通過推進旅游+生態化,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推進旅游生態化,使旅游發展從“圍景建區、設門收票”向“區景一體、產業一體”轉變,促進旅游與其他產業融合,產業鏈條全域化,旅游產業全域輻射帶動。
五是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形成新型的目的地,要求是一個旅游相關要素配置完備和全面滿足游客體驗需求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開放式旅游目的地。旅游質量和形象由整個社會環境構成,這就要求全域旅游必須走共建共享道路。
7. 誰提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建設的目標主要是:互聯網+旅游的核心要素是轉變觀念,實現旅游監管、營銷與服務的全面升級。全域旅游時代,旅游產業監管、旅游品牌建設、旅游服務提升、旅游大數據應用四位一體,相輔相成。那全域旅游建設呢,主要是集中打造“智慧旅游+宣傳”、“智慧旅游+服務”、“智慧旅游+產業”這三個方面。
8. 全域旅游最早是誰提出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大眾休閑旅游為背景,以產業觀光旅游為依托,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產業經營、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
在全域旅游中,各行業積極融入其中,各部門齊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參與,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為前來旅游的游客提供全過程、全時空的體驗產品,從而全面地滿足游客的全方位體驗需求?!叭蚵糜巍彼非蟮?,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長上,而是旅游質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對人們生活品質提升的意義,追求的是旅游在人們新財富革命中的價值。
“全域旅游”是空間全景化的系統旅游,是跳出傳統旅游謀劃現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謀劃大旅游。全域旅游強調把整個區域作為旅游區進行打造,把全域作為旅游發展的載體和平臺,使旅游成為常態化生活方式;從全要素、全行業、全過程、全方位、全時空等角度推進旅游產業發展,實現旅游景觀全域優化、旅游服務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蓋、旅游產業全域聯動和旅游成果全民共享。
9. 全域旅游的概念是誰提出來的
全域旅游,即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公共服務、生態環境、政策法規、體制機制、文明素質等進行系統化、全方位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社會共建共享、產業融合發展,以旅游業推動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一種全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的理念和模式。從勇先創景網站上知道,全域旅游的本質是人們的出行,對另外世界的探索、好奇,對另一種更健康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而引起利益相關者采取一系列行動所組成的全社會共建共享的現象。推進全域旅游是我國新階段旅游發展戰略的再定位,是一場具有深遠意義的變革。從景點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具體要實現九大轉變:
一是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和管理到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轉變。破除景點景區內外的體制壁壘和管理圍墻,實行多規合一,實行公共服務一體化,旅游監管全覆蓋,實現產品營銷與目的地推廣的有效結合。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從景點景區拓展到全域。例如,要從景點景區和城市的旅游廁所革命拓展為景點景區內外、城鄉一體推進的全面廁所革命。 二是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實行分類改革,公益性景區要實行低價或免費開放,市場性投資開發的景點景區門票價格也要限高,遏制景點景區門票價格上漲過快勢頭,打擊亂漲價和價格欺詐行為,從旅游過度依賴門票收入的階段走出來。
三是從導游必須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閉式管理體制向導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動的開放式管理轉變。實現導游執業的法制化和市場化。
四是從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細高效旅游轉變。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給,引導旅游需求,實現旅游供求的積極平衡。
五是從封閉的旅游自循環向開放的“旅游+”融合發展方式轉變。加大旅游與農業、林業、工業、商貿、金融、文化、體育、醫藥等產業的融合力度,形成綜合新產能。
六是從旅游企業單打獨享到社會共建共享轉變。充分調動各方發展旅游的積極性,以旅游為導向整合資源,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推動建立旅游發展共建共享機制。
七是從景點景區圍墻內的“民團式”治安管理、社會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轉變。旅游、公安、工商、物價、交通等部門各司其職。
八是從部門行為向黨政統籌推進轉變。形成綜合產業綜合抓的局面。
九是從僅是景點景區接待國際游客和狹窄的國際合作向全域接待國際游客、全方位、多層次國際交流合作轉變。最終實現從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轉變。這是區域發展走向成熟的標志,是旅游業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世界旅游發展的共同規律和大趨勢,代表著現代旅游發展的新方向。
[4] 理解誤區 推進全域旅游并不是到處建景點景區、到處建賓館酒店,恰恰相反,全域旅游更加關注景點景區、賓館酒店等建設的系統性和規劃布局的合理性。景點景區、賓館酒店建設和管理仍然是必要的,而且要提高質量、層次,但這不是工作的全部。在全域旅游格局中,到處都是風景而非到處都是景點景區,到處都有接待服務而非到處都是賓館飯店。千萬不能把增加景點景區和賓館飯店數量、擴大規模等同于發展全域旅游。要防止出現景點景區、賓館飯店“遍地開花”,四處泛濫。 推進全域旅游,并不是到處進行旅游開發。全域旅游是一種積極有效的開發性保護模式。全域旅游強調的是旅游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要通過全面優化旅游資源、基礎設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產業布局,更好地疏解和減輕核心景點景區的承載壓力,更好地保護核心資源和生態環境,實現設施、要素、功能在空間上的合理布局和優化配置。[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