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游的基本特征綜合性
按旅游區域劃分:國內旅游、國際旅游
按旅游目的劃分:觀光旅游、度假旅游、公務旅游
一、國內旅游:是指國家內的居民離開長住地到國內另一地方去進行的旅游。它的特點是,對進行這種旅游活動的人沒有國籍的限制,游客可以是本國公民,也可以是長住該國的外國人。
地方性旅游:一般是指當地居民在本區、本縣、本市的范圍內的當日旅游。
區域性旅游:是指離開居住地到鄰近地區的風景名勝點的旅游活動。
全國性旅游:是指跨省份的旅游,主要是指到全國重點旅游城市和具有代表性的著名風景勝地的旅游活動。
二、國際旅游:是指跨越國界的旅游活動。包括入境旅游和處境旅游。
跨國旅游:泛指離開常住國到另一個國家或多個國家進行的旅行游覽活動。以不跨越洲界為限。
洲際旅游:指跨越洲際界限的旅行游覽活動。
環球旅游:指以世界各洲的的主要國家(地區)的港口風景城市為游覽對象的旅游活動。
三、觀光旅游:觀光旅游不僅是人類早期的旅游形式,也是目前最普遍和最主要的旅游活動類型。
四、度假旅游:屬于游海灘、尋陽光和海水浴等度假保健相結合的游覽活動。
五、公務旅游:是指以某種公務為主要目的的旅游。
2. 旅游的基本特征綜合性是指
一,抓住集體性特點,強化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組織的教育性。
二,抓住主體性特點,提高中小學生參與研學旅行的主動性。
三,抓住開放性特點,提高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內容的適應性。
四,抓住探究性特點,提高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活動的科研性。
五,抓住體驗性特點,提高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服務的針對性。
六,抓住綜合性特點,提高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目標的達成度。
3. 旅游產品的綜合性特征
旅游產品,亦稱旅游服務產品。是指由實物和服務構成。包括旅行商集合景點、交通、食宿、娛樂等設施設備、項目及相應服務出售給旅游者的旅游線路類產品,旅游景區、旅游飯店等單個企業提供給旅游者的活動項目類產品。具有綜合性、無形性、生產與消費同時性、不可貯存性、所有權不可轉移性等特點。
4. 旅游的特點綜合性
把握旅游多元化的特征及其發展趨勢,就要突出旅游資源的地方性和多樣性,旅游產品的獨特性和組合性,旅游營銷的針對性和綜合性,旅游管理的統一性和動態性,在充分整合旅游資源的基礎上,發揮區域旅游優勢,促進旅游業快速協調發展。
5. 如何理解旅游的綜合性這一特點
旅游業的特點一:綜合性和整體性
旅游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更強的綜合性和整體性。它是由行、住、吃、游、購、娛六大要素組成的行業整體。
旅游業的特點二:關聯帶動性
以旅游業為龍頭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帶動建筑業的發展。各景點景區都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修繕完善景點聯接各景點的道路也煥然一新,這必然要帶動建筑業的發展。
旅游業的特點三:文化性
旅游業不僅僅是一種經濟事業,而且具有強烈的文化性質。
旅游業的特點四:服務性
旅游者從出發開始,一直到旅游結束到家,始終有旅游業或其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為其提供服務,如旅行社的全陪導游等,所以,旅游業提供的產品主要是服務。
6. 旅游主要特征
1、多樣性表現在,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既有景觀性的,又有文化性的;既有古代遺存的,又有現代興建的;既有實物性的,又有體察性的。
2、獨特性表現在,凡是旅游資源,都是有與旅游者通常的生活習俗、文化背景和居住環境不同之處,這種差異越大,對旅游者來說就越獨特,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3、變異性表現在,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并沒有被作為旅游資源,但隨著旅游者需求的變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資源,反之亦然。
4、永續性表現在,大多數旅游資源具有無限重復利用和不斷再生的特點,如作為旅游資源主體的觀光、度假、特種和專項旅游資源本身是旅游者帶不走的,旅游者帶走的只是對它們的各種印象和感受。只要保護得當,大多數旅游資源是可以永續利用的,而某些旅游資源還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豐富的再生。
7. 旅游的基本特征綜合性原則
旅游產品的特點:
1.綜合性(旅游產品生產涉及多部門與多行業)
2.不可轉移性(旅游資源和設施相對固定、旅游產品所有權不可轉移)
3.無形性,即服務性(購買前:印象,購買時:服務,購買后:經歷、回憶)
4.易波動性(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政治經濟社會自然環境)
5.依賴性(公共資源:旅游資源和設施的依賴性)
6.生產與消費的時空同一性(時間和空間)
8. 旅游的基本特征綜合性是什么
旅游過程中的購買行為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旅游購買行為并不是對單項物質產品和服務的購買,而是包括對飲食、住宿、交通、游覽、娛樂、通信以及購物和其他服務等多種形式的產品和服務的綜合性購買。
其中飲食、住宿、交通、通信以及其他如醫療等服務提供了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所必須具有的基本生活條件,屬于基本生活產品的購買;而游覽、娛樂等購買行為則是本質旅游產品的購買,也是旅游者購買的目的所在。
9. 如何理解旅游業的綜合性特點
第一個10年是初創階段。1978年、1979年,國家為改革開放大局所需提出“大力發展旅游事業”。旅游業出生就有一個“為什么干”“怎么干”的問題,需要國家從戰略上明確旅游業的性質和定位。
國家第一個關于旅游業發展的戰略性文件——《國務院關于加強旅游工作的決定》(1981年國務院80號文件)有兩個定位:第一個是雙重性質雙重目標,“旅游事業在我國既是經濟事業的一部分,又是外事工作的一部分”,旅游業發展要“政治經濟雙豐收”,這是用以確定旅游業“中國式道路”特征的定位;
第二個是把旅游放在經濟領域中比較、調試后的定位,“旅游事業是一項綜合性事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一項不可缺少的事業”——這也是第一次關于產業重要性的精準定位,為旅游業在40年“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大發展中“選對跑道”“對上表”。
第二個10年是產業化進程階段。這個階段也可以前后拉長一點,從1986年國民經濟“七五”計劃,到199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旅游業明確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1981年,國務院主持制定了旅游業第一個發展規劃,在5年后列入國家第七個國民經濟發展計劃。5年實踐、5年探索有多難可以想見,最終這個《規劃》敲定了作為“國民經濟一個組成部分”的產業應該有的基本政策體制保證,旅游業在國民經濟的軌道上開始了產業化進程。
旅游業產業化進程和國家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的擴大內需和經濟結構轉型同軌同頻同行。旅游業隨著1992年國家市場機制的完善而轉型,主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承擔更大的責任。
這10年,是開啟產業化市場化發展進程的10年。
第三個10年,是旅游業市場化進程深入的階段。從1998年到2009年,“假日制度”推出,大眾旅游風生水起,旅游市場繁榮興旺。
在國家整體轉型繼續深入推進經濟結構轉型的大背景下,為充分發揮旅游業在“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2009年國務院《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提出,“把旅游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30年后又是一次“雙目標定位”,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頒布,第一部《國民休閑綱要》出臺,共同體現旅游業對國民經濟作用的“增強凸顯”,同時也是旅游業對國民生活重要性的“深度顯現”。
第四個10年,是“全面融入國家戰略”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國家《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31號),旅游業以主動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結合的更大格局,以對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多方協同的改革精神,全面融入國家戰略體系,在推動“旅游+”“大旅游”“全域旅游”的過程中,轉型升級形成了新格局。
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發展要求,“全域旅游”不僅是符合旅游業規律的發展要求,而且是促進經濟社會統籌推進和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
10. 旅游概論旅游的特點
旅游目的地是你要到達的某個地方?! ÷糜尉包c就是你要參觀的一個點 旅游景區要比旅游景點大?! 【捅热缯f,南京的中山陵?! ∧阋降穆糜文康牡鼐褪晴娚斤L景區?! $娚斤L景區有屬于一個旅游景區,在這個旅游風景區內呢主要有三大旅游景點:中山陵、靈谷寺、明孝陵?! S: 旅游區,也稱旅游地、旅游目的地,其概念含義較為廣泛,是一個非?;\統的概念,一般指有若干地域相連的、具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吸引物、交通網絡及旅游服務設施組成的地域單元。從廣義上來講任何一個可供旅游者或來訪游客參觀游覽或開展其他休閑活動的場所都可以成為旅游區。它的空間跨度差別很大,大至一個國家,小至一個鄉村、一所博物館、一處名人故居。 旅游景區。旅游景區是以景物、景觀為主要吸引物,可供旅游者參觀游覽或開展其他休閑活動,設有旅游者所需要的各種設施設備和各項服務,有數個旅游景點共同構筑而成的地域?! ÷糜尉包c。旅游景點是指那些由某一組織或企業對其行使管理,有明確的界限同外界相隔并有固定的出入口,對游人的出入行使有效控制的游覽點或參觀點?! ∫话銇碚f: 旅游景區面積較大,是一個為旅游者提供游覽等各項設施和服務的綜合體?! ÷糜尉包c是獨立的單位、專門的場所,是以一個特色為主,劃分明確,面積不大的區域。 參考資料: PS的是出自由施筠君、李光堅主編的《旅游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