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鄉村旅游促發展
1.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旅游業作為勞動密集型、服務型的第三產業,具有就業門檻低、數量大、受經濟衰退影響小等特點,使本地區存在著巨大的人口壓力和就業壓力。據專家測算,發達國家旅游業每增加3萬美元收入,即能增加1個直接就業機會和2.5個間接就業機會;第三世界國家每增加3萬美元的旅游收入,將增加2個直接就業機會和5個間接就業機會。
2.增加外匯收入。旅游不僅吸引了國內游客,還吸引了大量境外旅游者,成為重要的創匯方式,對于提高外匯儲備、彌補貿易逆差、平衡國際收支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通過大力發展旅游業來增加外匯儲備,對提高我國經濟實力和國家的國際支付能力顯得極其重要。西藏1995年國際旅游業利潤達到2598萬元,超過工業、建筑業、交通業三個行業全年的利潤總額。
3.帶動關聯產業的發展。旅游業的發展不僅提供了許多直接就業機會,還刺激著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著許多間接的就業機會。世界旅游組織公布的資料顯示,旅游業每直接收入1元,相關行業就可以增加收入4.3元。因為旅游的活動本身包括“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所以它一方面給交通運輸、飯店賓館、餐飲服務、商業網點等帶來客源,另一方面也帶動影響了輕紡工業、建筑業、加工制造、郵電通訊、房地產、金融保險業、文體事業等的發展,起到了“一業帶百業”的作用。同時,旅游還增加了農產品的需求量,使農產品可以跳過購銷體制不暢的難題直接面對消費者,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
4.帶動改革開放,擴大國際交流。旅游吸引了許多外國旅游者,他們通過旅游活動了解各地的歷史文化、風俗民情、建設成就、政策法規,因此,旅游在客觀上促進了對外開放,為吸引外部資金和對外貿易創造了機會。同時,與工礦業相比,旅游業沒有原料消耗,資源可以持續利用,是“無煙工業”,在本質上與環境保護有著內在一致性。此外,旅游對環境保護還可起到經濟支撐的作用,旅游收入增加了維護和美化環境的資金。要保護生態優勢,減輕自然環境壓力,發展旅游業是很有效的方法。
5.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與保護。旅游業是經濟文化型產業。通過旅游業,民族文化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當地居民認識到了歷史文化的價值,增強了自豪感,促使本民族自覺地去保護、傳承、弘揚民族文化,同時政府有關部門在鄉村旅游的開發中也會積極深入地挖掘、拯救、復原、宣傳民族文化,由此可見,發展旅游業,可以使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傳承得以發揚光大。
6.促進文明建設。旅游是一種高層次的消費活動,在滿足人們文化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時,也成為了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最佳結合點。一方面,旅游者在進行旅游的過程中,通過領略這些地區的秀麗山河、民俗風情、歷史文物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操。另一方面,旅游者給當地居民帶來了新的思想觀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信息、新的思維,使當地居民開闊了眼界,促進了當地居民物質生活水平及精神文明的提高。此外,旅游對文化層次的高要求能夠激發當地居民自覺學習文化知識的熱情,有效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質。
7.促進了科學技術和文化交流。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人們通過旅游,特別是國際旅游,促進了各種文化、學術信息及先進科技成果的傳遞。旅游的客源大多來自于國外或國內發達地區,這必然會推動本地區與外地的科技文化交流。
2. 促進鄉村旅游
旅游促進扶貧的方式有:
1. 農家樂扶貧模式,根據近幾年的旅游旺期來看,農家樂前景好。
2. 旅游景區+貧困村的扶貧模式,通過旅游景區本身的資源和市場優勢來帶動周圍貧困村的發展。
3. 古村古鎮旅游開發扶貧模式
我國農村地區古村古鎮較多,而且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淳樸的民風和古香古色的建筑遺跡,作為旅游資源來進行開發。
3. 鄉村旅游新發展
鄉村旅游研究的基礎理論
鄉村旅游的研究在我國起步晚,大多是通過學習一些相關學科的相關理論,比如說社會學,經濟學和地理學等。這也是本文研究時所依靠的基礎。
1、體驗經濟理論
美國派恩和蓋爾摩(1998)提出了“體驗經濟”理論,也就是說,在體驗經濟時代,我們要把體驗活動設置在一個具有優勢的令人感覺舒服,不俗的環境中,同時所設計的活動還應具有市場的區別性,具有相當高的性價比。簡單地講,就是在現代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單靠提供好的產品或服務己經不夠了;還要能夠讓游客對所參加的體驗活動回味無窮,這也是在旅游購物質量和服務之外,游客們愈加關注的方面。
2、旅游景點突出論
在鄉村旅游的發展中,應該重視發展重點旅游景點,突出其特色,不斷地培養發展重點旅游景點。在發展鄉村旅游景點時,應處理好它們的布局問題,要把地理位置優越、旅游資源突出、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高的旅游地區當作重點旅游景點來開發。重點開發,以此來帶動其他旅游地的發展。如果不采取增長及發展的方式,則會造成開發重點不突出,發展緩慢,無法實現鄉村旅游的整體發展。
3、村民參與論
旅游景點的當地村民在該地的旅游發展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地村民的參與,可以實現當地各個參與主體的雙贏。它的中心思想就是把景點所在地作為一個整體來開發,讓村民們積極地參與進當地的旅游業的發展中去,并從中受益,以此來實現當地經濟和環境的雙發展。
4、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
加拿大巴特勒(1980)曾經說過,每個旅游點的發展都會經歷探索、參與、發展、鞏固、衰落和復蘇等六個階段的循環往復。旅游地的發展由開始的探索階段到衰落、復蘇階段,游客人數相應的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但是當旅游點處于衰落時,如果被加入新的有特色的旅游項目,則有可能會再次吸引游客,從而實現景點的復蘇,該景點又開始了新的六個階段的循環往復[29]。
依據以上理論,一個旅游點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開發的重點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如果我們把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用于鄉村旅游目的地開發過程中,那么,當某個鄉村旅游景點處于鞏固階段或之前階段時,它的開發重點應該是當地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景點的開發、廣告宣傳等方面;而如果它到了鞏固階段或之后的階段,它的重點就應該是發展新的有特色的旅游項目、創造新的吸引游客的產品,并為這些變化做出好的廣告宣傳工作,使其延緩衰落或者進入復蘇階段[12]。
5、旅游可持續發展理論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制定的《21世紀議程》中明確指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它同時包括經濟發展,也包括社會的發展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狀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是以保持環境、生態系統為前提的,把可持續發展理論應用于旅游開發。其從內在來看是旅游系統的承載能力要大于生態環境壓力和社會壓力,而從外在看則是旅游系統的穩定性、增長連續性和競爭公平性。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鄉村旅游是旅游經營者(農民)和旅游者(游客)兩類主體之間的鄉村旅游商品交換及心靈交往的活動。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一方面可以使農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體驗到了鄉村旅游帶來的好處;另一方面使游客通過消費獲得了鄉村給予身心的放松和愉悅。發展鄉村旅游使得供求雙方得到了各自想要的東西,實現經營者(農民)和旅游者(游客)之間的雙贏。
4. 促進鄉村旅游發展
基本原則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注重開發與保護并舉,統籌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加強對鄉村生態環境和鄉村特色風貌的保護,強化有序開發、合理布局,避免急功近利、盲目發展。
——因地制宜,特色發展。根據區域特點和資源稟賦,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積極開發特色化、差異化、多樣化的鄉村旅游產品,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和城市化翻版、簡單化復制,避免低水平同質化競爭。
——以農為本,多元發展。堅持以農民為受益主體,以農業農村為基本依托,尊重農民意愿,注重農民的全過程參與,調動農民積極性與創造性,加大政府的支持和引導力度,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和經營主體投入鄉村旅游的發展,釋放鄉村旅游發展活力。
——豐富內涵,品質發展。挖掘鄉村傳統文化和鄉俗風情,加強鄉村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吸收現代文明優秀成果,在保護傳承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升農村農民精神面貌,豐富鄉村旅游的人文內涵,推動鄉村旅游精品化、品牌化發展。
——共建共享,融合發展。整合資源,部門聯動,統籌推進,加快鄉村旅游與農業、教育、科技、體育、健康、養老、文化創意、文物保護等領域深度融合,培育鄉村旅游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美。
5. 鄉村旅游促發展漳州
“第十七屆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將于今年11月18日— 22日在漳州花博園舉辦。
本屆“農博會·花博會”秉承“花開兩岸、合作雙贏”的辦會主題,堅持“市場化、專業化、特色化、信息化”的辦會方向,主動適應新常態,緊扣特色現代農業主題,著力改革創新,突出特色,突出項目,突出實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立足漳州優勢特色產業,在展示內容上強調專業化、特色化、品牌化,展會內涵不斷豐富,形成“一館一特色、館館有亮點”。
6. 鄉村旅游推動經濟發展
成渝兩地的鄉村精品線路包括
1.巴南區“云篆清風”觀光養生之旅;江津區“浪漫光影”津南線;
2.涪陵區美麗涪陵之精品游;
3.全國鄉村旅游示范線路,成都-郫縣農科村-三道堰-成都;
4.芬芳賞花鄉村游,川西音樂林盤—問花村—朱家灣林盤—李家院子;
5.川劇民俗鄉村游,上河灣林盤—莊家院子—杏花山上精品小院—我的田園;
6.稻香環線美食游,重慶路油菜花—安仁古鎮—草莓采摘園等。
7. 鄉村旅游促發展的措施
?。ㄒ唬﹥灮a業空間布局
加強縣域統籌,因地制宜發展多樣化特色種養,積極發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業等鄉土產業,推進形成縣城、中心鄉(鎮)、中心村層級明顯、功能有效銜接的結構布局,促進縣鄉聯動、產鎮融合、產村一體。推進縣域、鎮域產業聚集,支持農產品加工業向主產區縣域布局,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以鄉(鎮)所在地為中心的產業集群。支持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下沉重心,向有條件的鄉(鎮)和物流節點集中,推動鎮村聯動發展,實現加工在鄉(鎮)、基地在村、增收在戶。
?。ǘ┏掷m做強現代種養業
創新產業組織方式,推動種養業規?;l展,向全產業鏈拓展延伸,提升效益和質量。鞏固提高糧食產能,實施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加速劃定10.58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與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保證2020年完成8億畝建設任務,力爭2022年提高至十億畝。加速農業科技創新尤其是育種創新,推動農業機械裝備升級。增強生豬等畜禽產能建設,提高動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肉蛋奶等供給。優化生豬產業和屠宰產能布局,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推動奶業振興。推進漁業健康養殖,提質增效。
?。ㄈ┐罅ν七M產業融合發展
培育主體帶動融合發展,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合作社與家庭農場及小農戶開展生產經營合作,構建緊密聯結機制。建設一批農業產業強鎮,創建一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形成多主體參與、多要素聚集、多業態發展、多模式推進的融合格局。支持主產區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統籌農產品產地、集散地、銷區批發市場發展,建設一批專業村鎮、精深加工基地和加工強縣。
?。ㄋ模┌l展壯大新型經營主體
擴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隊伍,打造大型農業企業集團,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向重點產區與優勢區集聚。發展農民合作社與家庭農場,支持開展加工流通等多種經營,向綜合合作社方向發展。扶持一批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廣大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從而實現抱團發展。
?。ㄎ澹┲Υ蛟飚a業園區
推動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與企業集中,建設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加速建設一批特色產品基地,認定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培育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建設一批功能多樣、設施完備的園區景點。布局建設一批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嵤┵|量興農綠色興農
依照“有標采標、無標創標、全程貫標”要求,制修訂農業投入品、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新業態及產品品牌標準。培養一大批叫得響、有知名度的地區公用品牌和企業品牌,創響一大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國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產能,列入國家禁止類產業目錄的,不可進到鄉村。激勵加工副產物循環梯次綜合利用。
?。ㄆ撸┐罅ν苿愚r村創新創業
壯大創新創業群體,貫徹落實創新創業扶持政策,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新創業,正確引導返鄉農民工到縣城和中心鎮就業創業。培養一大批農村創新創業導師和領軍人物。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宣傳推介創新創業帶頭人、優秀鄉村企業家和典型縣,創建一大批具有地區特色的農村創新創業示范園區和實訓孵化基地。激勵發展農村電商,深入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加速實現鄉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增強鄉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藝人和經營管理人才培訓,提升創業技能。
?。ò耍┥钊胪七M產業扶貧
盯緊扶貧攻堅目標,鞏固和擴大扶貧攻堅成效。支持貧困地區尤其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開發特色資源,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組織中國大型加工、采購銷售、投融資企業及科研單位與貧困地區對接,開展招商引資,推動產品銷售。正確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貧困地區合作創建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推動貧困戶進到大市場。
8. 支持鄉村旅游發展
在后疫情時代從鄉村旅游角度去撬動整個旅游行業復蘇是一個優選的切入點。三小時休閑旅游經濟圈內的近郊鄉村游,符合疫情后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閑暇時間的約束,自駕游也是比較安全的出行方式。而且鄉村旅游是一種基于社區的旅游活動,其所牽涉的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六要素,可以在區域得到自給自足、自產自銷,對流通的要求相對較低,存在著較為獨立的一個供給體系,一定程度上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避開人群、在大自然的健康生活空間和場所釋放壓力、構建和諧家庭社會關系的旅游目的。因此疫情帶給鄉村旅游業的不僅是“危機”,也存在著“契機”。
同時也應該看到,后疫情時代由于消費者對健康、安全的產品更加關注和追求,這將倒逼鄉村旅游在產品供給、生態環境和管理機制上的改革創新。圍繞這一問題,形成了如下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