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展濱海旅游的自然條件
我國有一萬8000公里的海岸線,有四大領海,海濱的地理位置尤其優越。渤海是我國里內海,環渤海地區海濱不僅旅游資源豐富,而且海運條件優越,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都是優越的天然良港。適宜遠洋運輸 黃海之濱有青島,連云港,等優良港口,海濱資源豐富且美麗。上海,南通,寧波,廈門,汕頭廣州深圳中山,北海湛江,等等都是優越的海港。
2. 發展濱海旅游的自然條件是
地中海、加勒比海及亞澳陸間海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級三大海濱旅游區,不外乎有以下既成自然和人文條件,一是三大區域均地處熱帶區域,物種豐富、植被常綠、海水純凈、風光旖旎是熱帶區域的顯著特征;
二是,三大區域周邊國家和地區眾多,人文資源豐富,旅游設施完備,海上救援措施完善。
3. 發展濱海旅游的自然條件有哪些
海南有約2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東西線海岸有成熟呢濱海旅游度假區以及精品海灣,給游客提供集陽光、沙灘、海水和海風為一體的海濱浴場,海岸線還有欣賞價值的紅樹林,海底潛水旅游可以欣賞豐富的海洋生物,海南的熱帶雨林原始森林有樂東縣的尖峰嶺、昌江霸王嶺、陵水吊羅山和五指山等。
4. 濱海旅游業的發展
江城區的海陵島。
廣東陽江的海陵島位于陽江市的江城區。海陵島隸屬陽江市江城區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陽江市海陵島是廣東第四大海島,位于陽江市西南沿海,總面積108.9平方公里,島岸線全長107.1公里,20米等深線以內淺海域面積640平方公里。1992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海陵島緊靠珠三角核心區,是珠三角直接腹地和粵西地區面向珠三角的前沿。海陵島具有豐富的濱海旅游資源,是陽江發展濱海旅游的優勢和特點,是廣東省發展濱海旅游業重要旅游組團之一。
5. 旅游業的發展給濱海生態環境
1、珊瑚礁能維持漁業資源 對許多具有商業價值的魚類而言,珊瑚礁提供了食物來源及繁殖的場所。健康的珊瑚礁系統每年漁業產量達35t/km2,全球約10%的漁業產量源于珊瑚礁地區。
2、珊瑚礁可以保護海岸線。 珊瑚礁對于保護脆弱的海岸線免于被海浪侵蝕起了重要的作用。健康的珊瑚礁就好象自然的防波堤一般,約有70-90%的海浪沖擊力量在遭遇珊瑚礁時會被吸收或減弱,而珊瑚礁本身會有自我修補的力量。死掉的珊瑚會被海浪分解成細沙,這些細沙豐富了海灘,也取代已被海潮沖走的沙粒。
3、珊瑚礁作為我們醫療藥材的重要來源。 珊瑚礁還是海洋藥物的重要原材料,如珊瑚骨骼移植、牙齒和面部改造等;珊瑚礁中生物數量眾多意味著許多動植物本身可制造化學物質以抵抗其它競爭者及保護自身安全。這些化學物質對人類可能就是極大的資產。
4、珊瑚礁對優化地球上大氣環境環扮演重要角色 珊瑚礁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主要有C,N,P和Si4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包括固氮、CO2/Ca的貯存與控制、廢物清潔等過程。有珊瑚礁生物參與的生物化學過程和營養物質循環對于維持和促進全球碳循環有重要作用。珊瑚蟲可將CO2轉變為碳酸鈣骨骼,有助于降低大氣溫度。同時,這種神武化學過程也維持了全球鈣平衡, 每年由珊瑚礁沉淀輸送到海洋中的鈣約有1.2*1013mol。(2)對于環境研究也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包括檢測和污染記錄、氣候記錄。如礁棲生物與可用作污染監測的指示種,造礁珊瑚特別是濱珊瑚可用來重建熱帶表層古海水溫度等。
5、珊瑚礁是重要的文化教育和生態旅游基地。 愈來愈多的潛水觀光客在尋找全球各地原始珊瑚礁。因此,健康的珊瑚礁是具有強烈吸引力的。珊瑚礁鑒于其豐富的環境、生態及生物多樣性,是理想的海洋生態科研、科普教育基地,并可提供以珊瑚礁生態為主題的文化產品。珊瑚礁是海洋中的奇異景觀,為發展濱海旅游業提供了條件。珊瑚礁個中物質形態造型奇特,千姿百態,很有觀賞價值。此外,由于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存在,為人類帶來了美學和藝術靈感,并提供文化、精神、道德、信念和宗教等服務價值,是人類共同的自然文化遺產
6. 濱海旅游的發展前景
優良海港 物流集散地 旅游圣地 藍色海洋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和高端人才聚集區
7. 濱海旅游區發展的不利條件
三亞,位于海南島的最南端,是中國最南部的熱帶濱海旅游城市,全國空氣質量最好的城市,全國最長壽地區(平均壽命80歲)。
三亞市別稱鹿城,又被稱為“東方夏威夷”,位居中國四大一線旅游城市“三威杭廈”之首,它擁有全海南島最美麗的海濱風光。東鄰陵水縣,西接樂東縣,北毗保亭縣,南臨南海。陸地總面積1919.58平方公里,海域總面積6000平方公里,其中規劃市區面積約37平方公里。東西長91.6公里,南北寬51公里,常住人口為53.6萬人,聚居了漢、黎、苗、回等20多個民族。美麗的三亞市是中國通向世界的門戶之一。
8. 我國濱海旅游發展現狀
秦皇島是河北的一個地級市,位于河北省東北部,是一座沿海城市,其總面積約常住人口310多萬。秦皇島地理位置優越,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重要的出???、京津冀協同發展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兩大國家戰略的交匯點,而且還是改革開放之初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但這座城市的發展確實不盡人意,數據顯示,2019年秦皇島GDP只有1612億元,在河北僅排名第九,而人均GDP也只有5.18萬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秦皇島發展不快,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是產業單一。秦皇島是著名的濱海旅游、休閑、度假勝地,可以說是一座旅游城市,旅游資源豐富,其中以北戴河、山海關最為著名。以旅游城市來定位,環境要求高,只會帶動與旅游業相關的產業,難發展其它產業,這樣導致產業單一,創造的GDP不高。就拿桂林來說,它也是馳名中外的國際旅游城市,但它的GDP也就剛過2000億元,人均GDP不足全國平均水平。因此秦皇島想要取得突破性的發展,個人認為還是找準自己的定位。
9. 發展濱海旅游的自然條件是什么
旅游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多樣的熱帶自然景觀,多沙灘,島嶼,著名的風景名勝和獨特的風土人情,旅游資源豐富,獨特,非凡性突出,價值高./西方人死亡多的原因:此時是西方的冬季,正值圣誕節,有氣候寒冷,而東南亞是熱帶季風氣候,西方人到此旅游的人多;有錢有時間有愿望外出旅游.
10. 濱海旅游優勢
京津冀三省市地域相接、人緣相親、文化相近,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極為重要的區域。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對三地尤其是河北的發展,是一個千載難逢的重大歷史機遇。旅游業關聯度高、融合性強、拉動作用突出,是區域合作最容易起步、最容易實現的領域。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進程中,旅游業扮演著橋頭堡和排頭兵的重要角色,既是共振點和共贏點,又是切入點和突破口。
京津冀區域旅游資源富集。京津冀地區是我國旅游資源最豐富、具有比較優勢的地區之一,旅游資源不僅數量多、規模大,而且種類全、品位高。該地區集中了長城、故宮、天壇、頤和園、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明清皇家陵寢等7處世界文化遺產,占全國總數的近1/5;擁有國家4A級以上景區200余處,占全國總數的1/10,深化區域合作具有雄厚的資源基礎。
京津冀區域旅游特色互補。京津冀三地旅游既有同宗同脈的統一性和完整性,又有各具特色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北京作為首都和全國旅游中心城市,自然、人文、歷史等景觀優勢明顯。天津近代人文旅游資源豐富,以近代文化、民間文化、歐陸古典風情最為著名。河北有山有海,歷史底蘊深厚,資源種類齊全,特別是海濱、海島、草原、湖泊、天然冰雪、優質溫泉、青山秀水、鄉村風光等都是發展環京津休閑產業的特色資源。
京津冀區域客源市場廣闊。京津冀處于環渤海中心地帶,是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后快速崛起的第三增長極,區位優勢明顯,交通通訊便捷。京津冀及周邊省份有4億人口,三地私家車擁有量已超過1000萬輛,市場廣闊、潛力巨大。京津冀GDP已突破6萬億元,占全國10.9%。經濟基礎優勢明顯。2013年,京津冀旅游總收入超過8000億元,旅游總人數達到6.6億人次,并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
京津冀區域合作基礎堅實。多年來,河北把實施“環京津戰略”作為推動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先后與京津簽署了一系列旅游發展戰略合作協議,與北京、天津等高鐵沿線6省市聯合發起成立“京港澳高鐵旅游市場推廣聯盟”,與京津等長城沿線8省市發起成立“中國長城旅游市場推廣聯盟”,并積極參與組織和推動北方交易會等活動。三地初步建立了區域旅游合作機制,拓展了旅游市場,加強了旅游監管合作,推進了旅游產業發展,促進了三地旅游經濟圈的逐步形成,為京津冀旅游一體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京津冀區域旅游協同發展有良好的基礎和條件,已取得了顯著成效,前景可期。但仍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主要是:難以突破傳統行政區域思想束縛、欠缺一體化協調機制和統一規劃,旅游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建設滯后、旅游資源集約開發利用不夠、整體形象品牌不鮮明、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和產業鏈不完善等。這些都需要京津冀三地切實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共同努力推動實現協同發展。
一、建立健全協調合作機制
協調聯動的合作機制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保障。京津冀三地旅游合作起步較早,進展很快,但是一直沒有形成全面統籌、協調聯動的長效機制。三地應主動作為,共同推動成立京津冀旅游協同發展領導小組,完善京津冀政府間交流平臺,建立京津冀及相關市縣參加的定期旅游協調會議制度,研究確定區域旅游合作戰略、方針與機制,協調解決區域旅游發展與合作的重大問題。同時,共同制定完善京津冀旅游協同發展的相關政策,制定合作發展規則和標準,進一步推動區域旅游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的合作與交流。
二、強化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
推進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做好頂層設計。三地旅游資源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很大的差異性,只有統一整合、規劃對接才能進一步提高整體吸引力和競爭力。在資源普查基礎上,三地可共同編制《京津冀旅游業協同發展規劃》,根據不同資源特色,統籌策劃功能定位和結構布局,明確旅游市場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等發展目標,通過有效整合,構建多元化旅游板塊,實現互補協同發展。同時,盡快編制河北省對接京津市場的專項規劃,使河北更快、更有效的對接京津旅游市場,加速河北旅游發展。
三、建設一體化旅游交通體系
構建一體化旅游交通體系,是區域旅游協同發展的基礎。目前,三省市間和重點景區間道路建設均有滯后現象,斷頭路多,部分路段堵車嚴重、道路等級較低,不能適應快速、便捷的現代旅游交通需求,影響了京津冀旅游業整體快速發展。應借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勢,著力構筑區域一體化交通體系,加快形成適應旅游發展要求的現代立體交通網絡。推動開通京津至我省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列車,在旅游旺季加開三地之間的旅游列車或增加旅游坐席。爭取形成三地旅游直通車網絡體系,共同推動三地旅游集散中心等相互開行通往異地的旅游直通車,構建城市間旅游公共交通網絡,打造“京津冀公交旅游圈”。
四、共同塑造區域旅游品牌
形象鮮明的區域旅游整體品牌是京津冀旅游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三地應大力開展區域旅游聯合宣傳推廣,聯合推出精品旅游線路,聯合策劃組織旅游宣傳活動,聯合參加旅游展會,聯合舉辦旅游節慶,以及共赴境內外重點客源市場開展聯合促銷,建立形成一體化宣傳格局。河北將著力對節慶活動進行整合,與京津合作把張北草原音樂節、衡水湖馬拉松等區域性節慶活動,打造成具備全國乃至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構建京津冀旅游宣傳營銷平臺,推動在三地媒體開設京津冀旅游一體化專欄,在三地旅游網共設京津冀旅游板塊,支持區域內旅行社、景區、酒店等企業聯合建立旅游營銷合作聯盟,鼓勵在策劃包裝產品、省際聯合推廣、互送旅游團隊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五、構建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務體系
強化服務意識,優化發展環境是京津冀旅游協同發展的重要保障。加快建立一體化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共同制定符合京津冀旅游產業發展需求的旅游咨詢服務、標識標牌系統等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標準,加快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詢中心、旅游指示標識等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使自助旅游公共服務規范化、一體化。探索推出區域內旅游惠民便民政策,加快推進省際間旅游網絡平臺相互鏈接,開通遠程網絡化預售票系統,積極推動“京津冀旅游一卡通”全面發行使用,推行統一旅游套票,實現京津冀區域旅游市場一體化。
對河北旅游來說,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是一次重大的、空前的歷史發展機遇,我們必須乘勢而上,借勢發展,力求更大作為。只要三地加大統籌整合、強化緊密合作、推動協同發展,就一定能夠把京津冀地區打造成為中國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成為帶動區域旅游特別是河北旅游業新一輪快速增長的重要引擎。
11. 發展濱海旅游的意義
濱海新區位于天津東部沿海,包括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三個行政區和開發區、保稅區、天津港以及東麗區、津南區的部分區域,規劃面積2270平方公里,海岸線153公里,截至2008年底,濱海新區常住人口達到202.88萬人。
這里擁有世界吞吐量第六的天津港,通達全球400多個港灣,服務華北、西北、東北12個省區市;
天津濱海國際機場,連接國內外30多個世界名城;
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和信息通訊網絡,在第一時間與世界相連。
這里聚集了國家級開發區、保稅區、高新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和中國面積最大、開放度最高的保稅港區,是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豐富的石油、天然氣、海鹽和1214平方公里可供開發的土地,濱海新區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新世紀新階段,黨中央國務院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作出了加快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十六屆六中全會、十七大和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都對加快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要求。國務院2006年20號文件對濱海新區開放開放作出了全面部署。
堅持改革開放帶動、科技創新引領、高端產業支撐、服務能力提升、發展環境保障,濱海新區將努力成為繼深圳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之后服務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成為科學發展的排頭兵。
這是一片充滿希望的新區。項目集中園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成建設。
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軸,沿海岸線建設海洋經濟發展帶,在軸和帶的T型結構中,建設塘沽、漢沽、大港三個生態城區和八個產業功能區。
先進制造業產業區、濱海高新區、臨空產業區、濱?;^、臨港產業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產業,著力打造特色突出的現代制造業集群和我國自主創新的領航區。
中心商務區、海港物流區、濱海旅游區,以金融、物流、商貿、旅游等現代服務業為重點,匯聚更多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著力構筑發展的新優勢。
中新天津生態城,是繼蘇州工業園之后,中國、新加坡兩國政府又一個重大合作項目,將創造21世紀人類居住的新模式。
這是一方改革開放的熱土。不斷優化的投資環境和完備的配套設施,造就了投資的良好條件;一流的政府服務和完善的法制環境,成為各國投資者創業的理想之地;高效率、低成本為各國企業提供了通往成功的捷徑;科技、金融、體制等10個方面的配套改革為企業插上了起飛的的翅膀。
摩托羅拉、豐田汽車、三星電子、空中客車等12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此匯聚,15000多家外資企業生根。
花旗、渣打、匯豐、瑞穗等一批外資銀行紛至沓來,租賃公司、私募基金、產業基金競相進入,濱海新區成為跨國公司的競技場。
這是一個激情創新的舞臺。環抱濱海新區的北京、天津科技圈是中國知識最富集的區域,所擁有的科技人員,占全國的四分之一。
國家生物醫藥國際創新園、民航科技產業化基地、工業生物技術研發中心等12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人工細胞、電動汽車、微納技術等20個省部級工程中心,冶金、化工、醫藥等10個行業技術研發中心,50多個重大自主創新項目,正在建設之中。30多家國際工程中心、150多家中外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已建成運營。
每年有數百家高成長型企業脫穎而出,三千多項專利在這里誕生??湛虯320大飛機、新一代運載火箭、百萬噸乙烯、300萬噸造船等引擎項目構筑起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的產業結構。濱海新區將成為先進技術的承接地和擴散地、高新技術的原創地和產業化基地。
這是一座和諧生態的魅力之城。600多平方公里濕地,150多平方公里的水庫,構建了獨特的基礎條件。
一片片人工森林,一塊塊綠地草坪,一條條綠色長廊,五條婉延的河流,繪制了濱海新區優美的生態韻律。
百鳥遷徙,群鷗飛翔,織就了濱海新區人與自然和諧的動感畫卷。
足球場、圖書館、博物館等大型文體設施相繼建設,社區文化中心、體育健身場所、醫療保健網絡遍及城鄉,中小學校、職業教育、高等院校科學布局。
世界各地的美食佳肴,一流的購物環境,安全的生活保障,吸引著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人們聚集在這里,盡享舒適與愜意。
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站在高起點,搶占制高點,達到高水平。濱海新區這個中國最有潛力、最具活力、最富魅力的現代化經濟新區,將依托京津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我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逐步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型新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