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春節 --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所有節日
路神生日 -- 元月初五
元宵節 -- 正月十五
春龍節 (龍抬頭) -- 二月初二
寒食節 -- 清明前一天
清明節 -- 四月(四)五日
立夏節 -- 二十四個節氣之一。在立夏日
端午節 -- 五月初五
天貺節 -- 六月初六
翻經節 -- 六月初六
姑姑節 -- 六月初六
火把節 -- 六月二十四日
七夕 -- 七月初七
盂蘭盆節 -- 七月十五日
中元節 -- 七月十五日
鬼節 -- 七月十五日
地藏節 -- 七月三十
中秋節 -- 八月十五
重陽節 -- 九月初九
祭祖節 -- 十月初一
冬節 -- 二十四個節氣之一。冬至日
闊時節 -- 12月20日
臘八節 -- 十二月初八
小年 -- 臘月二十三
除夕 -- 十二月三十,臘月三十
中國16個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16個傳統節日分別是春節、元宵節、龍抬頭、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臘八節、冬至節、祭灶節、除夕。節日不同,蘊含的寓意也不—樣,各地的習俗也雖有差別,但出入不大。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龍抬頭、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 ;寒食節(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后);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祭灶節(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等。
節日不同,蘊含的寓意也不—樣,各地的習俗也雖有差別,但出入不大。另外,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們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十二個傳統節日的時間和風俗是什么?
十二個傳統節日的時間和風俗是如下:
1、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風俗:可大體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奉祀神靈,以應天時;崇宗敬祖,維護親情;驅邪祛惡,以求平安;休閑娛樂,放松心情。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風俗: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3、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
風俗:人們在龍抬頭時節,會舉行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并將龍抬頭時節作為一個納祥轉運的日子。北方一些地區二月二有圍糧囤、引田龍、敲房梁、理發、煎燜子、吃豬頭肉、吃面條、吃水餃、吃糖豆、吃煎餅、忌動針線的習俗。
4、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后)
風俗: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游,也稱“踏春”。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
5、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風俗:端午習俗主要有扒龍舟、祭龍、采草藥、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藥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薰蒼術、佩香囊等等。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