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滄源、孟連三縣,耿馬、瀾滄、雙江、鎮康、永德、昌寧、勐海等縣也有分布。由于佤族主要分布區在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的怒山山脈南段展開地帶,山巒起伏,平壩極少,又稱阿佤山區。佤族人口數為396610人。使用佤語。
佤族是中國云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元封2年),漢武帝置益州郡,轄境達今高黎貢山以東的廣大地區。當時分布在瀾滄江以西的佤、布朗、德昂等族的先民,已在漢朝的統屬之下。
從唐代以后的記載可以看出,佤族主要從事狩獵、采集、飼養家畜,有的已經是初期的農業經濟。明清以來,佤族的社會經濟又有了較大的發展,當時的佤族社會已從原始的采集、狩獵過渡到以農業為主,并從原始氏族公社過渡到以地緣為基礎的農村公社。然而與其他較先進的氏族比較,社會發展仍較緩慢。他們“居山嶺 ”,種雜糧,捕獵仍占重要地位。耕作方法“不用牛耕,惟婦人用攫鋤之”。雖有寨落,但“遷徒無常,不留余粟。”
新中國成立后,佤族人民獲得了新生。1954年6月成立了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1955年10月成立了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1964年2月成立了滄源佤族自治縣,1965年3月成立了西盟佤族自治縣,保障了他們的民族平等和當家作主的權利。建國40多年來,佤族人民經過開發和建設,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他們通過治山治水,大力修筑水田,改變原始耕作方法,使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過去完全沒有工業的阿瓦山區,現在已建立起了水電站、拖拉機站和農具、冶鐵、食品加工等地方工業,交通運輸、商業、文教、衛生事業也有了十分明顯的變化。
佤族的口頭文學豐富多彩,千姿百態,涉及到人類的誕生、萬物的生存,婚喪禮俗,生產生活等眾多的方面,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學藝術中的獨具一格的奇葩??陬^傳說包括神話、傳說、故事、詩歌以及謎語、格言等內容,其中,以動物或動物與人為主人翁題材的故事尤為豐富,喻意深刻,常有芬芳的山地文化的特色。
滄源地區自1965年以來發現的崖畫群,雖然尚不能肯定出自佤族先民之手,但它的內容與佤族的歷史習俗關系密切。崖畫共有10處,集中分布在勐省河流域的半山區,方圓數十里。崖畫中的一幅村落圖,與阿佤山中心地區本世紀50年代村寨的結構與分布相似,大約有3000年左右的歷史。
歷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寬口大褲;婦女著摜頭衣和橫條花短裙,飾物有項圈、項鏈、手鐲、腰箍和腳箍等,大部分為銀制品或竹藤制品,或涂上天然色料,或取決于自然的色彩,幾乎為男女老少所共同喜愛。隨著社會的發展,佤族的服飾也開始有了變化,出現了長裙、筒裙以及一些較為有時代感的衣著和裝飾,但佤族聚居的地區仍然保持著傳統的民族特色,且大多數衣服的原料是自種的棉麻,經過自紡自織成布,按其傳統的方式,加工制做的,織出的圖案像孔雀、白鷴等羽翎,有的像靈貓、鯪鯉等毛皮的圖案。
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腰或小山巔。在西盟地區有的村寨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聚成了數百戶的大寨。佤族喜歡住竹樓,部分改住土坯平屋,這是后來改變的新的住宅形式。竹樓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關牲畜。佤族人喜歡嚼檳榔、喝酒,有“無酒不成禮,說話不算數”的說法。佤族人也有飲濃茶的習俗,而喜食辣椒是男女老少的共同嗜好。
56個民族的民風民俗
2021年06月30日 13:41:0313
上一篇: 大阪的美食有哪些?
下一篇: 云南的石林,有哪些旅游景點 石林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