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造紙術
(1)西漢先后出現絮紙和麻纖維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
(2)東漢宦官蔡倫于105年改進造紙術,制造植物纖維紙。
(3)造紙術6世紀傳到朝鮮、越南和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并經阿拉伯人傳到非洲和歐洲。
2、印刷術
(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詩,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國印制的《金剛經》卷子。
(2)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書籍。
(3)宋代雕版印刷業很發達,刻印的書,字體工整,裝訂精美。11世紀中葉,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
(4)元朝出現錫、木活字。后來又有銅、鉛活字印書。
(5)活字印刷術發明后,向東傳入朝鮮、日本,向西傳入埃及和歐洲,改變了當時歐洲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
3、指南針
(1)戰國時期發現磁石指南特性,發明“司南”。
(2)北宋已會使用磁針指南,后來把磁針裝在羅盤上,制成指南針用于航海。
(3)南宋時指南針傳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國,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發展,并為新航路的開辟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
4、火藥
(1)唐朝時《真元妙道要略》一書最早提到了火藥,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
(2)北宋時火藥已廣泛在軍事上使用,東京設立“廣備攻城作”,制造火藥和火器;宋仁宗時成書的《武經總要》記載了許多火器的制作方法。
(3)南宋時發明了“突火槍”,管形火器的出現,開創了人類作戰史的新階段。
(4)金的火器制造業比較發達,所制的“震天雷”、“飛火槍”威力很大。金的軍隊用這兩種火器打退了蒙古軍隊的進攻,取得局部勝利。
(5)我國發明的火藥在13世紀中期傳入阿拉伯,后來又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5、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法成就
(1)夏朝:歷法“夏小正”,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情況。
(2)商朝: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紀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國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記錄。
(3)春秋:留下世界公認的關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比歐洲早670多年。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了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比歐洲早160年。
(4)戰國:《甘石星經》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人們還測定了一年的季節。
(5)西漢:武帝時制定“太初歷”。前28年西漢關于太陽黑子的記錄是世界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6)東漢: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7)隋唐:①隋朝天文學家劉焯編制的《皇極歷》,創立了計算日月運行的新方法,是當時最先進的歷法。②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在《皇極歷》的基礎上制定的《大衍歷》,比較準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③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
(8)元朝: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郭守敬改進了簡儀和圭表,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編《授時歷》年周期與現行公歷同,但早于現行公歷300年問世。
6、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
(1)西周:商高講過“勾三股四弦五”這一勾股定理特例,載于《周髀算經》。
(2)春秋:九九乘法表。
(3)西漢:劉歆推算圓周率為3.1547。
(4)東漢:《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
(5)三國:劉徽運用極限理論,提出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
(6)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這一成果比歐洲早一千年。他還為《九章算術》作注。又著《綴術》等書。
(7)唐朝:著名數學家王孝通撰寫的《緝古算經》,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決工程建設中上下寬狹不一的計算問題,是對古代數學理論的卓越貢獻,比阿拉伯人早三百多年,比歐洲早六百多年。
(8)明代:數學家程大位編著《算法統宗》,奠定了后世珠算法基礎。
(9)清代:蒙古族數學家明安圖推出“割圓九術”,將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圓密率捷法》。他用解析幾何方法把三角函數和圓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擴展資料: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指中國古代各項科技成果,包括造紙、印刷、紡織、陶瓷、冶鑄等。
中國古代科技源于生活,而生活需要各種實用技術。造紙、印刷、紡織、陶瓷、冶鑄、建筑等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發明創造無不帶有鮮明的實用烙印。
物理學成就
戰國時期:物理學有較大成就?!赌洝分杏写罅康奈锢韺W知識,其中包括杠桿原理和浮力理論的敘述,還有聲學和光學的記載。關于光影關系、小孔成像等,寫的很系統,被現代科學家稱為“《墨經》光學八條”。
醫藥學成就
(1)先秦時期:扁鵲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醫生,后代把他奉為“脈學之宗”,他采用望聞問切四診法,從脈象中診斷病情。切脈是扁鵲的主要成就。四診法成為我國中醫的傳統診病法,兩千多年來一直為中醫所沿用。
(2)兩漢時期:①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它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②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藥物學著作。③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人譽為“神醫”,發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④東漢末年的名醫張仲景,被稱為“醫圣”,其代表作《傷寒雜病論》是后世中醫的重要經典。
(3)隋唐時期:①唐朝杰出的醫學家孫思邈的《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藥學成果,并有許多創見,在我國醫藥學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②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③唐高宗時期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4)明清時期: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藥物一千八百多種,方劑一萬多個,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藥學,被譽為“東方醫藥巨典”。李時珍重視實地考察和試驗觀察,注意運用比較方法,所以他對藥物的認識和總結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本草綱目》對藥物的分類反映了由低級到高級的生物進化觀。李時珍還提出“鳥產于林,故羽似葉”的觀點,反映了他在動物適應環境、相關變異以及遺傳特征等方面的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