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包括: 1、 口頭傳統,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 2、 傳統表演藝術。 3、 民俗活動、禮儀、節慶 4、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 5、 傳統手工藝技能。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和弘揚文化的多樣性。進行全面的考究統計,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 產業化也是一種方式。對傳統文化配以電視制作、動漫設計、軟件開發以及曲藝等項目,都有條件可以開發,進行產業化發展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最大價值利用。在中n3南財經政法大學承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知識產權國際研討會”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吳漢東也認為,只有讓傳統文化不斷發展壯大,形成產業化規模后,才能實現傳統文化的社會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共贏,并且讓傳統文化的凝聚力更為集中。通過申請專利,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知識產權保護相結合,正成為知識產權保護的一個新領域。知識產權包括(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等內容,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為其外觀設計進行專利申請可以說是一種較好的保護方式。青海省專利服務中心負責人范遠明解釋說:“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表示在圖片或者照片中的該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為準,但這種保護也有其局限性,因為專利有法定保護年限,如發明專利保護年限為20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保護年限為10年。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雖然專利的保護年限是有限的,不過,有總比沒有好?!?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制作過程不但勞動強度大、經濟效益不高,而且學習過程也十分艱苦枯燥,許多年輕人都不愿意涉足這些行業。范遠明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獲取專利后,將有利于該項目的市場化開發,并帶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必將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投身這些行業,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無疑是有幫助的。值得注意的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產業化開發時,一定不能將傳統的東西丟掉,但可以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創新,比如現代湟源排燈的制作通過合理應用現代生光電技術和新型材料,使這一古老技藝又煥發了新的光彩。了解,各地政府近年來也相繼劃定了一批省、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于管理責任不明,某些地方主要立足于發展旅游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大量的改造,使這些遺產面目全非,名存實亡童若春建議,盡快制定出臺《非物質文化遺 產保護法》,在法律保護下,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產業化發展規模,保持傳承,將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因此我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可以采取產業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