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引入課堂,必將大大改進當前的學校教育
一個民族的文化是要不斷向前發展的。民族文化發展,主要靠青年群體的共同參與,把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引入課堂是文化傳承中非常重要的舉措。
首先,將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引人課堂,能夠從不同程度上改變音樂教育中重西輕東的現象。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的傳統音樂一直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因此在中國藝術教育界始終存在著比較偏頗的教育理念,重西輕東、重洋輕中,尤其在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中,往往重視西方音樂而忽略傳統音樂。由于不能全面兼收并蓄人類各種藝術文化成果,固步自封,嚴重影響了我國高等藝術教育的發展,長期以來,使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識存在偏狹。很多學生對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了如指掌,而對祖先留下的大量珍貴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遺產卻知之甚少。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民間音樂類文化遺產保護這一大背景下,音樂教師自身必須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繼承的了解和重視,珍惜和關注本民族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真研究現代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消費心理,將優秀文化遺產內容滲透到教學中,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和責任,積極探索課程改革,不斷吸納新的課程理念,提倡優秀的傳統音樂、鄉土音樂進課堂,重建知識結構,全面實現課程開發、學習方式轉變和民間文化傳承三方共贏的局面。如可以開展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題討論;利用傳統節慶或組織周末表演,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載體把那些具有觀賞性、審美性、互動性、體驗性的項目挑選出來,有組織、有目的地加以動態化呈現,并引入教學實踐和文化娛樂生活中。教師還可以講解一些當地的評書、戲劇、曲藝等內容,如四川地區的川劇,北京地區的京劇、北京琴書、京韻大鼓,上海地區的滬劇、越劇、評彈,河南地區的豫劇、祥符調、鑼戲、懷梆、道情等。這樣不僅可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底蘊和魅力得以生動展示,還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擁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另外,還可以聯合高校和科研機構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并開展相關研究,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人才。高??衫闷滟Y源優勢有針對性地開展以本地區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或專家座談會,在學術交流的同……
急求?。∫黄?臨汾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研究的論文提綱
2021年09月04日 11:13:1590
上一篇: 苗族的風俗習慣。
下一篇: 菲律賓的主要民族是?華裔有多少?
- 發表評論
-
- 特別關注
-
維吾爾族與漢族的習俗區別?
4 2
關于東盟十國的各種信息?
164 0
東盟十國的歷史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淵源
139 0
形容東南亞風景的句子
12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