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游目的地在全域旅游開發過程中的問題
2016年1月19日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在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提出:中國旅游要從“景點旅游”到“全域旅游”轉變。
至此,“全域旅游”這個概念開始受關注。所謂“全域旅游”,是指將一個區域作為旅游目的地來建設和運作,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突破行業、部門、區域局限,把旅游業放到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大格局中來謀劃,促進旅游業與生態、文化、體育等產業深度融合,形成多點支撐的大旅游發展格局。在全域旅游格局中,到處都是風景,而非到處都是景點景區;到處都有接待服務,而非到處都是賓館飯店。相應地,全域旅游目的地就是一個旅游相關要素配置完備、能夠全面滿足游客體驗需求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開放式旅游目的地,是一個能夠全面動員(資源)、立足全面創新(產品)、可以全面滿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專業的全域旅游解決方案及大數據服務提供商-中景合天,助力景區全域旅游建設。2. 全域旅游面臨的問題
綠色發展方面,發展全域旅游能把生態和旅游結合起來,把資源和產品對接起來,把保護和發展統一起來,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旅游發展優勢,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創造更多的綠色財富和生態福利。
開放發展方面,全域旅游更加注重拓展開放發展空間,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種制約,走全方位開放之路,形成開放發展的大格局。
共享發展方面,實施全域旅游、促進城鄉旅游互動和城鄉發展一體化,不僅能帶動廣大鄉村的基礎設施投資,提高農業人口的福祉;還能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質量,形成統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鄉旅游大市場。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標志。
3. 對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設的看法
第一維度:市場和游客的角度(產品的豐富性)
第二個角度:旅游目的地建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第三維度:深化改革的需要
一、體制機制
二、政策創新
三、規劃統籌
全域旅游規劃的特質要求
四、供給體系
五、公共服務
六、優質服務
七、資源環境
八、品牌影響
4. 旅游目的地在全域旅游開發過程中的問題有哪些
1、創新理念觀,構建全域旅游思維
全域旅游規劃要從“單一景點規劃建設”思維向“全域吸引物規劃開發”的思維模式轉變,以“全域旅游”的發展理念為引領,融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打破傳統過時的景點旅游規劃的固有思維模式,運用全新的旅游開發理念,激活全域旅游開發的生態環境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構建全域旅游共享機制。
2、創新體例觀,變革規劃內容供給
在“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與“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全域旅游規劃將創新體例觀,立足于區域旅游業發展,視全域為有機的生態系統,以現有旅游規劃的基本體例為依據,加入全域旅游發展過程中關注的旅游新業態、旅游產業融合、公共服務體系、旅游目的地營銷、旅游節能減排等內容。。
3、創新要素觀,延伸旅游資源鏈條
將旅游要素的概念進行延伸與拓展,并對各要素加以整合。旅游產業的發展需要考慮的不僅是將傳統的六要素進行重組,更要將旅游與農業、工業、城建、交通等融合發展,著力打造旅游精品,形成產業集群,構建全方位、高質量、高效率的旅游服務運行體系。
5.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景區,旅游目的地的認識和變化
是防城港市
廣西防城港邊境旅游試驗區是于二零一八年經過國務院批準而設立的,它位于廣西防城港,因為自身地處北部灣的一畔,所以是中國西部的第一大港口,與東盟地區的河運,陸運,以及海運緊密相連。在防城港旅游試驗區內,擁有著像十萬大山,江山半島,北侖河口以及京島等等的旅游資源。勇士這里的口岸出入境的人數也是中越沿邊口岸城市之中最多的,因此到這里游玩的人在防城港游玩結束之后,還可以沿著道路到越南游玩,可謂是非常方便。
6. 全域旅游和旅游目的地建設之間的關系
旅游業發展的路徑包括:
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形成產業旅游化。
全域旅游強調旅游業在區域統籌、城鄉一體和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帶動引領作用,強調旅游業在整個區域產業結構的突出地位,應以旅游業為主導產業,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深度融合和全社會共同參與,達到旅游業帶動,甚至統領經濟社會共同發展。具體內容是:旅游與農業、工業、林業、文化、體育、醫療等相關產業和行業融合發展、相互滲透,旅游新業態不斷涌現。旅游各要素配置完善,旅游產業鏈長,產品附加值高。旅游業對投資、稅收、就業等的綜合帶動和促進作用強。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從規模增長型發展模式向質量效益型發展模式轉變。
旅游戰略地位確定, 部門共同參與。
全域旅游強調旅游目的地全社會、各部門積極參與旅游開發、建設、管理的過程中。這首先是旅游業在縣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確定,旅游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好,政府對旅游業發展的重視程度較高,部門聯動、協調配合較好,支持旅游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和扶持力度較大,形成全社會發展旅游的共識。其次是旅游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多規合一。 “
市場監管有力, 游客游程通暢 。
全域旅游強調從游客進入目的地開始,一直到游客離開目的地的整個過程中的全程保障。要強化監管,加強旅游執法力度,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建立旅游資源承載力和游客總量管控機制,以及高峰期安全預警及應急處理機制,營造優質的旅游環境。完善安全保障與救助應急管理系統,建立吃、住、行、游、購、娛等環節全覆蓋的,集旅游資訊、風險警示、旅游投訴、執法監管、應急救援、旅游保險等于一體的旅游風險保障體系。
游客滿意度高, 享受有品質的服務。
居民的熱情好客和對本地生活的自豪感、健康有序的市場秩序直接影響當地的旅游形象。
全域旅游強調人人都是旅游形象,人人都是旅游環境的理念, 居民與游客實現有機融合,強調游客的深度全程體驗。外來游客不僅觀賞當地的自然風光與風土人情,更要深度參與體驗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感受當地居民的生活態度,融入當地的日常生活環境。因此,居民的熱情好客和對本地生活的自豪感、健康有序的市場秩序直接影響當地的旅游形象。必須大力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數,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機制,推動當地人積極參與旅游開發,提高當地人對本地旅游資源和旅游形象的認知度和滿意度,從而全面滿足游客旅游體驗及地方文化,全面提高游客的滿意度。
7. 旅游目的地在全域旅游開發過程中的問題研究
全域旅游規劃的三個基本:
1、明確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和產業布局
要構建全域旅游,必須在對區域外部發展環境和內部發展條件進行全面研究的基礎上,從全域旅游和旅游目的地兩個維度對發展條件進行重新診斷,一方面結合現狀,對照全產業參與、全要素投入、全空間整合、全季候活動、全旅游體驗、全社會受惠等六大特征進行定性評價;另一方面要結合國際國內旅游目的地評判標準進行體系評估,以量化打分形式確定區域全域旅游和旅游目的地建設的差距,進而明確全域旅游規劃的重點任務。
2、塑造核心吸引物并明確功能空間劃分按照全域旅游戰略定位
結合產業功能布局,進行分區布局規劃,分別對每個功能片區的公共吸引物集聚區域(含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國家濕地公園、地質公園、世界遺產等所在區域)、限制開發區(農用地、灘涂、草地、林地等生態脆弱的區域)、優化發展區(城鎮、村莊、度假區及具備建設條件的荒山、荒坡、荒涂等區域)等空間進行劃分,重點劃定區域邊界,界定土地性質和條件,分析片區空間結構,確定片區的重點開發空間,并進行片區旅游生產要素配置。各功能片區內容重點在片區核心吸引物如何構建、新增項目如何融合與引領、原有項目如何提升、片區旅游業態如何配置、環境承載力如何計算、公共服務設施如何配套等。
3、創新旅游發展規劃,改革評價體系
發展全域旅游不能循傳統思路,需要創新規劃。要將旅游規劃理念融入經濟發展全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理念,將旅游資源和其他資源合理配置。全域旅游模式的規劃與景點旅游模式的規劃不同,不只是規劃景點景區、賓館飯店,需要系統全面規劃景點景區內外各種資源要素。發展全域旅游,必須樹立科學的旅游觀念,按照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相關的統計監測和評價體系??梢詫l展旅游作為區域內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重要發展目標和重要考核內容,形成明確的任務分工要求,形成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的合力;創新旅游數據征集、分析體系,按照旅游發展的新業態、新特點和新趨勢設置評價體系。
8. 全域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全域旅游"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指導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將有利于各行各業統一發展目標。以旅游為導向,文物保護、旅游開發和城鎮建設同步推進,對國土資源整理、資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處。統籌各方力量,全域發展旅游事業,旅游業將成為一項民生工程。
二、以全域旅游理念指導旅游業發展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旅游可以加快城鄉之間的互動融合和統籌發展,可以促進民族之間的互動交流,用“全域旅游”的理念來指導一個區域內的旅游業發展,在布局上將更為合理。
(一)戰略規劃上的必要性
截至目前,我國有184處5A級旅游景區;12 163家星級飯店(其中四星級酒店2 424家、五星級酒店808家),在第二季度的營業收入合計為514.11億元。但盡管如此,我國的旅游業仍存在散、小、發展不均衡、亮點不多的問題,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品牌影響力。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國旅游缺乏一個統攬全局的總體規劃,對旅游發展的戰略定位沒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我們要借用專家和群眾的智力,通過編制規劃,明確定位,理清發展思路,確定實施路徑,避免在發展道路上走彎路。因此,把“全域旅游“提升到戰略定位的層面上十分必要。
(二)行業轉型升級上的必要性
第一、二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已到了一個層面,只有第三產業的空間還未全面發揮出來。
據國家信息中心旅游規劃研究中心課題組2015年7月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2014兩年旅游產業對GDP直接貢獻都超過7%,旅游產業對GDP綜合貢獻都超過10%;旅游產業間接帶動增加值超過15 000億元,對GDP增長拉動點數在1%左右,對GDP增長率貢獻超過10%;在間接帶動各產業中,對第三產業的帶動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二產業、第一產業。其中交通運輸、住宿、旅游購物、餐飲等四個行業對旅游業增加值貢獻近90%。
發展全域旅游是旅游業長遠發展的需要,是大眾消費升級的需要,是我國一、二、三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是穩增長保運行拉動投資消費的需要。
(三)旅游者需求上的必要性
旅游消費需求是多樣化、個性化的,全域旅游發展要適應城市群發展的需要、適應交通快速發展的需要,達到道路建設風景化、交通體驗休閑化、環境影響最小化的效果;要利用“互聯網+”把智慧旅游項目包裝成大項目,從交通和信息上最大程度地方便游客,從而帶動投資。
全域旅游對生產要素的配置,更能發揮旅游的導向作用!如果我們工作的重點仍然局限在景區景點,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和宏觀效果都會受限。要用全域旅游的概念,布局旅游產業發展,發揮全域旅游對生產要素布局的導向作用?!敝挥型ㄟ^全域旅游才能合理配置資源。旅游發展到現在的規模水平,對資源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景區景點。
三、以“全域旅游”指導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
旅游業涵蓋了多個層面,薈萃了古建筑、陶瓷、民俗、宗教和邊塞等多種文化,具有不可限量的開發價值。
(一)“游”
有數據顯示,未來20年,我國人均GDP將超過1.5萬美元,50%以上的居民進入中等收入之列。如果居民人均年出游超過5次,全國旅游市場規模將超過70億人次,旅游將成為大多數人的普遍性消費。
(二)“住”
我國現有12 163家星級飯店(其中四星級酒店2 424家、五星級酒店808家),在2015年第二季度的營業收入合計為514.11億元。此之還有眾多的民宿,為我國旅游出行提供了穩定的保障。
(三)“行”
中國旅游研究院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旅游市場實現平穩增長,國內旅游36.11億人次,同比增長10.67%;中國出境游市場首次過億,達到1.07億人次,已連續兩年成為世界排名第一的客源地,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出境游消費國。預計2015年,出境游人次同比增長16%以上,客源將進一步向中西部地區、二三線城市乃至農村地區延伸。
(四)“旅游+”
“旅游+”是指充分發揮旅游業的拉動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為相關產業和領域發展提供旅游平臺,插上“旅游”的翅膀,形成新業態,提升其發展水平和綜合價值。在此過程中,“旅游+”也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發展空間,推進旅游轉型升級。
長期以來,關于旅游的認識停留在簡單的消費層面,旅游同樣是增強國民幸福感、提升國民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的新增長點;是優化區域布局、統籌城鄉發展、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增長點。
推進“旅游+”,對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就業具有重要意義,可以“一業促五化”,有利于推進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網絡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發展生態化。
全面推動全域旅游發展,將有利于各行各業統一發展。以旅游為導向,文物保護、旅游開發和城鎮建設同步推進,對國土資源整理、資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處。統籌各方面力量,全域發展旅游事業,旅游業將成為一項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