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游扶貧戰略
結合鄉村歷史文化、地理位置和特色資源等條件,運用旅游資源的評價系統對鄉村進行綜合評估,以確定鄉村旅游的模式,最后規劃設計鄉村旅游產品,借助地理優勢和當地特色,開發鄉村體驗產品,充分調動旅游者吃、住、行、游、購、娛。
資源特有型可以憑特有資源吸引旅游者,讓其體驗別處沒有的感覺。
產業依托型借助農業與旅游業的協同發展,通過農業觀光、休閑、度假和體驗等功能,進而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餐飲服務。
2. 旅游扶貧戰略研究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發展鄉村旅游對新農村建設有深遠意義,鄉村旅游是扶貧旅游的一種特定形式。
堅持因地制宜,大力推進鄉村旅游助推鄉村全面振興。推動鄉村旅游,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特色發展,走特色化、集約化發展道路。要把制定鄉村旅游規劃擺在首位,根據本地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定位,謀劃重點發展的制造業產業、農業現代化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等,同時要在交通規劃建設上做好緊密結合,搶抓構建大交通戰略機遇優勢,認真研究支持產業發展、重點項目建設的政策、理論支撐和要求。要著力培育鄉村旅游地方和產業的知名度,堅持用文化旅游留人,把文化旅游擺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打好森林公園、風景區、休閑旅游等特色化品牌,展現地方在發展鄉村旅游中的生態的、紅色的、積極向上的文化特色,實現引導人、吸引人、帶動人的價值氛圍。
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利于構建宜居的農村環境,促進新農村建設?!笆奈濉睍r期,必須大力推動鄉村振興,要充分看到鄉村旅游在助推鄉村振興中的巨大潛力,堅持把鄉村旅游做到重點任務來抓。
3. 旅游促進扶貧
(一)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格局。貴州在全國率先完成全省域旅游資源大普查,世界上第一個以山地旅游為主體的國際旅游組織——國際山地旅游聯盟落戶,實施山地旅游標準化三年行動,著力創建全國全域旅游示范省、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區,搶占山地旅游、全域旅游發展高地。
(二)文旅融合業態創新,培育壯大產業新增長點?!笆濉币詠恚F州累計推出588個新項目新業態。大力實施100個旅游景區建設工程和“1+5個100”工程,全省4A級以上旅游景區增至137個、省級以上旅游度假區37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7個,世界自然遺產地、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數量均居全國第一。
(三)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夯實鄉村振興產業基礎。大力實施旅游扶貧九項工程,開展“宣傳促消費扶貧”十大行動計劃,制定推廣鄉村旅游管理服務3個省級標準。
(四)宣傳推廣引資引源,提升多彩貴州頻帶形象。充分把握旅游業“流量經濟”“形象經濟”“眼球經濟”等特點,深耕國際國內客源市場,講好多彩貴州故事,構建多維度宣傳推廣體系、差異化優惠政策體系。
(五)加大政策紓困力度,推動旅游產業提振復蘇。貴州省委、省政府出臺實施支持文化旅游業恢復并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在全國率先全域有序開放貴州旅游景區,科學統籌常態化疫情和旅游市場恢復發展。
(六)強化旅游市場監督,優化貴州旅游服務環境?!耙皇肿チ髁俊⒁皇肿ベ|量”。近年來,貴州布局建成旅游咨詢服務中心、同時開展“多彩貴州滿意旅游痛客行”活動,依法嚴打旅游違法違規行為。
4. 旅游扶貧的發展
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僅有利于增加農民收益,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而且對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村整體文明水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具體而言,銘智旅游認為發展鄉村旅游的積極作用主要有:
1、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
2、增加農民受益,讓農民脫貧致富
3、有利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4、進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促進鄉村整體文明的提高
5、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科學發展觀要求
6、有利于鄉村自然環境向著鄉土化、特色化的方向發展
7、有利于鄉村傳統文化的挖掘和保護
8、有利于農村選擇城鎮化的方式
5. 旅游扶貧戰略方案
據國家旅游局網站消息,日前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2017年定為國際可持續旅游發展年。為此,旅游局從2016年起推出旅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大舉措:舉辦首屆世界旅游發展大會、推出促進綠色旅游發展行動方案、推出公共服務和目的地建設行動方案、推出旅游信息化行動方案、推出旅游產業促進行動方案、推出旅游促進創業創新行動方案、推出鄉村旅游和旅游扶貧行動方案、推出旅游市場秩序治理行動方案、推出文明旅游促進行動方案、推出旅游人才隊伍建設行動方案。
6. 旅游扶貧戰略的了解程度?
2016年是貴州省全面貫徹中央扶貧開發會議精神、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首戰之年。一年來,我省全面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按照“五個一批”脫貧路徑的要求,著力打好“六大脫貧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果。
狠抓生產發展精準脫貧。全年實施產業扶貧項目約2萬個,74.2萬貧困人口從中受益成功脫貧。為5萬就地脫貧人口每人整治1畝優質農田,對44萬貧困地區青壯年勞動力進行規范化技能培訓,打造鄉村旅游景點231個,在1300個貧困村設立電商網點,拓寬了貧困人口的增收門路,提高了增收水平。
狠抓易地扶貧搬遷精準脫貧。全年分兩批搬遷45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4.6萬人),555個安置點已全部開工建設,建成安置房8.92萬套,已搬遷入住戶戶均實現1.5人就業,其余安置房將在春節前后陸續建成并搬遷入住。
狠抓生態補償精準脫貧。完成營造林528萬畝,治理石漠化10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200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2%,落實護林員指標2.5萬人,直接帶動近10萬人脫貧。
狠抓教育醫療扶助精準脫貧。加大財政投入,壓縮6%的行政經費用于支持貧困地區教育發展,對農村貧困家庭學生上高中、大學實行“兩助三免(補)”補助政策。對31.7萬貧困學生發放“兩助三免(補)”資助金10.1億元。把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圍,實施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醫療保障”,受益貧困人口113.67萬人次,補償金額15.02億元。
狠抓政策兜底保障精準脫貧。推進民政低保標準與扶貧標準“兩線合一”,將158萬無力脫貧、無業可扶貧困人口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實行政策性兜底脫貧。對78.7萬受災群眾實施臨時救助,改造農村危房30萬戶,加強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殘疾人關愛救助保障。
狠抓基礎設施建設精準脫貧。圍繞脫貧攻堅基礎設施最后一公里,建成通村通組路1萬公里。建設了一批水利供水工程,新增解決249萬人的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投入445億元繼續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有效解決一批貧困鄉村尤其是少數民族特困鄉村的水、電、路、訊等發展瓶頸制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