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游帶動脫貧攻堅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甘肅省全省文化和旅游局長視頻會議上獲悉,2020年,全省接待旅游總人數2.13億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455億元。
2020年,甘肅省文旅行業迎難而上,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既有喜人成績,也有閃光亮點: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利用群體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狈Q號;鄉村旅游成為脫貧攻堅生力軍;全國鄉村旅游與民宿工作現場會、“一帶一路”美麗鄉村國際論壇在甘肅召開;甘肅成為全國長征、長城、黃河文化公園建設重點省份;環西部火車游、文物考古、非遺傳承、春綠隴原惠民演出、“你是人間四月天”、“豐收了·游甘肅”、一部手機游甘肅等工作在全國贏得口碑;全省新增2個國家5A級景區、創建2個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
2. 旅游帶動脫貧攻堅媒體報道
鄉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為宗旨,以村莊野外為空間,以人文無干擾、生態無破壞、以游居和野行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
以往鄉村旅游是到鄉村去了解一些鄉村民情、禮儀風俗等,也可以觀賞當時種植的一些鄉村土產(水稻、玉米、高粱、小麥等)、果樹、小溪、小橋及了解它們故事。
旅游者可在鄉村(通常是偏遠地區的傳統鄉村)及其附近逗留、學習、體驗鄉村生活模式的活動。
該村莊也可以作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區的基地。鄉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發生在鄉村地區,二是以鄉村性作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2015年5月19日是第五個中國旅游日,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湖北恩施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調研旅游扶貧工作時強調,鄉村旅游是基層和群眾的創造,旅游扶貧是貧困地區扶貧攻堅的有效方式,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3. 旅游 脫貧
一、積極影響:促進經濟發展和增加就業。
旅游業是一個關聯性極大的產業,旅游業的發展可帶動國民經濟其他行業的共同發展;從勞動就業來看,旅游業是一個拉動密集型行業,對勞動力有很強的吸附能力,旅游業的發展,對解決勞動就業問題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二、作用:
(1)旅游業完全收入對GDP的作用
旅游業完全收入=旅游業直接收入+旅游業相關行業收入。旅游業作為一個關聯度很高的行業,它不僅可以為工業、農業、建筑業等提供巨大的市場,而且還可以帶動和促進金融保險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文化娛樂業以及對外貿易等行業的發展,甚至可以衍生出一些新的產業。據世界旅游組織測算,旅游業每直接收入1元,會給國民經濟相關行業帶來4.3元增值效益。
(2)旅游業外匯收入增加對外資利用的作用
旅游業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行業之一,國際旅游業的發展導致大量人、財、物的加速流動。由此形成的招商引資和項目投資決策機率大大增加,旅游環境從本質意義上說,也是投資環境的重要構成,所以,旅游業通過正面促進對外開放,使區域內的引資和投資額增加。
(3)旅游業在扶貧開發中的作用
旅游業是一個產業關聯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由于旅游業的種種特性,旅游業日益成為消除地區貧困的有效途徑。旅游扶貧是一些自然和人文資源相對豐富或獨特的山區扶貧工作的突破口,即依托當地旅游資源優勢,通過開發旅游項目,帶動貧困山區的脫貧。
(4)旅游業在擴大就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旅游業是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購、娛”綜合性消費的勞動密集型服務行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國就業的增長點。
三、旅游業詳解
旅游業,國際上稱為旅游產業,是憑借旅游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游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旅游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游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他們是旅游業的三大支柱。
四、旅游業的組成要素
旅游資源:包括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革命遺址、建設成就、民族習俗等,是經營旅游業的吸引能力。
旅游設施:包括旅游交通設施、旅游住宿設施、旅游餐飲設施、旅游游樂設施等。
旅游服務:是包括各種勞務和管理行為相結合是經營旅游業的接待能力。
五、旅游種類
組織國內旅客在本國進行旅行游覽活動 。
組織國內旅客到國外進行旅行游覽活動。
接待或招徠外國人到自己國家進行旅行游覽活動。
4. 旅游促脫貧
開發旅游資源帶動經濟發展能增加群眾收入
5. 脫貧攻堅旅游項目
2020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脫貧攻堅目前取得決定性成就。
一、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接近完成。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到今年2月底,全國832個貧困縣中已有601個宣布摘帽,179個正在進行退出檢查,未摘帽縣還有52個,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
二、貧困群眾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務工和產業脫貧,工資性收入和生產經營性收入占比上升,轉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自主脫貧能力穩步提高。2013年至2019年,832個貧困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長9.7%,比同期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個百分點。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
三、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村都有衛生室和村醫,10.8萬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改善,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深度貧困地區貧困村通寬帶比例達到98%,960多萬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擺脫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貧困地區群眾出行難、用電難、上學難、看病難、通信難等長期沒有解決的老大難問題普遍解決,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四、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我們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貧困地區呈現出新的發展局面。特色產業不斷壯大,產業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旅游扶貧等較快發展,貧困地區經濟活力和發展后勁明顯增強。通過生態扶貧、易地扶貧搬遷、退耕還林還草等,貧困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貧困戶就業增收渠道明顯增多,基本公共服務日益完善。
五、貧困治理能力明顯提升。我們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貧困地區基層組織得到加強,基層干部通過開展貧困識別、精準幫扶,本領明顯提高,鞏固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全國共派出25.5萬個駐村工作隊、累計選派290多萬名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干部到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干部,目前在崗91.8萬,特別是青年干部了解了基層,學會了做群眾工作,在實踐鍛煉中快速成長。
六、中國減貧方案和減貧成就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今年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我國將有1億左右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幫助這么多人脫貧,這對中國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義。國際社會對中國減貧方案是高度贊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