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業態旅游公司有哪些
旅游在經歷了古代、近代兩個發展階段后,旅游主體的大眾化增加了社會旅游需求總量,旅游形式的多樣化豐富了人們參與旅游活動的方式,旅游空間的多樣化豐富了人們的旅游體驗內容,旅游目的的愉悅化以及實現途徑多樣化對旅游經營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綜合體的正是應現代旅游目的的愉悅化以及實現途徑多樣化的特點誕生的,旅游綜合體的誕生主要有以下五個動因:
1.現代旅游者對旅游產品多樣化的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提出。人的需求分為五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對旅游產品的需求也大為增加,對旅游產品品質的需求大為提高。按照國際慣例,旅游消費通常會經歷一個消費升級的過程,一般分為“觀光游—休閑游—度假游”三個階段。
2.旅游經營者對利潤的追逐。旅游綜合體是基于一定的旅游資源與土地基礎,以旅游休閑為導向進行土地綜合開發而形成的,以互動發展的度假酒店集群、綜合休閑項目、休閑地產社區為核心功能構架,整體服務品質較高的旅游休閑聚集區。也是一個旅游經濟系統?!奥糜尉C合體”的出現,是“旅游消費模式從單一觀光旅游到綜合休閑度假的升級,景區發展模式從單一開發到綜合開發的升級,地產開發模式從傳統住宅地產到綜合休閑地產的升級”。三大升級共同作用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看,旅游綜合體必然是推動中國旅游產業再次升級的主力引擎,作為產業升級領頭羊的旅游綜合體必然較其他旅游業態有更強的贏利能力,成為資本追逐的熱點。顯然資本的趨利性是旅游綜合體得以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3.各地提升地區旅游品牌形象的需要。隨著旅游業的升級,各地在打造本地區的地區旅游品牌時已經不再是單單考慮本地區現有的相對有優勢的旅游資源,旅游綜合體作為旅游產業升級的領頭羊,是各地區打造新型的休閑度假旅游品牌必不可少的選擇。
4.為所在地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由于酒店、綜合休閑項目及物業管理項目都是勞動密集型行業,旅游綜合體對勞動力的需求相當大。一般來講,在國內一個中等規模的旅游綜合體需要的勞動力人數不低于1 500人,旅游綜合體在帶動地區就業,促進農村地區城鎮化方面,有著很顯著的促進作用。
5.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以觀光為目的的旅游消費模式已經逐步被以綜合休閑度假為目的的旅游模式取代。與此相對應,單一的旅游景區開發模式也逐步過渡到旅游項目綜合開發的綜合體開發模式。旅游項目綜合開發同地產開發相結合,促進了地產開發模式由城市住宅地產開發到旅游休閑社區地產開發的升級。可見旅游綜合體的出現,是旅游消費模式、景區發展模式、地產開發模式升級共同作用的結果
2. 旅游新業態產品具體有哪些
原來旅游行業是讓人羨慕的,因為對我來說旅游業可以讓人增長見識,了解各地風土人情,有時間還可走出國門,看看不同國家的不同風貌。但隨著疫情的發生和世界其它國家對疫情采取的不同對策,我突然感覺旅游業與國情也是息息相關的。我深刻感覺到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之高及對我國對人民群眾的關愛。
3. 旅游業有哪些新業態
旅游業發展的路徑包括:
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形成產業旅游化。
全域旅游強調旅游業在區域統籌、城鄉一體和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帶動引領作用,強調旅游業在整個區域產業結構的突出地位,應以旅游業為主導產業,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深度融合和全社會共同參與,達到旅游業帶動,甚至統領經濟社會共同發展。具體內容是:旅游與農業、工業、林業、文化、體育、醫療等相關產業和行業融合發展、相互滲透,旅游新業態不斷涌現。旅游各要素配置完善,旅游產業鏈長,產品附加值高。旅游業對投資、稅收、就業等的綜合帶動和促進作用強。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從規模增長型發展模式向質量效益型發展模式轉變。
旅游戰略地位確定, 部門共同參與。
全域旅游強調旅游目的地全社會、各部門積極參與旅游開發、建設、管理的過程中。這首先是旅游業在縣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確定,旅游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好,政府對旅游業發展的重視程度較高,部門聯動、協調配合較好,支持旅游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和扶持力度較大,形成全社會發展旅游的共識。其次是旅游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多規合一。 “
市場監管有力, 游客游程通暢 。
全域旅游強調從游客進入目的地開始,一直到游客離開目的地的整個過程中的全程保障。要強化監管,加強旅游執法力度,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建立旅游資源承載力和游客總量管控機制,以及高峰期安全預警及應急處理機制,營造優質的旅游環境。完善安全保障與救助應急管理系統,建立吃、住、行、游、購、娛等環節全覆蓋的,集旅游資訊、風險警示、旅游投訴、執法監管、應急救援、旅游保險等于一體的旅游風險保障體系。
游客滿意度高, 享受有品質的服務。
居民的熱情好客和對本地生活的自豪感、健康有序的市場秩序直接影響當地的旅游形象。
全域旅游強調人人都是旅游形象,人人都是旅游環境的理念, 居民與游客實現有機融合,強調游客的深度全程體驗。外來游客不僅觀賞當地的自然風光與風土人情,更要深度參與體驗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感受當地居民的生活態度,融入當地的日常生活環境。因此,居民的熱情好客和對本地生活的自豪感、健康有序的市場秩序直接影響當地的旅游形象。必須大力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數,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機制,推動當地人積極參與旅游開發,提高當地人對本地旅游資源和旅游形象的認知度和滿意度,從而全面滿足游客旅游體驗及地方文化,全面提高游客的滿意度。
4. 新業態旅游公司有哪些品牌
時裝時尚零售品牌。
sofir是基于ITM模式創新的市場探索背景下設立的,主要以經營零售時裝、配飾、化妝品、皮具手袋鞋靴等個人形象綜合用品的主業態,隨著ITM模式的線上線下融合探索而不斷成為一家專業的時裝時尚零售品牌。
2011年15月,sofir作為ITM模式的創始品牌,受到國內傳統服裝服飾零售門店的關注,并吸引了全國該行業創業者的青睞。截止2015年,SOFIA品牌在未有任何廣告投入的情形下,全國已發展52家品牌授權的ITM實體店加盟。在供應鏈方面,SOFIA不直接建立設計生產,卻集合優化了國內外眾多服裝服飾、化妝品、皮具鞋靴、飾品玉器等生產代工工廠,均以直采直購、直售直保為供應和服務模塊;截止2019年,SOFIA擁有全球2000多家此類的代工供應商,且隨著市場不斷提升品牌優勢、貨品品質的優化。
5. 介紹旅游新業態
01 、夜市
夜市在“夜經濟”中的主角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它是夜間高頻消費場所以及游客、市民夜間出游的必選方案。如浙江杭州河坊街夜市、河南開封鼓樓廣場、陜西西安風味小吃街都已是備受游客推崇的夜市品牌。
夜市是城市煙火味的集中代表,它代表的是“吃”“買”“逛”“玩”的多彩生活,是城市活力重要體現。利用夜市發展城市“夜經濟”,政府扶持的作用不容忽視,對于夜經濟制定相關政策予以支持和引導,對業態、業戶及經營環境進行系統規劃,將宏觀指導和市場機制進行有機結合。
02 、演藝
作為近年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典型業態之一,演藝業已經成為留住游客、帶動夜間消費的重要動力。白天看美景,夜間看演出,已成為不少游客的旅游方式之一。
因此旅游演藝要不斷提質優化,成為當地拉動夜間經濟,助熱旅游消費的新動能。
03 、景區
景區要抓住游客的心,就要在時間停留度上下功夫,景區夜游自然是一個強大的吸引力,但是千篇一律的夜游對游客而言也是沒有吸引力的,因此景區夜游要有地方特色,從當地風土人情、人文風貌等出發,打造充滿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的夜經濟,避免同質化問題。
04 、節事
舉辦節慶和活動是歷來是吸引人流、聚集人氣的重要手段,夜間節事是文化新載體以及城市新名片,一場夜間主題節事活動,可以成為城市夜經濟的爆點。
發展城市夜經濟,需要積極打造一批品牌夜間節慶活動為夜間經濟發展添磚加瓦。通過夜間節慶活動的展開,為城市構建差異化的吸引力,塑造區別于他地的特色夜經濟。
05 、街區
街區是夜間高頻消費區與網紅打卡潛力地。在發展“夜經濟”的大背景下,街區可以優先布局引進購物、餐飲、休閑、娛樂、健身、旅游等多種新興時尚業態,并舉辦趣味活動,形成城市夜經濟的有力補充。
商業街區可以憑借自身優勢,將各樣的業態有效組合,以出色的逛街場景和氛圍,用心營造出一副“夜經濟”消費圖景。
06 、場館
為發展夜經濟,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地,不少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場館開放了夜場,文化場館成為城市夜生活新的風景線。當然目前國內博物館的夜間開放多是集中在節日期間,夜間活動的內容如何跟文化場館的文化相匹配,而不是簡單的燈光秀、展示陳列等內容,是對這類場館夜間開放更高層次的需求。
07 、古鎮
古鎮應該是夜經濟最有特色、最有韻味的體現之地了,或是江南水鎮,或是偏安一隅的民族古鎮,這些大城市周邊的小城鎮,都可以從夜晚尋求突破。從賞夜色到夜生活,從夜賞古鎮到與夜晚的古鎮互動,這些都賦予夜經濟新的內涵。
08 、鄉村
發展鄉村夜游,提高游客在鄉村的參與度和逗留時間,釋放夜間經濟巨大的潛能。
鄉村在發展“夜經濟”中一定要有鄉村味道,具備當地特色,有鄉村的文化品位,走個性化、差異化發展之路,不要一味地模仿城市當中的夜生活項目,鄉村的優勢在于生態環境好、自然資源種類豐富、民俗文化底蘊深厚,發展鄉村夜經濟要充分利用鄉村自有特色,結合科技、創意、藝術等手段營造豐富的夜生活體驗項目。
6. 旅游新業態是什么意思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標志著中國進入了一個新時代。2018年,經過改革開放以來40年的發展,中國旅游產業也必將進入一個新時代。中國旅游4.0,就是旅游產業發展的新時代。
改革開放以前,真正意義上的旅游特別是自己出錢消費的旅游在這個階段基本上不存在。改革開放以來,旅游業才開始真正起步。我認為,過去的40年,中國旅游發展可分為3個階段,即起步階段、高速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從2018年開始,即以黨的十九大召開和改革開放40周年為重要標志,中國旅游將邁入第四個階段,即中國旅游4.0階段——跨界融合階段(中國旅游新時代)。因此,2018年可以稱為中國旅游4.0元年。
國家旅游局確定2018年為“美麗中國——2018全域旅游年”。我國許多地方已經開始發展全域旅游,如浙江開化就推出了“全域旅游+景點”免費開放,包括5A景區根宮佛國和錢江源國家公園免費游。
中國旅游進入4.0時代,標志是跨界融合,特點是“旅游+”。旅游通過跨界,與文化、健康、農業、體育、生態、考古、研學等融合發展,形成文化旅游、健康旅游、養生旅游、休閑農業旅游、生態旅游、非遺主題旅游、研學旅游等多個新興產業。
中國旅游4.0,就是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智能化等現代科技為支撐,以消費者驅動為理念,以大旅游產業為核心,通過旅游供應鏈上下游利益相關者線上線下的平臺化運營實現跨界融合,共同打造互利共贏生態圈,邁向以跨界發展、全域旅游為標志的新時代。
中國旅游4.0最明顯特征有四個方面,簡稱“四個化”:
平臺化(平臺搭建)。依托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打造服務標準化、管理精益化、運行智能化、運營市場化的O2O運營管控平臺,使旅游業從導服為中心的非標時代邁向以平臺為中心的標準化時代。
國際化(一帶一路)。深化“一帶一路”旅游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旅游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方案,全面提升中國旅游綜合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開創旅游外交工作新局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網絡化(網上服務)。通過互聯網,為游客提供園區內餐飲、休閑、住宿等商業資訊服務,包括提供在線查詢、預定、支付等,從而實現線上線下結合。既可以通過自有終端設備隨時隨地查閱,也可以通過園區內的自助導游硬件設備查閱。
智能化(智慧旅游)。建設“智慧景區”,為游客提供建立在無線通信、全球定位、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基礎之上的現代自助導游系統,在線游覽服務上提供導游數字地圖,支持無線上網,支持全球定位系統,完成自助導游講解。
中國旅游4.0的主要內涵,可以歸納為“三個全”:
全域旅游。旅游行業積極回應人民對美好旅游生活和全面美好生活的重要關切,開展全域旅游,不僅是今年更將在未來很長的時間內,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熱點。
全行業導入:旅游業作為關聯度大的綜合性產業,必須向開放的“旅游+”融合發展轉變。通過大力推動“旅游+”,不斷衍生出工業旅游、體育旅游、研學旅游、中醫藥健康旅游、科技旅游等新業態、新產品、新供給,既為旅游業發展自身拓展了全新空間,也為其他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動能。
全民參與。增進民生福祉是旅游發展的根本目的。以往用“吃穿住行”來概括人們日常所必須,今后旅游不僅涵蓋了吃穿住行,更是從“吃住行游娛購”到“醫養研學居”發展,涵蓋了不同年齡、不同群體。
“中國旅游4.0”的目標與行動
目標: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全域旅游,推動旅游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優化旅游業發展格局,助力鄉村振興;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穿到旅游發展全過程,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統一;深化“一帶一路”旅游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旅游治理,實現互利共贏;構建包容普惠的旅游發展機制,整頓旅游市場秩序,彰顯旅游業的民生價值。
在行動方面,需整合產業鏈,改造產業邊界,縱向推動產業協作,旅游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端對端的全產業鏈整合;集成供應鏈,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旅游產業運行模式,圍繞重點行業、領域,形成集成服務一體化,具有高度適應能力,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供應鏈集成服務體系;提升價值鏈,應用商業智能,創新盈利模式,依托先進的信息和大數據技術,實現智能化服務,實現旅游業價值增值;維護生態鏈,突破物理與價值邊界,推動全球資源要素整合,實現生態圈中各方相互依存、共生共榮。
指引:強化旅游產業思維。提升“旅游+”的引導能力和供給水平,主動推動旅游與多產業融合,出臺一批指導“旅游+”融合發展的政策標準,推出一批多樣化融合發展示范產品,優化旅游供給質量和供給結構,不斷提升旅游供給效率,以此實現更高水平的融合發展。
規范旅游市場秩序。建立健全旅游法治體系,嚴格履行法定職責,創新旅游市場綜合監管機制,精準實施專項市場整治行動,強化旅游誠信體系建設,改革旅行社、導游管理體制,推動旅游市場秩序持續向好。
實行旅游全國一盤棋。實施全國旅游發展規劃,在全國范圍啟用旅游監管服務平臺,加強旅游標準的監督與實施,發揮標準對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持續推進導游執業改革,加強電子導游證的推廣應用。
建設旅游產業大數據平臺。構建全國旅游產業運行監測平臺,建立旅游與公安、交通、統計等部門數據共享機制,形成旅游產業大數據平臺。建設一批國家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區、智慧旅游企業、智慧旅游鄉村。支持“互聯網+旅游目的地聯盟”建設。規范旅游業與互聯網金融合作,探索“互聯網+旅游”新型消費信用體系。